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號又改版了!為何微信在資訊流上會犯糾結症?
微信訂閱號又改版了。
9月25日,蘋果商店正式推送了iOS系統6.7.3版本的微信。 此次微信版本有兩個最重要的更新,一個是訂閱號列表的頂部出現了“常讀的訂閱號”欄目,還有一個則是訂閱號的展示形式發生了改變。

圖片來源:36Kr
訂閱號列表的頂部最新出現“常讀的訂閱號”欄目,外觀上有些類似於微信首頁下拉的小程式欄。而常讀的訂閱號欄目出現的公眾號和前後位置是微信根據使用者的閱讀行為智慧判斷的,使用者無法手動設定。
簡單地說,當你點進訂閱號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你看文章最多的公眾號,這跟今日頭條等資訊流平臺的推薦演算法基礎邏輯已經有些相似了:你在平臺消費內容越多,平臺越瞭解你,你越感興趣的內容,就越給你推薦。
訂閱號顯示方式的改變則是: 星標和常讀的訂閱號會顯示封面大圖,而其餘的公眾號訂閱後不管是不是頭條,都會被摺疊起來。很多自媒體說,一夜之間就沒了頭條。
微信另一個有一點實驗室色彩的資訊流版塊“看一看”中,特色專欄中增添了“朋友都在看”、“已關注公眾號文章”、“附近的人在看”三大模組。這一 意圖十分明顯,一方面是在為公眾號導流,讓公眾號得到朋友圈和微信群外的新入口;另一方面也是為內容閱讀增加社交屬性,進而提高推薦的精準度,說到底,又是演算法,只不過演算法底層的資料是社交和LBS。

圖片來源:36Kr
羅超頻道總結一下:此次改版之後,微信公眾號的線索只有一個,就是內容。只有星標和常看的公眾號的頭條會顯示大圖,這弱化了公眾號本身的品牌效應。看上去這跟此前微信公眾號重視個體品牌(特別是讚賞給作者的設計)的做法,有些矛盾。微信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我們不妨揣測一下。
微信在資訊流上犯了糾結症
今年1月份,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談到微信沒有想過要做資訊流,只會改善使用者的閱讀效率。為了強調這一點,張小龍甚至表示,他不知道資訊流是什麼——當然這跟其演講中多次提到資訊流三個字,顯得有些矛盾。

種種跡象顯示,微信在資訊流這一領域正處於欲作還羞的狀態。
今年6月份,微信在6.7.0版本中第一次對五年不變的公眾號進行了改頭換面, 訂閱號的群發信息按照時間線的順序出現,雖然時間線還沒打亂,不過從表面來看和我們所說的資訊流已極為相似,當然,裡子不同。

微信此舉一定程度解決了流量集中在頭部賬號的問題,但已經開始弱化公眾號主體品牌效應。
實際上,公眾號紅利期已過,從頭開始做的公眾號很難再得到流量。 根據《2017 年微信經濟資料報告》資料,截至2017年底微信公眾號已超過1000萬個,其中活躍賬號350萬,較2016年增長14%,月活躍粉絲數為7.97億,同比增長19%。由此可見,活躍賬號的增長低於活躍使用者的增長率。微信公眾號馬太效應明星,強者恆強,長此以往,平臺活力只會降低,怎麼辦?只有打土豪分田地,讓流量分發更加分散,給長尾和新興賬號機會。
資訊流是內容平臺打土豪分田地的一種方式,微信公眾號這次改版事實上就是給資訊流打下基礎:當用戶習慣這樣的呈現方式後,時間線如果被打亂用演算法來分發,不就正是資訊流嗎?iOS6.7.3已經不再嚴格按照TIMELINE來排序內容。從TIMELINE到興趣LINE,也是微博走過的路,微信公眾號似乎有可能重走。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這次改版沒持續多久, 微信在Android6.7.2的內測版本里面又把公眾號的資訊流給收回去了。下一步是否會全面改回去,還是全面上線iOS6.7.3的呈現方式?除了微信團隊,無人知曉。

