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僅為5分鐘的微電影,憑什麼戳中萬千網友淚點
今年中秋,一支僅為5分鐘的微電影讓微博的千萬網友淚目,甚至被稱為反超泰國廣告的走心神作,這個狠狠戳中了國人淚點的微電影到底在講些什麼呢?
中秋該不該補團圓?一石激起千層浪
微電影故事很簡單也真實,外公外婆在中秋節前備好了WIFI和美食,等待外孫回家。就是這麼一個看似普通的倒計時故事,卻成為了今年中秋節的熱議話題。微電影上線僅4天,總播放量超1500萬,而由此引發的話題 #中秋補課還是補團圓# 閱讀量達到1.1億+。這支微電影的品牌主海風教育,通過一條平凡而不普通的微電影,成功在中秋營銷戰場上,贏得了千萬關注。
那麼當我們透過數字重新回顧這場營銷活動,可以看到極為優質的宣推技巧:通過優質媒介資源刺激使用者參與話題討論,觸發二次傳播,將品牌、使用者、自制創意內容三個相對孤立的個體形成有效互動,收穫了大量優質的 UGC,這也幫助品牌以一種貼近人心的姿態,走進萬千使用者的心中,讓海風教育成為被他們內心“親近”的品牌之一。
品牌如何用故事 讓營銷更有溫度
在品牌的社會傳播過程中,大多都在打套路牌,消費著使用者的耐心,特別是教育行業,近年來焦慮營銷、花式洗腦傳播、“名師”“高效”等千篇一律的關鍵詞……讓使用者對於這類廣告早已麻木,而對於品牌價值傳播的效果也日漸微弱。那憑什麼這次海風教育的微電影竟能撬動千萬網友的情緒,同樣都是講故事如何講才能抵達人心?
1、中秋節點+情感點洞察,合適的時間+合適的選題是成功的開始
節點傳播最重要的是情緒共鳴,事實上,因工作、學習原因而導致的中秋不回家,或者中秋沒辦法全家團聚的人並不少。在中秋節點氛圍下,這種團圓的情緒被無限的放大。海風教育的制勝點在於緊緊的抓住了中國人對中秋團圓的共有情感認知。
2、貼近生活的內容,讓網友產生情緒共鳴
在洞察點和節點相互結合後,還要有好的內容,能夠讓網友產生情緒共鳴,而多數內容最難的也是如何讓人產生共鳴情緒。
將“奶奶家裡裝了 WiFi 裝了空調,放假回來玩好嗎?”這一真實感人的新聞故事作為此次微電影的故事背景。同時為了更貼近生活場景,讓網友能夠有代入感,海風教育更時在多處細節上進行深刻考量。包括:
沒有明星,完全素人的演員更有真實感
菜市場、家的選擇上,環境樸素卻更貼近生活
時間翻頁的設計讓中秋節點的情緒不斷被引向高潮
因此本次微電影時長雖然有5分鐘左右,是一個不短的內容,但依然能夠讓不少網友完整看完,賺足了網友的眼淚同時,也帶出了海風教育隨時隨地,線上學習的產品記憶點。
品牌走心營銷 嫁接到生活層面思考
其實,類似於微電影中的故事,補習對於大多 8090 後來說並不陌生,而今這代人已為人父人母,他們重新面對補習的問題,只是這次是針對的是他們的子女。為了孩子的成績,父母犧牲了時間與孩子奔波著,到了中秋等節假日其中矛盾就暴露而出。
思念其實是雙向的,父母思念子女,子女同樣也惦念著他們,大多時候只是忍痛割愛, 一時忘記了有人在長大而有人卻循序漸老。海風教育以中秋節日為契機,通過溫情走心的故事,喚起人們對時間、對生活、對親情思考,孩子的學業與回家過節皆可兼得,忙碌不該成為團圓的阻礙,科技已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就像海風教育所做的那樣,用科技拉進家的距離。
每一個團圓的時刻,都要用愛認真陪伴。從“父母在不遠游”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過節方式可能會變,但是親情和思念不會改變,而誰來成全家人們期待的團圓?海風教育此次以情感為出發點,通過走心的平凡家庭故事另廣大網友為之動容,在中秋品牌營銷混戰中真正地做出溫度營銷,雖然中秋已經過了,但是認真對待的團圓讓家的溫暖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