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原則和改變,做企業做人都繞不開的三件事
世界經理人專欄

ofollow,noindex">吳玉婷 光輝合益諮詢總監
光輝合益諮詢總監,在全球 500 強金融業總部及諮詢行有10 年工作經驗,並在人才培養髮展、領導力測評與情商潛質薪酬等領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實踐。
人們常說,做企業就要像做人,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不太能用言語說清的。萬果皆有因,探索的過程就是領悟。
馬雲在2018年湖畔大學開課時,提煉了關於戰略的六個關鍵詞:使命、願景、價值觀、組織、人才、KPI。前三個關乎方向,後三個關乎執行。再翻開歷史看看曾國藩,他志向很大,處世之術很多,不斷求學。本文作者仔細琢磨,做企業與做人,都繞不開這三件事兒:一是得有點兒理想,二是得講點兒原則,三是得做點兒改變。
得有點兒理想
做企業和做人都得有點兒理想,“企業家精神”是支撐企業願景與使命的核心力量。企業和人都不能決定自己能活多久,但可以明確的是,人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都需要“向死而生”。
1、做企業與做人的夢想
做企業的願景和使命:企業有沒有一種超越時代,一以貫之的夢想和心氣?企業存在的原因應該是完全理想化的,企業的願景和使命回答了“我們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阿里的願景是要走102年。
做人的夢想:一個人有沒有夢想與他能否成功,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一個人能有效地自我管理,與他能否成功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德魯克認為,成功的事業更多情況下並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和價值觀後,把握時機水到渠成的。少數人很早就知道“我是誰?我該向哪裡去?”,而是在深度瞭解自己後,通過小目標的累計達成,不斷接近夢想。
2、做企業與做人的理念
做企業之理念的堅守:一個企業有沒有始終堅守的理念?這是一家公司文化的核心。企業文化看似是很虛的東西,但只要用了,它就有效了!一家以養殖業為核心業務的集團,靠“齊創共享”的理念走出危機,在2004-2005年遭遇禽流感,為此出資36億扶植養雞戶。
做人之品格之路:一個人有沒有他始終堅守的品格?《品格之路》這本書中講到簡歷美德和葬禮美德,簡歷美德,是你寫在簡歷上向人們談論你的那些美德;而葬禮美德,是別人在葬禮上會談論你的美德。你需要以終為始,走在自己的“品格之路”上。
3、做企業與做人的選擇
企業的價值觀講的是“選擇”的問題,是做事的準則。如果隨便抓住一個掙錢的機會,就會在非戰略機會上耽誤戰略機遇。價值觀能決定的事件顆粒度範圍很大,無論重要的戰略決策還是員工的日常行為規範都需要遵循它。
人的價值觀講的是“什麼對我是更重要”的問題,是內心對於價值之間的重要程度排序。每個人的生命、時間、資源都有限,這就需要一個人的注意力和慾望的覆蓋範圍越小越好。比如郭靖,他規則簡單,以簡馭繁。
得講點兒原則
經營和管理是企業最重要的兩大職能活動,做企業和做人都需要懂得經營與管理。
1、做企業的“經營”,與做人的“經營”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賺錢,以客戶為中心,為了效益最大化;人也是在“經營”自己,想要賺錢,就需要提高自己的單位時間價值,領導更多的人一起賺錢;人的社交,也是在做人脈的“經營”。
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有兩個關於“經營”的核心概念:第一,及時互惠與延時互惠原則,社會是一張網,企業或人的很多產出效果都是滯後的,需要有耐心去等待“延時”的效果。第二,品牌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品牌,品牌不是靠“吹出來”的,非投機主義,越是強調自己是就越能證明你其實不是。
2、做企業的“管理”,與做人的“管理”
管理需要解決效率的問題,只對績效負責,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機制和結構去執行。企業的管理機制與結構決定了其資源整合與釋放的能力,一個好的機制,能讓資源所發揮的價值如同滾雪球,去釋放企業的活力與創造力。管理所面臨的是“經濟學人”,需要被激勵,被責罰,被啟用後去創造。企業管理不能只依賴老闆個人,也不能去評判人的道德,而是需要依靠公司的機制與結構。做人也應該有自己的規則,最近特別火的書《原則》裡說,每個人都應該寫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原則,讓它們變成你的演算法,並用於你的決策。
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也有兩個關於“管理”的核心概念:第一,企業需要“考”,人需要“照鏡子”,管理需要實踐,考核就是最直接的踐行方式;人作為被考核的物件,需要主動“照鏡子”,發現自身優劣勢。第二,管理需要“平衡”,人需要有“邊界”。管理員工的目的是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力為客戶創造價值,由於人的個性日益凸顯,需要更加多樣化的包容機制。做人也是這樣,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太縱容自我,需要明白自己的“邊界”。不尊重別人的邊界,需要“授權”;同意別人隨意進入自己的邊界,失去原則;邊界完全沒有彈性,過度死板。
得做點兒改變
企業和人的第一目的都是為了活下來,都需要遵循自然法則適應環境。如何才能存活並活得更好?
1、迴歸核心能力
如果說企業是一顆大樹,那麼核心能力就是滋養大樹生長的養分,強調將不同的產品能力、技術能力,以及多元化人才整合並組織在一起的驅動力。人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並將其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最大化的利用優勢,不讓短板成為阻礙自己成長,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2、打破疆界
未來的組織是靈活的、動態的。萬物為我所用,我與萬物連線。於組織而言,需要打破疆界,與其他組織連線,甚至合併,最終形成一個新的生物鏈。於人而言,人天生就有關係和情感的訴求,網際網路時代可以連線一切。需要注意的是:越開放,越要強調本分和做更好的自己。
3、自我進化與驅動
組織形態多變,但 創新 的來源不變。 未來組織 的創新是自下而上來自客戶端的,是由客戶倒逼 組織變革 與創新。企業想要贏,就必須從產品和技術導向,轉變成以消費者或客戶為導向,以此作為變革的驅動。而關於人的自我進化與驅動,光輝合益通過數十年的大資料研究,提出瞭如何適應未來的核心能力——學習敏銳度。學習敏銳度是正確地從經驗中提煉心得,並把這些心得成功地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能力和意願。包含自我認知、人際、心智、變革以及結果五個方面。
在未來,企業和人的能力應該是更加“多樣化”的,企業和人的“個性”應該是更加敏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