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璟資本黎芳巨集:像鐳射一樣專注和聚焦,是企業穿越資本寒冬的祕笈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報道:眼光精準的GP通過深挖行業,往往能抓到真正優質的公司。
“如今融資形勢不好,創業公司應該做減法,將精力和資源儘量投到自己最擅長、能最高效利用資源的方向。就像是鐳射,把能量聚焦在一個點上才能穿透金屬。”談及2018年的資本寒冬,創璟資本合夥人黎芳巨集為創業者指出了過冬祕笈。
當資本寒冬讓整個資本圈陷入集體性焦慮,黎芳巨集卻依然不疾不徐,這種篤定源自她對自己“打法”的信心。加入創璟資本兩年多裡,她主要負責半導體投資,目前已經投出奇虎360、大疆創新(DJI)、鯤遊光電等優質專案。其中,奇虎360已經於2018年2月登陸A股,鯤遊光電在投後一年半里帳面回報已超過10倍。

創璟資本合夥人黎芳巨集
黎芳巨集表示,如今國內整體資本環境確實不太樂觀,機構和企業缺錢是普遍現象,募資和融資難的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不過,她認為機構無需過於悲觀,因為當市場下行,資金緊缺,資本會更加審慎,跟風投資變少,好專案也就慢慢浮現了出來。此時,眼光精準的GP通過深挖行業,往往能抓到真正優質的公司。
“現在是逐漸加倉佈局資產的好時候。” 黎芳巨集稱。一方面,企業的融資迫切程度提高,專案估值逐漸迴歸理性,這有助於去除一級市場的泡沫。“我們2018年年初接觸的醫療器械公司,起初對市場行情比較樂觀,要求的估值較高,專案一直沒能談下來。現在再去談,估值下調的彈性明顯大多了。”此外,募資艱難也將逼退部分業績不佳的機構,對整體行業有清理作用。
從西雅圖到上海
擁有超過10年投資、半導體從業及企業管理經驗,黎芳巨集並不經常在業內發聲,一如她低調沉穩的投資步伐。
在加入創璟資本前,黎芳巨集曾在半導體行業耕耘過6年(四年在矽谷著名晶片公司Cypress從事可程式設計片上系統PSoC晶片設計。隨後兩年回到上海分公司,轉向晶片應用工程)。這段經歷除了有助於其夯實晶片專業知識,還讓其對晶片的細分行業有了深入瞭解。
“比如,晶片企業面對的客戶不同,需要的組織架構等會有所差異。如果客戶是手機廠商,團隊或需要更多狼性,因為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技術迭代迅速;如果客戶是迭代週期相對緩慢的汽車電子企業,則更多需要的是耐心,因為前期客戶准入門檻高。”黎芳巨集舉例。
此外,黎芳巨集還曾就職於國內頂尖私募基金,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某高階綜合醫療機構,負責企業投融資和營銷工作。這種深入創業一線的經歷,成為她投資中對創業者“同理心”的來源,也是她很多投資方法論的起點。
“創業者很不容易,每天都面臨眾多問題,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處於生死邊緣,我很能體會這種煎熬。”黎芳巨集稱。在激烈的競爭中,她最看好“善於深入思考”的創業者。她認為這類人往往能看到更長遠的市場機會、具備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既知道什麼時間推出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還能在市場變化時及時止損。
在她看來,除了團隊本身,技術水平、商業化能力以及管理體系能否鼓勵持續創新等都是企業能否構建護城河的基礎。“尤其是晶片企業,不能離市場太遠。我在美國做晶片設計時,公司曾為一款複雜晶片投入鉅額成本,產品功能強大且價格高昂,最終賣得卻不太成功,這和脫離市場需求有很大關係。”
在這些邏輯的引導下,2017年年初,黎芳巨集主導投資了鯤遊光電的天使輪。她透露,之所以押注這家公司,主要有幾點考慮:首先是看好光進銅退的行業趨勢。此前,通訊網路線路多用銅芯,如今光纖通訊在提升通訊速率、抗干擾功能等方面都更有優勢,有替代前者之勢。在更微觀層面,IDC內部已廣泛使用光纖通訊,未來板與板、晶片與晶片之間也會有更多光電子的傳輸應用。
