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監管之下,BAT三巨頭態度如何?
上篇我們講述2017年9月及之前的監管變化趨勢時,提到技術越來越趨於成熟的加密社群已經設計出多種用來規避強監管的工具。
本篇文章我們將繼續探索中國收緊監管的原因,以及在這些監管行動中,中國三巨頭BAT又在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對礦工施壓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實這句話反過來說也可以。2017年12月,香港比特幣協會主席萊昂哈德·威斯(Leonhard Weese)說到:”一旦市場的輿論開始轉向了,媒體開始廣泛報道中國的比特幣交易目前正在良好地運作了,那麼監管層面就將出手了。”
他的話很快就得到了驗證:
1月4日訊息,多個比特幣場外投資者賬戶已經被凍結。其中深圳,廣州等地被凍結的一部分礦機交易者的賬戶金額超過3億,僅河北地區的場外交易者凍結賬戶數量就已經超過了30個。
除此之外,由於國內晶片能源豐富、低廉,全球70%的比特幣礦池算力集中在中國。例如位元大陸,這一礦力巨頭就受益於內蒙古、新疆這些煤炭資源豐富而電力供應過剩的地區,並且他們的礦場跟電力公司協商,獲得了較為便宜的電價。有人推測,這將引起監管層面對“濫用廉價電力”的擔憂。
1月13日,據中國經濟觀察報報道,年初以來,一場針對比特幣礦場的監管活動正在多地推開,這說明目前中國監管層正在以一種更加“內緊外鬆”的策略對待虛擬貨幣中的監管難題。
這一政策在各地的推動步調有所區別。一位地方金融辦人士表示,此次清理主要是針對中、西部一些礦場集中的區域。
一位四川地區的比特幣礦主表示,由於政策的壓力,該地的一些礦場已經進入停機的狀態。政策還在不斷地推進當中,未來將逐步擴大影響,一些大型礦場已經開始在海外佈局。
全球第四大比特幣礦池ViaBTC釋出公告,表示:由於政策原因,國內礦場資源十分緊張,礦池的雲合約維護成本驟增。
加密交易禁令升級:提示場外市場風險
總部位於香港的場外交易加密貨幣交易平臺Gatecoin市場營銷主管托馬斯·格魯克斯曼表示:“股市的慘淡,潛在的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房地產泡沫 ,人民幣的疲軟無一不在推動對比特幣的需求。”
因此,一些境內人士轉向境外網站平臺參與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等行為又有了死灰復燃跡象。
政策的觸角是非常靈敏的,因此監管也在不斷地加碼。
1月26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布的風險提示同樣注意到部分投資者轉向境外開展相關活動的行為,並提醒投資者“境外平臺一樣存在系統安全、市場操縱和洗錢等風險隱患。”
2月4日,據中國央行主辦的金融時報報道,針對境內外ICO和虛擬貨幣交易,將採取一些列監管措施,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等。
文章中指出,在九四緊急叫停ICO活動的強監管之後,ICO、虛擬貨幣的交易並沒有由此從中國徹底撤離。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關閉後,很多境內人士轉向境外平臺網站繼續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九四《公告》中指出的種種風險和問題仍然存在,包括非法發行、專案不實、欺詐乃至傳銷等,而且對於投資者來說可能更加難以追回損失。
央行在一次採訪中也證實,央行將提高對國內海外平臺准入的限制。
比特幣交易員唐納德·趙在九四禁令後離開了北京,他表示:“這一新舉措,意味著監管的愈發嚴格,宣傳相關商業計劃的人都有被捕的風險。”
之前,使用VPN(虛擬專用網路)‘翻牆’來進行加密貨幣的交易是很常見的方式之一,而早在之前,中國工信部發布"關於清理規範網際網路網路接入服務市場的通知",明確提出"未經批准,不得自建或租用VPN"。禁止了VPN的使用。
3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有關數字貨幣的問題時,他表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為零售支付工具並沒有得到認可,目前央行不接受也不認可相關服務。
他補充說,加密貨幣發展有技術上的必然性,並最終會減少現金流通,但央行並不急於發行國家數字貨幣。
而就在3月19日,易綱被提名並選舉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隨著新行長入職中國人民銀行,許多人都非常關注該機構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態度是否會有所緩和。因為易綱行長曾在2013年表示,雖然比特幣無法被合法承認,但普通人有參與的自由。
但易綱對此給出的迴應令許多加密貨幣投資者失望了,他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的一場金融政策會議時宣告,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銀行對數字貨幣的立場將不會改變。
