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時代領導者如何變“值錢”
世界經理人專欄
“一個人與其有錢,不如讓自己變得 值錢 ,值錢的人才能體會到什麼叫成就感。” 俞敏洪 先生在的新書《願你的青春不負夢想》如是說。原文大意是講,人在職場“值錢”比純粹“有錢”更重要,因為“值錢”的人會努力讓自己擁有安身立命的能力,提升能力的過程將帶來真正的幸福感,更能讓自己在動盪的環境中以創造價值的方式變得“有錢”。筆者認為,“值錢”思維對於身處VUCA時代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家們同樣適用。
“有錢”與“值錢”的天壤之別
企業A:食品加工企業。2014年前可以持續盈利增長,老闆過得“有錢”滋潤。2015年在多方“鼓勵”下新三板上市,希望藉此機會融資後擴張市場。然而始料未及的是,不僅沒能成功融資,原有模式複製型的擴張卻帶來了2016-2017年的連續虧損,虧損金額超過營業收入一半,企業負債累累。
企業B:智慧物流的科技公司。2003年創業,抓住特定領域現金轉移的風險,代理國外產品賺到第一桶金,之後又加入裝置和工程安裝等服務將市場不斷做大。快速發展到2010年,創始人發現了市場空間萎縮的趨勢和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短板,開始投資自主研發技術產品,併為此引入了高階人才,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優勢。2014年新三板上市後,引入了專業諮詢公司重新規劃企業戰略、改善內部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在行業價值鏈中的附加值。2016年該企業被行業壟斷者以三億的價格收購。
對比兩個真實案例不難發現,“有錢”卻不夠“值錢”的企業存在很大風險,看似可以延續過往的成功模式高枕無憂,但從盈利到虧損往往僅一步之遙。而“值錢”的企業則居安思危,在經營情況上佳的時候沒有停留在原有成功上享受安逸,繼續投資在打造自身未來競爭力上,當風口來臨成功C位轉型。
“有錢”與“值錢”的定義
筆者為企業層面的“有錢”與“值錢”做了定義。
有錢:目前擁有的資產、現金等(百度百科:擁有錢財、富有的)。
值錢:未來賺錢的預期(百度百科:價錢或價值高)。
對於身處VUCA時代的企業家而言,不能僅僅關注今天要怎麼賺錢、賬面上有多少錢,更要關注未來什麼才是值錢的,即 “真正有價值”。
10年前,很多人預測上海的房地產會漲,我們的注意力在“預期”和“漲”上,也就是未來的價值。經營企業也是一樣,需要持續關注未來什麼會更有價值,不是僅停留在今天和過去。在不確定和快速變化的時代,每一位企業家都是二次創業者,無法把創業的身份留給過去。身為創業人,需要永遠反問自己的是:什麼才是值錢的?
全世界最大的租車公司Uber,在國內已是滴滴+Uber,並沒有一輛車;微信沒有一個編輯,都是使用者寫的;最大的住宿服務商Airbnb,不是傳統的房地產公司;最大的零售天貓,沒有商品庫存;中國最大的旅遊公司攜程,沒有一間旅館。
互動聯網時代如何判斷“值錢”呢?——連線與關係。與過去的農耕、工業時代不同,網際網路時代的價值判定不再依託於“擁有”多少資產,而是“連線”了多少使用者、資源、上下游企業乃至內部員工,以及與這些連線點保持了怎樣的關係。比如從競爭、交易、僱傭關係到雙贏、戰略合作、甚至互粉關係。
這種變化在企業內部管理中也不斷湧現,典型的例子是時下流行的股權激勵,原來只是某些企業的專享,如今變成了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家面對的普遍課題。究其本質,是員工希望與企業的關係發生變化,越是看好企業發展——“值錢”,越是想通過自己與企業關係的變化——從僱傭到合作伙伴,從而實現“值錢”關係的穩定。對於企業家也是一樣,越是看好這個員工對企業未來的貢獻——“值錢”,越想讓員工與企業保持密切連線的關係。
要讓企業“值錢”,老闆首先要“值錢”
企業C:老闆找到諮詢公司,希望藉由股權激勵的方式讓員工與企業的連線關係更好,從而齊心協力與企業共創未來、貢獻價值。但當諮詢顧問建議,在設計與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中,需要老闆本人也發生改變以配合股權激勵方案落地的時候,這位老闆一口回絕,說他之所以要做這個激勵方案,就是希望能夠用制度和機制來彌補自己在領導和管理方面的不足。
企業C的案例並非個案,其本身反應了一種常見邏輯:老闆拒絕自身的改變,希望用外部的改變來彌補自己的短板,尤其是依靠機制和制度。很遺憾,沒有任何一種機制和制度能夠離開執行者本人的能力而取得好效果。身為企業的領頭羊,如果抗拒讓自己變的更“值錢”,無非等於是親手為企業製造了一個通往“值錢”道路上的瓶頸——自身領導力的侷限。
在文末,筆者提出三種投資建議,幫助企業領導者更加“值錢”。
人力資本升值:終身學習,發展勝任未來的一技之長。未來不存在鐵飯碗,只有金飯碗(具備創造價值的一技之長,走到哪裡都會有市場);
社會資本擴充:價值型關係,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的層次,與高價值的人在一起。多與成功的人士在一起,你就會越來越靠近成功;
心理資本提升:個性修煉與突破,持續地認知自我,讓自己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不斷自我提升和突破,升級自己的能量狀態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