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非現場執法治超裝置治超呈現“兩降一升”態勢
8月27日,在G318貴池治超站,一輛貨車剛剛駛過廣州聚傑非現場執法治超裝置治超檢測點,埋設在路面下的稱重裝置,架設在立柱上車牌識別系統立即對該車進行稱重和抓拍,隨即,車輛車牌號、車輛軸數、車貨總重等資訊立即傳輸到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車輛一旦超重,平臺就會提前預警,執法人員便前去對車輛進行現場執法。”說到治超工作,治超站站長施國兵告訴記者,近年來,超載車輛給交通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以往每次“治超”行動都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但現在,只要點點滑鼠,車輛超載資訊就一目瞭然,路面執法實現了由“守株待兔”向“按圖索驥”方式轉變。
治超站只是池州科技治超專案建設的一部分。早在2014年初,池州市交通運輸局就提出建設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的設想,並組織相關人員赴外地考察學習,最終形成“一個系統整合、兩端資料採集、三方聯合處置”的科技治超理念。2015年,池州市投資1600餘萬元,建設集動態監控卡點、固定治超站、貨物源頭監管卡點、礦管處計量點、移動稽查“五位一體”的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形成了“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後追溯”的全過程科技治超監管體系。在建成市級監管中心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要求縣(區)建設本級監管中心,實現省、市、縣(區)三級中心互聯互通,以有效整合路面、源頭等資訊資源。目前,貴池區監管平臺已建成投入使用,東至、石臺正在抓緊建設,青陽正在擬定招標檔案。全市建成重點礦山企業源頭自控子系統73個,通過運用自控、計量、電子裝載IC卡、抓拍等科技手段,完成對運輸行為的實時記錄,實現對貨運源頭的有效監管。
在實現治超目標管理的同時,也對礦山企業的稅費計收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最終實現治超與稅費計收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使用、統一管理的目標,為池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一個協同、共享的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有效遏制全市境內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現象,形成治理超限超載的長效機制,實現貨物運輸“不超載、不拋灑、不滴漏”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