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與被賦能,誰是企業智慧化轉型路上的強力“發動機”?

“原來手機8GB的容量都覺得富餘,現在換到128GB的漸漸不夠用了”每個人都在深刻地經歷著數字化轉型,據IDC統計預測,2020年全球生產的資料總量將達到44ZB(1ZB等於1萬億GB,44ZB約等於43億個1TB硬碟)。數字化正像一匹快馬,在全球數字化市場正御風疾馳。
同樣是來自IDC的報告預測,2018年全球用於數字化轉型的支出將突破1.1萬億美元,整個市場未來幾年還將保持一個非常可觀的增長速度;
數字化洪流背後,是智慧物聯網在高速向生活各個角落滲透。根據相關資料,預計到2020年,平均每個人將至少擁有4部聯網裝置,手機淪為其中的N分之1。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資料預計,2018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36億美元,同比增長30%。
鞭策這匹“快馬”的,正是參與到或被影響到的全球大中小企業們。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年所有人都在擁抱網際網路,尋求公司“上網”,而如今遍地是尋求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推動數字化和智慧化的他們,同時也在尋求著自身數字化和智慧化的轉型。
但數字化轉型比之”上網“,卻要難得多。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是複雜的大工程,就連很多傳統巨頭企業如GE、IBM都嘗試過失敗的滋味;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是個長期過程,其中的”陣痛“讓很多企業畏懼。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只是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的一部分,方案設計、實施、後期運營和利用以及在這方面的經驗,這些才是關鍵和困難的地方。而這將導致大多數企業在轉型時會依賴外部資源去完成轉型,這種依賴不僅僅是裝置,更多的是服務。而談到這個領域就不得不說到聯想這家廠商和它旗下的服務業務。
自2017年提出“智慧聯想 服務中國”以來,聯想開始不斷地整合原有服務體系和相關資源,從之前簡單的裝置售後服務,再到囊括裝置、解決方案、服務的整體性服務提供商,一句話來說就是:聯想要做企業智慧化轉型的賦能者。
從一些數字上我們也能看到聯想服務在這個方向上的決心和努力:超過4萬的認證技術人員、覆蓋16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00個現場服務站……究其原因,更早進入企業數字化轉型這個賽道為其帶來的先發優勢是一方面,但要說說服、吸引、助力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聯想服務最大的底氣和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其的業務能力。
聯想服務也希望把聯想最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透過服務交付和實施的方式,傳遞給企業,幫助更順利地完成數字化和智慧化的轉型。那麼聯想服務的業務佈局是否與此有關?
聯想服務的to B、to b、to C:讓所有人享受數字化的成果
一般從大的方向看,企業業務無非是to B和to C兩個方向。基於聯想服務本身成熟的技術和平臺化基礎設施,聯想服務的做法是分別從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消費者三個方向來輸出自己的服務。
第一,針對大型企業,聯想服務可以提供定製化的全雲服務。在數字化、智慧化時代,中大型企業通常面臨著更大的轉型挑戰和壓力,因為他們的大體量下通常有著複雜的結構,要一次性做到全面的數字化轉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很多傳統基因極重的大中型企業。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千軍萬馬的賽跑,淘汰可能不經意間到來,因此也為大型企業轉型蒙上了一層急迫感。企業個體的差異化、企業結構的高複雜度,無疑是聯想服務要把服務定製化的根本原因。唯有定製化的服務,才能實現“千企千面”的數字化賦能,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企業在不同環境,不同基因下的差異化轉型需求,這是必須的。
第二,針對中小型企業或者初創型企業,聯想服務可為其提供一站式的IT外包服務。比起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的成長性需求顯然是第一位的。一方面,身處數字化轉型的洪流之中,初創企業的資源擁有現狀其實並不樂觀,即使有足夠的資本支援,想要快速搭建屬於自己生態的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外部有成熟的數字化轉型資源,這對成長型企業來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跳板。
所以,聯想服務之所以要針對成長型企業單獨設定一條業務線,與成長型企業這個群體所具有的發展特殊性密不可分。概括來說,成長型企業把數字化轉型看作是一個強力的增長引擎,並寄希望於轉型帶來的企業在體量、效率等方面的質變。
另外,從“一站式IT外包服務”也可以看出,聯想服務其實要想在成長型企業的初創期、快速成長期、過渡期等發展階段提供全面化的數字轉型服務,以充分覆蓋到任何成長性需求。
第三,針對C端消費者,聯想服務可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以滿足消費者對“智慧生活”的各種幻想。有一個現狀是,很多技術服務商只做to B業務,既是基因使然,也因為他們接觸不到C端的消費者,最多就是根據廠商所洞悉的消費者需求,來提供一些間接性的服務。
但聯想一開始就是和消費者打交道的,這使得聯想服務能夠把自己的技術和方案輸出到產品中,並直接觸達消費者。而且聯想服務還充分考慮到了如今市場的豐富性,所以能夠針對不同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可見在為消費者提供智慧化服務時,聯想服務所秉承的是包容性的生態化服務思維。
綜上,聯想服務的業務佈局其實已經很明晰。在B端,針對大中企業和成長型企業,聯想服務分別提供的是定製化和一站式的服務,依據企業首要的需求,側重點有所不同,在C端,聯想服務更像是一個多元化生活智慧助手。
業務佈局基於需求,但是要做好業務,則需要用“真功夫”來說話,這樣的業務佈局邏輯背後,聯想服務靠的是哪些優勢?
