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下半場來臨?BAT三巨頭逐鹿產業網際網路
下半場喊了許久,2018年真成了網際網路轉折的一年: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一地雞毛、BAT各有煩惱並全力轉向產業網際網路、文學視訊資訊等流量驅動的免費模式開始失效……《IT網際網路週刊》將圍繞關鍵詞“轉折”盤點2018年,本期聚焦網際網路巨頭逐鹿產業網際網路之變。
大佬口中話,行業風向標,同樣是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論述題,BAT在2018年拐了個彎:馬雲(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言必稱“新制造”,馬化騰(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言必稱“產業網際網路”,李彥巨集(百度董事長兼CEO )言必稱“人工智慧”——相比短視訊、電子商務、移動支付,這些新概念更加晦澀,離大眾使用者也隔了一層認知——從TO C產品,到TOB產品,網際網路集體轉向,並非鬧著玩。
TO B概念競逐
話語權的搶奪,需要一套完整的商業體系。在時隔六年進行大規模架構調整後,馬化騰開始強力推銷“產業網際網路”概念,這是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的理論支撐。
移動網際網路的上半場已經接近尾聲,下半場的序幕正在拉開。伴隨數字化程序,移動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馬化騰說:“沒有產業網際網路支撐的消費網際網路,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
但阿里巴巴CEO張勇並不喜歡“產業網際網路”這個詞,他說,“產業網際網路”不是新名詞,是一個很多年前就存在的概念,但今天核心應該是怎麼讓產業發生升級,發生本質的化學反應。
相較於強調“不直接介入到商業”的騰訊,阿里想表達的是商業作業系統。2016年雲棲大會上提出“五新”理論後,2018年雲棲大會馬雲重點闡述“新制造”。
“以前製造業靠電,未來的製造業靠資料。”馬雲預言,IoT、晶片、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所有這些都會像蒸汽機、石油改變手工業一樣,改變今天的生產車間。未來的資料演算法專家不是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而是在車間裡面寫程式碼。
他說,工業時代考驗的是生產一樣東西的能力,資料時代考驗的是生產不一樣東西的能力。以前流水線5分鐘生產2000件同樣的衣服很厲害,今後5分鐘生產2000件不同的衣服更厲害。20年前全村、全市、全省的姑娘穿一件衣服是流行的,現在每個姑娘穿的衣服都必須是不一樣的。這種場景感與阿里巴巴主導的電商銷售緊密相關,“新制造”可以有更多較為通俗的解讀方式:C2B定製、雲端計算、工業網際網路。
從資料看,做得更早的也是阿里。截至今年前三季度,阿里雲產值已經達到147.5億元,騰訊同期只有60億元。更小的百度沒有披露資料,但並不妨礙對雲端計算的重視。作為今年最後一個調整架構的三巨頭,百度12月18日將智慧雲事業部從新興業務事業群組中拆分,獨立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在百度的話語體系中,TO B業務與AI人工智慧息息相關。李彥巨集說,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宣稱與人工智慧沒有任何關係。架構調整是為了加快AI與產業結合,推動產業智慧化。利用百度在AI、大資料及雲端計算上的技術優勢,聚焦關鍵賽道,為百度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重點領域廝殺
產業網際網路,看起來意味著更廣闊的邊界效應,不再像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那樣針尖對麥芒,但對於不直接從事實業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講,初期選擇的目標市場仍然高度重合。
比如,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瞄準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出行、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這也是阿里、百度要攻克的市場。甚至在“人工智慧養豬”這件事兒上,京東和阿里也能撞車。
11月20日,京東數科新成立的京東農牧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等機構推出京東智慧養殖解決方案,還要建設豐寧智慧豬場示範點。據稱,在智慧豬場示範點,氣體、溫度、溼度等引數可以隨時監控,還用上了“豬臉識別”技術,豬是否有病、吃了多少料都能評測出來。
一年前,阿里雲的“ET農業大腦”也被應用於四川宜賓的養豬場,負責管理3000頭豬,具備的功能有豬隻識別、豬場資產盤點、部分疾病預警、行為異常分析等。“我們和四川特驅集團合作的智慧養豬方案,每頭母豬每年可以多生三頭小崽,死亡率同步降低3%。”阿里雲原總裁胡曉明(已調任螞蟻金服總裁)說。
不過,在所有TO B的產業網際網路市場,作為基礎IT資源的雲端計算競爭尤為激烈。特別是公有云,各家企業提供的服務內容差異不大,重點在伺服器穩定性和價格優惠上面展開激烈爭奪。IDC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超30億美元,公有云為主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增速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3%。
“產業網際網路業務最初的營收機會還是來自雲業務,騰訊的雲服務增長非常快,市場份額一直不斷提高。”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三季度騰訊財報會議上說,該季度騰訊雲首次披露營收情況。
根據IDC的市場調研資料,2018年上半年,阿里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 43%的市場份額,騰訊排名第二,為11%,中國電信為8%,亞馬遜AWS與金山分列四、五位。而以最新公開資料看,騰訊雲的同比增速為100%,阿里云為90%,百度云為300%。
同質化競爭疑問
以雲端計算為標誌,巨頭的爭相湧入也讓資源集中在了重點市場,在帶來前述行業繁榮的同時,也暴露了無序和同質化競爭的亂象。從2017年開始,連續出現了騰訊雲0.01元競標廈門政務雲(預算495萬元)等多起“補貼式雲端計算”專案;今年8月,一家創業公司控訴騰訊雲丟失客戶資料,雙方就1100萬元還是13萬元賠償各執一詞……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於巨頭而言,商業模式從側重TO C變成側重TO B並不困難。因為巨頭為了自身業務發展,都沉澱了龐大的IT、資料、算力等資源。就像阿里雲,最早是為了電商業務的流量峰值而建立,但在非“雙11”的常規時間,這些資源是閒置浪費的,雲端計算就是出租了這部分運維和計算能力。“不過,一旦從業務附屬品變成戰略攻堅產品,產業網際網路就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基礎資源投入和更巨大的資源浪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