此外,鯤遊光電有一支強大的創業戰隊——創始人林濤擁有英國劍橋大學光電子博士學位,還曾擔任麥肯錫公司全球副董事合夥人、復星昆仲資本合夥人等職務,對光學產業、併購融資等均有豐富認知;CTO吳興坤是浙江大學光電學院教授,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深科學家、富通光纖總工程師,在微光學領域有20年深厚積累,兼具技術、產業和學術研究能力。
同時,鯤遊光電的產品和技術儲備中,有多個黎芳巨集看好的領域,包括:3D深度成像中的晶圓級光學及DOE器件,特別是手機領域的應用;應用於AR的光波導模組,特別是基於晶圓級光學制成多級擴瞳等。其中,公司在對製造工藝要求甚高的DOE晶片方面具備成熟工藝。
在黎芳巨集看來,對類似鯤遊光電這樣的優質企業來說,創璟資本的吸引力首先在於其耐心。“美國專門投資晶片的基金週期都在十年以上,國內很少有投資期限這麼長的機構。創璟資本的基金期限長達十年,更重要的是理解創業維艱,有耐心和能力陪伴企業一起成長。”此外,創璟資本的優勢還在於其背後的LP組合,可以為被投企業提供相關資源。
比如,“我們為鯤遊光電提供了法律和財務管理、後續融資等方面的幫助,還為其對接了我們的LP,後者在光纖光纜等方面的採購量非常龐大,剛好形成產業協同。”黎芳巨集稱。
據她透露,投資一年半以來,鯤遊光電的發展遠超其預期。“我們沒想到一個天使級別的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產品量產和出貨。”2017年12月,鯤遊光電宣佈完成由舜宇光學領投,中恆星光、晨暉創投、昆仲資本跟投的新一輪融資。
尋找半導體行業的大疆
裂變自深圳中恆星光金融控股,創璟資本的資金主要來自機構投資者。目前其資金管理規模接近50億人民幣,已經為投資人帶來超過30億人民幣的豐厚回報。
創立初始,創璟資本主要專注於體量較大、品牌效應較強的成熟期專案,如今逐漸轉向智慧製造、新一代ICT、精準醫療等新興技術與行業的成長期投資。在黎芳巨集看來,成長期企業的商業模式、產品形態或商務能力往往已經逐步成熟,投資風險相對較小。機構注入資本後,可以通過主動管理、輸入產業資源等方式,幫助其提升管理能力、進入增長快車道。
實業背景深厚、對創業實況有深度瞭解,是創璟資本核心團隊的獨特之處。除了黎芳巨集,創璟資本的其他合夥人也多在一線炮火裡廝殺過:董事總經理杜娟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曾任某創投基金合夥人,在某大型公募基金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曾供職於多家金融機構,擁有豐富的投融資經驗;楊曉冬曾在美國富達基金總部負責集團IT部門,後任富達基金中國總裁,還是順豐金融、陸金所、綠地金服等公司的創始核心成員之一,對企業服務軟體和資本市場有深刻理解。
根據各自的背景和資源,三位合夥人目前各有分工:杜娟負責購買力升級驅動下的現代消費服務行業,已完成對蔡嘉法式甜品、北京新府學國際學校等專案的投資,尤其對教育賽道關注頗多。在教育領域,創璟資本的母公司中恆星光通過自建資產、控股型持有等方式進行產業投資,創璟資本則可以背靠產業深入挖掘行業優質標的;楊曉冬則主要關注企業服務軟體行業,目前創璟資本已投資了DaoCloud等優質專案;黎芳巨集則深耕半導體行業,目前已經投資了鯤遊光電等知名企業。
黎芳巨集表示,半導體行業裡也有很多類似鯤遊光電有潛力成為隱形冠軍的企業——他們往往從事2B業務,所在行業比較細分,雖不為人所熟知,卻是很有價值的行業隱形冠軍。投資機構要想找到這些“千里馬”,需要結合投資中的“道”與“術”:“道”是指市場中最核心、最本質的商業邏輯,短期內很難變化,“術”則是指政策調整、短期競爭變化等外在環境。
這意味著,要想找到半導體行業的隱形冠軍,機構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行業,獲得對產品和技術的專業判斷;另一方面需要跟蹤行業最新動態,構建專家和資訊團隊,獲得前瞻性資訊,以提前佈局。