生態化業務佈局背後是聯想服務的三大賦能優勢
聯想服務做什麼其實已經很清楚,在如今這樣的業務佈局下,聯想服務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優勢包含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技術生態上的優勢,也就是硬實力。20多年的發展,使得聯想服務目前已經擁有了業內最領先的IT產品服務體系、在亞洲最大的智慧化線上服務平臺、能夠實現服務能力自我迭代的智慧服務機器人。
IT產品服務體系上,聯想服務有售前、售中、售後的一整套IT服務方案。對企業數字化轉型來說,一方面,由於技術和方案上的領先性,企業能夠獲得最好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另一方面,體系化的服務構造能夠在賦能上提供更高的效率。
而智慧化線上服務平臺,不僅能及時服務於企業的各種臨時性需求,具有實時性,而且對於聯想服務本身來說,這個智慧化線上服務平臺也是一個服務資源的整合平臺,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智慧服務機器人,聯想服務為其安裝了AI大腦,以讓其實現自我迭代,比如在半監督式學習訓練一個月後,機器人理解率就達到了80%,解決率達到了50%。一來,自我迭代是深度學習能力的體現,可以提高服務效率,二來,智慧服務機器人是AI戰略的一個落地,可以為聯想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提供持久動力。
第二個方面,服務經驗上的優勢,也就是軟實力。全球化征程中,聯想智慧交付平臺已經應用在網際網路、金融、汽車、地產、快消等多行業中,這意味著聯想服務既有了多樣化的落地案例,又把豐富的經驗收入囊中。在服務領域的多年深耕其實給聯想服務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不可複製的軟實力,更讓聯想服務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者”在市場中佔據了認知高地。
豐富的經驗和案例一來可以讓聯想服務在賦能同類企業時更輕鬆高效,同時在被賦能企業看來,與有經驗的平臺合作,在數字化轉型的各個關鍵節點上要來得更透徹,可以一針見血。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成功的案例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準備好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來說。
第三個方面,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優勢。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到底要怎麼做,聯想服務其實有一套“三步走”戰略:首先是智慧實施,其次是智慧運營,最後是智慧優化。
智慧實施上,聯想服務擁有全面的IT服務專家團隊,通過智慧資源管理系統,聯想服務還可以快速完成系統化的專案交付。此外,聯想服務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敏態與穩態的兩種IT架構,為企業提供更靈活的選擇空間。
智慧運營上,聯想服務基於完整的體系化框架,再通過五大步驟(資料、獲取、整合、分析、服務)完成資料的獲取、分析,最後是行業應用,目的在於幫助企業提升運營的智慧化水平與效率。
智慧優化上,在整個賦能過程中,聯想服務會關注數字化戰、客戶導向、創新精神、科技能力、資料驅動五個關鍵因素,幫助企業把握業務增長的新機會和新模式。
這個“三步走”戰略,其實隱含著聯想服務的數字化“建築”邏輯,首先,聯想服務其實是在調動生態各個資源(團隊、系統等)來幫助企業搭建一個穩固的數字化底層架構,接下來聯想服務再用有效的資料分析幫助企業在底層架構之上搭建靈活的動力系統。在整個過程中,聯想服務也會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架構的結實程度和動力系統的靈活度。
總的來看,“三步走”戰略是標準化的,但又不失靈活性。如此,一來因為每個流程內容的標準化,任何企業放到這個框架中都可以快速切換到最合適的賦能階段,二來企業在這樣的數字化賦能下,所擁有的數字化新基因也有很強的抗壓性和突破能力。
綜上,技術生態的硬實力,加上服務經驗的軟實力,再加上標準化的賦能方案三大優勢,為聯想服務這個“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者”鑄造了全球化輸出的利器。
聯想服務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動機”
“總之來說,聯想希望我們的服務業務,成為第三波的增長引擎。”在2018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服務業務總經理戴煒是這麼來形容聯想服務的戰略地位的。
如此高的期望下,聯想服務顯然正居於一個戰略高地。一方面,站在全球化視角,在“一帶一路”的國際性政策下,各國企業正在迎來數字化轉型潮,不論是自由貿易,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將持續催生巨大的數字化市場,而聯想服務也正在配合這一戰略需求,在全球各個國家輸出自己的數字化賦能之力。
另一方面,站在中國的視角,去年聯想提出了“智慧聯想 服務中國”的新戰略願景,目的就是想在中國企業的“智慧化”趨勢中抓住機會,去優化聯想在中國的業務和定位,從硬體裝置製造商向智慧物聯服務商轉型。
既瞄準了全球的萬億市場,又趕上了這一波不可逆的“數字化”趨勢,聯想服務前後左右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但很多企業仍然還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這意味著聯想服務未來要做的仍然是不斷去賦能更多的企業和行業。這是一個強大別人,也是一個強大自己的過程。
聯想服務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加上其20多年來沉澱的全方位軟硬實力,不斷充當企業“數字化轉型”幫手的聯想服務,無疑正在成為企業的一臺“數字化轉型發動機”。這臺有著聯想服務核心技術的“發動機”,也將在賦能的過程中扮演“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的角色,讓驅動數字化的企業自身也能獲得數字化的賦能。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