滴滴:出行供給改革未完待續
來源:北京商報
滴滴:出行供給改革未完待續
編者按 近期,各大平臺頻頻“出事”。連結了生產製造商、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網際網路平臺實現了對線下供給端和線上消費端的兩頭控制。大平臺成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理應在消費升級中扮演關鍵角色,卻未能利用自身優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供給再造和需求滿足。為此,我們推出了“消費升級 平臺有責”系列報道,在人們努力為新的價值觀買單、走向消費升級的時候,寄望於手握資源的平臺們能不忘初心,有所作為。
9月27日,專項檢查完成後,交通運輸部歷數了網約車、順風車平臺的九宗罪,涉嫌行業壟斷便是其中之一。作為出行平臺龍頭,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成立三年來,手握技術和資料,整合資源,滿足並升級了出行需求,儼然以獨角獸之姿盤踞市場。但資本的推波助瀾,讓規模和增長成為發展標尺,滴滴安全問題頻發,偏離了初心。在消費升級的大勢面前,滴滴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終結資本的狂歡,尋找變革動力和除舊佈新的解決方式。
技術:變革資本
2018年,是網約車誕生的第六個年頭,也是滴滴打車更名滴滴出行3年整。隨著使用者和市場的逐漸接受,移動出行已經成為出行消費升級的具象化落地,滴滴也從單一的打車軟體擴張為綜合性出行平臺。
滴滴並沒有止步。9月21日,據北京智慧車聯產業創新中心網站資訊,滴滴獲得北京自動駕駛路測牌照,測試資格為T3 級別,是北京市迄今頒出的最高級別。這讓滴滴離實現2018年會上那段自動駕駛測試視訊的願景更近了一步,也讓滴滴對出行市場的消費升級又多了一個維度。
實現此願景的基礎是技術和資料積累,是滴滴對傳統出行市場升級後的更高階規劃。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力行曾這樣總結,滴滴是雙邊市場,滿足了出行的需求,率先推出了專車模式,通過專車這個新的產品形態來滿足中高階人士的商務出行需求。緊接著,滴滴從改善現有供給側的角度出發切入,意味著他們首先做的是把存量的供給,也就是計程車的供給,通過技術、產品以及背後的演算法,利用資訊科技把資訊不對稱帶來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潮汐效應去掉,最後使大家的出行更加便捷,這是滴滴最開始所做的事。
目前,滴滴以網約車的形式升級了使用者乘坐計程車的消費體驗,以共享單車的模式滿足了使用者短途的需求。滴滴還在2018年4月成立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 在完成了基本的出行消費升級後,滴滴與頭部網際網路企業一同進入了AI、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時代,也在網約車之外,關注下一個挑戰: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據瞭解,在中國,滴滴正與20多個城市的交通相關部門展開討論,利用平臺的資料優勢和演算法能力協助當地城市管理者改善交通問題。
王力行坦言,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AI和無人駕駛會是出行領域一個更高的階段。未來智慧化技術和應用場景、產品的結合非常關鍵。在出行領域,滴滴擁有產品和場景很可能成為出行AI技術的基礎服務提供商。
安全:擴張憂患
滴滴一路狂奔,讓出行市場快速升級,也讓陣痛浮出水面。
2018年5月,鄭州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8月下旬溫州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這兩起事件如一面銅鏡,折射出擴張背後的隱患,刺痛了滴滴,也刺痛了人們對出行升級的渴望。整個出行行業乃至網際網路平臺都開始反思,以安全、隱私為代價的消費升級意義何在。
“好勝心蓋過了初心,狂奔的發展模式早已種下隱患。內部體系提升跟不上規模擴張,就像靈魂跟不上腳步。網際網路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組織運送生命,被賦予時代機遇的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肩上的責任和挑戰,缺乏敬畏。我們對重大惡性個案的防控體系還不健全。犯罪分子乘虛而入,給使用者帶來無可挽回的傷害,而滴滴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在內部信中,懇切承認了滴滴初心的走失。
隨之而來的是使用者的質疑。在鋪天蓋地的網友評論中,大部分使用者對此持批評態度,認為以使用者安全為代價的消費升級寧可不要。有些網友認為滴滴帶來的網約車模式解決了打車難問題,不能全盤否定。雖然態度不一,但滴滴的壟斷地位幾乎不可否認,這是支援滴滴狂奔的關鍵因素,也是挑戰企業初心的重要原因。
截至2017年底,滴滴訂單總量和使用者數分別是74.3億單和4.5億,這兩個數字在2015年底僅為14億單和2.5億。滴滴已覆蓋全國400多座城市的出行需求,合併Uber中國後,滴滴市場佔有率保持在90%以上。6年來融資總額超130億美元,估值超過500億美元。在這樣的市場份額和資金支援下,滴滴仍未盈利。根據程維提供的資料,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體淨虧損超40億元,包括司機接單和服務獎勵、乘客優惠等在內的總補貼返還金額超過117億元。
毫無疑問,一直入不敷出的滴滴急於尋找變現之道,但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任何一種技術帶來的消費升級不應該以犧牲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為代價。
責任:迴歸初心
消費升級之下,冰冷的資料和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為使用者打造的初心。苛責之餘,滴滴、行業以及監管部門更應著眼於未來,尋求一條雙贏之路,追逐商業價值的同時保證使用者體驗。
為此,滴滴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安全產品整體功能升級,優化緊急求助、行程分享等功能,並在9月26日,披露最新整改進展,持續面向全量司機進行安全稽核,要求無犯罪記錄、通過三證驗真。除了每日出車前對司機進行人臉識別外,9月27日起將在司機接單間隙隨機抽查人臉識別,通過後才能繼續接單;持續優化完善乘客和司機兩端的一鍵報警功能等。
滴滴還宣佈,客服已成立警方調證專項工作對接組。9月30日起,警方調證流程將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一步加速。如假冒警察身份套取使用者資訊,將承擔法律責任;乘客端App個人中心已上線 “安全”頻道,使用者可以檢視安全出行指南及各項安全功能的詳細說明;乘客端App已上線“未成年人乘坐滴滴需由監護人陪同”(包括代叫車)的提示。
相關部門也收緊了監管力度。目前交通運輸部以及超過15個城市的交通監管者已經約談滴滴。一些城市約談的內容已經從順風車業務擴充套件至滴滴主營的網約車業務,並且態度嚴厲,從此前僅有的罰款措施轉向了“下架App”這一更為關鍵的懲罰措施。
城市管理者寄希望於通過資料的完善實現更有效的監管。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僅針對於網約車或順風車業務,也適用於整個出行行業。談及技術如何能真正帶來供給端改革時,王力行曾提到,“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資料的積累。像滴滴,在與多地政府合作構建智慧出行體系,依託於他們過去積累下來的出行資料,再結合地方政府的生活資料,就能構建一個更加智慧的溝通模式”。
同時,也有聲音指出,相關部門的監管創新要能跟上企業創新的步伐,執法與法律的漏洞需要補上,既不可扼殺創新也不可忽視空白。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文 白楊/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