“我們的每個投資經理都只負責一個細分領域,因為長期深耕行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資訊網路渠道,因而能更早獲知行業內部資訊——比如某手機大廠即將推出某些功能,可能影響到哪些產業鏈和供應商等。此外,我們雖然並非對所有細分行業都有深入瞭解,但能在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行業專家,讓他們助力我們的專案評估。”黎芳巨集稱。
正是在此基礎上,創璟資本構建了自己的三大核心競爭力:專注、創新和勤奮。“勤奮是這個行業最基本的。創新則是一種精神,關乎如何有組織、有目的性地持續探索新事物。成立創璟資本也是一次創業,在這個過程中,管理人需要不斷創新,調整管理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專注於為我們的投資人實現增值。”黎芳巨集強調。
晶片下半場的機會
“半導體行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投資週期長,失敗風險也較大。此前,國資背景的產業基金在晶片投資上一直比較慎重。‘中興事件’後,國家把製造業發展提高到戰略層面,在此背景下,國有資金明顯加大了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援力度。”黎芳巨集稱。
在她看來,2018年的中美貿易大戰可能會成為推動半導體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契機之一。她認為中國晶片隨後將面臨兩大機遇:一是增量市場的機會。比如晶片級別的光學元件此前需求較小,但隨著2017年蘋果iPhone X系列手機的3D人臉識別功能推出,很多國產手機廠商也開始嘗試類似功能,這帶來了新的晶片市場需求,在國外廠商產能未擴張前,國內中小企業也因此迎來了新機遇。
二是存量市場的國產替代機會。黎芳巨集看好模擬晶片的未來發展機遇。在這個領域,中國創業公司的優劣勢明顯:一方面,因為政策和產能等原因,相比韓國和臺灣等其他地區,中國企業的創業和生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海外優質人才的回國潮帶來了新的工程師紅利,同時在中國創業可最貼近於龐大的市場。在下個階段,國內企業或可通過突破模擬晶片的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以實現國產替代。
除此之外,華為、中興等國產製造業品牌為了提升風險抵抗能力,開始對國內初創中小型晶片企業提供准入機會。黎芳巨集透露,此前“國產晶片企業想要進入華為等大品牌的產業鏈,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產能,這對初創企業來說並不容易。如今,如果企業產品的價效比不錯,華為等往往願意為它們提供一定的嘗試機會。”
在黎芳巨集看來,中美創投行業的差異在於,中國創投行業是伴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時,國內資本更傾向投資商業模式型企業,對成長緩慢、較難看懂的晶片等高階製造業的耐心不足。近兩年,隨著網際網路紅利下降,智慧智造才越來越多地進入資本的視野。
與此相反,在美國創投行業是源於IC產業的發展。矽谷投資半導體產業的專業機構,團隊成員多有豐富的實業經驗,對技術、行業有深刻理解;同時,這些機構的LP多是養老金、險資等機構投資者,對晶片等硬科技的投資邏輯有不錯的認識,對投資更有耐心。
這些都造就了中美兩國截然不同的硬科技投資模式。黎芳巨集認為,光電這個複合行業的市場規模高達千億級,但此前因為優質創業人才較少、資本不太看好等原因一直髮展較為緩慢,如今中美貿易戰讓國人更多認識到硬科技的重要性,下個階段這個領域或將迎來新的突破。
(編輯:王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