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人工智慧進化”提速vivo首談“AI金字塔戰略”

什麼是人工智慧?對於一千家公司,就有一千家答案,而在vivo看來,人工智慧不是單指語音,NLP,機器視覺這樣的深度學習、強化學習技術,而是基於這些技術之上的,為人們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新形式,它是一種架構。
“它是一個金字塔,簡單地說,人工智慧是通過資料+演算法,得到新的資料,最重要的是,精確識別出場景,把消費者需要的服務,精準、按時、按需推送給消費者,這個過程就是人工智慧”。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vivo副總裁、全球AI研究院院長周圍表示,未來消費者將會體驗到,“所有功能都已經AI化後的手機,享受到被深度聚合後的各行各業的服務,包括具有很好使用者體驗的、互聯互通的各種IoT產品服務。”
基於對人工智慧趨勢的判斷,vivo認為,2年之後的手機,將會迎來一個大的變革,將會成為一個“自學習、自索引、自推薦的智慧終端”。為此,vivo幾年前就開始了對人工智慧的佈局。
“通過持續的投資和努力,vivo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與規劃日漸清晰。7月底,vivo宣佈在深圳、北京、杭州、南京以及美國聖地亞哥,投資建立“vivo AI全球研究院”,進行人工智慧領域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的創新研究。”周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提到,各行各業的產品與能力都在AI化,作為連線中心的手機,是不可能參與到各個垂類行業中去的,這時候,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平等,互惠,開放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把消費者需要的服務連線並推送到消費者眼前。
人工智慧的本質
vivo認為,人工智慧的本質不是單指技術,而是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這些具體的技術之上,為使用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新形式。
“回顧人類社會的歷史,我們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從工業文明進入到今天的網際網路資訊化時代,只花了幾百年的時間,顯然我們這個社會演進和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正在被推向一個快速到來的智慧互聯時代。”在周圍看來,智慧互聯,不管是智慧家居,還是其他的IoT,要想有良好的使用者體驗,都離不開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成熟的語音,語義和影象識別類的技術的支撐。
通過一年多時間的思考與探索,vivo內部對人工智慧能夠涵蓋的範疇做了梳理。
周圍表示,人工智慧更像是基於技術之上的為人們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新形式,它是一種架構。這種架構具體來看在vivo內部分為三個維度。
首先是場景,在智慧互聯時代,手機作為貼身跟隨我們的一個智慧終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最大的連線中心而存在的,同時作為連線中心的還可能有,音箱,客廳的電視,車載中控等。但最大的連線中心,無疑會是手機。
這種場景又細分為手機上的場景,垂類的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場景以及IoT裝置使用場景。
其次是服務,根據vivo公司的統計,手機出廠的時候,功能與服務已經超過120多種,這些所有的功能都將被AI化,其中相機,遊戲等消費者強需求功能,會排在前列。此外,一些需要全新建設的服務,包括為使用者提供情景智慧服務的負一屏、為消費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個人健康中心以及提供個人助理服務的語音助手等等。
今年3月份,vivo在烏鎮釋出了人工智慧子品牌“Jovi”,Jovi可以通過場景識別為使用者提供諸如智慧出行等服務。6月份,在旗艦手機vivo NEX上,vivo又將Jovi升級為具備語音互動能力的個人智慧助理,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直接完成本機上的一些複雜的功能操作。
周圍認為:“需要去構建一個平等、互惠、開放的平臺,把使用者需要的服務聯接並推送到使用者面前。”垂類服務有數千種,其中包括智慧出行以及生活基礎類服務等, 人工智慧就是要做到讓這些服務精準及時地送達,但Android當前應用程式的生態做不到這一點,目前需要下載、安裝應用程式,然後才能讓使用者觸達服務。為此,vivo參與推動建立了 “快應用聯盟”,希望在快應用的生態下,能夠做到服務直達。
資料背後的邊界
除了場景和服務外,vivo對人工智慧思考更深的是基於資料層面的隱私保護。
此前,歐洲釋出了相對嚴格的資料保護規則——GDPR,周圍表示,vivo現在在各個流程環節都會嚴格遵循GDPR的要求,做好合規性建設。
據瞭解,目前vivo是移動安全聯盟的副理事長單位,積極參與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相關的行業和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還投入了專業團隊參與電信終端產業聯盟TAF的WG4小組,這個小組是中國通訊資訊保安的標準小組。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如果沒有資料,就不會有深度學習 ,就不會有各個垂直行業的能力的AI化。所以,我們在保護好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也在積極推進資料的行規與國家標準的制定。即保護使用者隱私,尊重消費者權利,又要讓資料發揮最大的作用,服務於智慧互聯的各個場景與服務。”周圍說。
對於AI資料的建設,vivo認為在使用者授權後,基於匿名的,去標籤化的資料 ,就能識別出使用者場景,或者基於新的演算法,能推演出新的資料,這些資料,同時,也在幫助各個功能更好地AI化。
“簡單地說,我們需要以下一些資料:時間的,空間的,使用者標籤,使用者習慣與行為,社會事件與系統事件。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料,除了法規建設,我們也要定製和開發更多的感測器器件,比如功耗更低的MIC器件,紅外,溫度,壓力,高度,溼度,與健康相關的器件等。”
以IOT領域為例,vivo並沒有推出自有品牌的智慧家居產品,而是希望通過“開放聯盟”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生態夥伴共建家居生態平臺。
在周圍看來,手機廠商如果想做成“智慧家居”生態體系的重要一環,必須採取開放的心態,不然以一己之力很難突破。以燈具的開關指令為例,聯盟的價值在於使用者可以不用下載單獨的APP,因為所有的燈都做了適配,將原來的指令通過協議相容起來,直接在手機上的“控制中心”進行操作,或者語音喚醒。但資料在安全協議下,也不是一定要留在控制中心上,而是保留在燈具廠商通道中。
以家電廠商舉例,當用戶在手機的上直接新增美的的“控制中心”後,並不需要下載就可以直接進入產品介面。“美的可以使用賬號對使用者進行一個監測。”vivo戰略研究部總監賈淨東表示,“資料首先一定是屬於消費者的,其次是裝置商,而不會留在控制中心”。
“所以,如果按照我描述的這麼去建設,那麼給我24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連線中心的手機,將會有一個大的變革,24個月後的手機,將會是自學習,自索引,自推薦的一個智慧終端,它將會有6個引擎去實施主動地服務於我們。”周圍在上述大會演講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