為什麼微信對資訊流如此糾結?
張小龍是否知道資訊流不得而知,不過現在微信公眾號的選擇已經不是做資訊流還是不做資訊流的二元化問題了。資訊流只是一種解決碎片化時代使用者個性化閱讀的手段,它通過千人千面的演算法來滿足貪婪的使用者。然而微信公眾號不論是從初心還是從當前的核心競爭力來看,都不可能簡單地擁抱資訊流。
1、公眾號一直是以人為中心,而資訊流是以內容為中心。 微信使用者最開始是因為公眾號的內容而關注公眾號,而公眾號釋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章之後,會不斷加深個人風格和內容屬性,最終形成一種忠誠度較高的關注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使用者打賞公眾號會顯示一個個人賬號。而訂閱號如果改版資訊流,會弱化公眾號人格化的屬性,打破原有的生態。
簡單地說,你在公眾號看內容,會覺得是在跟一個人對話;但你在資訊流平臺看內容,往往會聚焦內容本身,只有特別好的才會去關注,關注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同類內容。
2、 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原有在微信上深耕的內容生產者。
許多公眾號在之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理公眾號來漲粉,甚至投放了廣點通來獲取粉絲,粉絲已成為資產,甚至有公司憑藉粉絲獲取數億估值。
改版之後,粉絲數的積累與以前相比會無用得多,使用者在意的是內容,而不是內容生產者;資訊流的分發邏輯不再基於粉絲,粉絲只是演算法參照的一個數據(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那個),這意味著公眾號有百萬粉絲也可能沒有分發,資訊流平臺這一問題已很明顯。如果這樣,不只是原來聚集的粉絲價值會直線下滑,公眾號也不再會殫精竭慮去獲取新粉絲。
任何穩定的平臺生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更不是變來變去的,如果利益格局隨時會被規則打破,那麼老的受益者就會寒心,新的分食者則會看到明天的自己,進而失去信心。
3、微信定位變得模糊,甚至有些違背初心。 張小龍曾說希望“使用者用完即走”,而資訊流則需要留住使用者,每家資訊流平臺都在強呼叫戶時間佔用能力。微信的定位到底是高效的聊天工具,還是聚合新聞閱讀工具?本身這兩者不矛盾,然而張小龍似乎想要微信保持極簡,如果只能二選一肯定是連線好人與人優先。事實上公眾號出現的原因也不是要做資訊聚合,而是要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資訊流顯然跟這個初心沒什麼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張小龍要強調自己對資訊流沒興趣的緣故吧。
位元組跳動激發騰訊的資訊流探索欲
微信在訂閱號上的不斷改版,折射著整個騰訊在內容生態中求變心切的姿態。
日前有訊息稱今日頭條母公司位元組跳動正在尋求新一輪估值高達750億美元的融資,750億美元超過了美團和小米一截,僅次於BAT,甚至距離百度都已不再遠。如果傳言落地,今日頭條就真正從一個昔日巨頭看不著看不上到今天巨頭不得不認真看的玩家了。
如果沒有位元組跳動的崛起,微信公眾號可以繼續理想主義地走下去,然而位元組跳動旗下的產品特別是抖音,已經在瓜分騰訊的時間,今日頭條也帶動了資訊流之風,各大新聞客戶端、百度、微博等平臺都在資訊流化,大家想方設法豐富內容供給、拉攏內容創作者、佔據使用者時間。
騰訊自然不會坐視。 微信和QQ,掌握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超級入口, 依託社交優勢,基於騰訊新聞、企鵝號、騰訊視訊、騰訊音樂、騰訊動漫等大內容佈局,再結合微信公眾號、QQ看點、天天快報形成的內容分發矩陣,騰訊理論上可以最大化搶奪使用者時長和流量,不給新玩家空子鑽。
然而今日頭條硬是憑藉千人千面的資訊流,以及產品矩陣戰略,在內容市場撕開一道口子。 其以資訊流發家,憑藉著先發優勢,加上高效的技術演算法,積累了一大批高粘性的活躍使用者,接著基於此不斷孵化一個又一個熱門產品如抖音、西瓜視訊,火山小視訊、微頭條等。成功的產品矩陣,讓頭條的使用者時長快速上升。根據《2018上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大報告》顯示:頭條的總使用時長從3.9%增長到了10.1%,而在過去半年裡頭條增長的6.2%幾乎全部來自騰訊。

產品矩陣獲取大量的使用者時間,使用者時間在演算法的幫助下轉化為廣告,此前據媒體報道,今日頭條2018年的資訊流廣告營收目標達到450億元,張一鳴提出2020年100億美元銷售額的目標或在明年就能提前實現,而這些廣告收入同樣是從巨頭口袋中奪得。

為了應對頭條,騰訊推出天天快報,微信上推出“看一看”,QQ上線了看點,在短視訊領域則復活了微視、上線了yoo視訊以及投資了快手。雖然各有斬獲,不過依然沒有擋住位元組跳動的崛起,總給人感覺好像差了一股勁,缺少一個殺招。
現在看來,最有機會破局的還是微信,特別是公眾號。從微信訂閱號的種種動作來看,騰訊已經開始加大尺度,探索市場特別是使用者反應。如果最終微信公眾號克服了重重矛盾,找到一種折中的方式大規模入局資訊流,對位元組跳動形成正面衝擊也是必然,位元組跳動或許也意識到與騰訊硬碰硬只是時間問題,正抓緊時間四面出擊、以攻為守,留給它的時間已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