5月3日,中國媒體再度關注國內加密巨頭的海外動向。針對數字貨幣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揭祕數字貨幣背後的祕密。
該頻道採訪了一位OKEx投資者,這位投資者聲稱在國家禁令下發後,OKCoin只是名義將所有使用者資料和數字貨幣都轉移到了號稱總部在貝里斯,團隊在香港的OKEx交易所。但實際上整個公司依舊在北京運營而且使用者也幾乎全是中國人。
除此之外,OKEx交易所開通一種名為“點對點”交易的方式,允許其使用者用他們的支付寶或是微信支付來購買加密貨幣。
政府對區塊鏈專案進行獨立分析
公有鏈技術評估專家研討會
緊接著的一週後,即5月11日,公有鏈技術評估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根據該公告附帶的兩份新聞稿,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部(CCID)將分析28種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瑞波幣和Zcash在內。
根據CCID釋出的第一次加密貨幣專案排名來看,以太坊排名第一,其次是Steem、Lisk、NEO和Komodo,比特幣被排在了第13位。因為這個排名根據“技術”、“應用”和“創新” 這三個引數進行評分,比特幣技術和應用這兩方面都被打了低分。
5月18日,由中國工信部發起的 “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IFCERT) 對假虛擬貨幣平臺進行監測 ,
共發現421種數字貨幣帶有詐騙經營跡象。假虛擬貨幣大多呈現以下特點:
具有金字塔式發展會員的經營模式,以“拉人頭”“高額返利”等模式吸引投資者。
涉嫌資金盤,人為拆分代幣,通過在短期內不斷的拆分,產生大量積分或代幣,造成財富暴漲的錯覺。
受到機構或個人控盤,無法自由交易,此類平臺發行的假虛擬貨幣多采用場外交易或自有交易所交易,價格受到機構或個人的高度控制,容易造成價格快速上漲的錯覺,但使用者往往無法進行交易或提現。
7月初,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所釋出的資料,目前中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的比特幣交易跌至世界交易佔比的 1 %以下 。
各地搜排出的國內88家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85家ICO平臺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學院研究室主任郭大志 評論說 :“政策非常成功,在宣佈禁令之後,人民幣在全球比特幣交易中的份額將下降。”
封號潮來臨
今年夏天,加密貨幣交易商遭遇了更為嚴重的打擊。
8月7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 釋出 新規 ,規定即時通訊工具的提供商必須遵守“國家利益”和“公共秩序”。
8月21號, 一批涉區塊鏈微信大號被封 ,其中包括金色財經、火幣資訊、大炮評級、幣世界快訊服務、深鏈財經、每日幣讀、TokenClub、吳解區塊鏈……
騰訊方面表示,部分公眾號涉嫌釋出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資訊,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遮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
據南華早報報道,在禁封前,金色財經每日有超35萬的訪客,且其主要收入來源也是與區塊鏈相關的內容報道。
早在今年3月17日,人民網旗下人民創投刊文 《泡沫破滅大勢已定,幣圈“媒體”還能一直浪?》 指出,數字貨幣“媒體”越來越多。圈中“媒體”雖然藉此番炒幣浪潮大發橫財,但由於身帶硬傷,他們的野蠻生長還能有多長?讓人懷疑。
8月22號,繼多個區塊鏈領域自媒體公眾號被封后,一份由北京市朝陽區金融社會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於進一步開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清理整治的通知》在網上流傳。該通知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
22號同天,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辦公室表示將對124家伺服器設在境外,但實質面向境內居民提供交易服務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採取必要管控措施,實施封堵。
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釋出新的風險提示:
該提示敲響了警報,警告了那些企圖利用“金融創新”和“區塊鏈”的旗幟,發行“所謂的'虛擬貨幣”、“虛擬資產”和“數字資產”來積累資金的行為。
五大機構聯合釋出新風險提示
同天,支付寶對於個人賬戶涉嫌虛擬貨幣交易的,會根據情節採取限制賬戶收款功能甚至永久限制收款等處理措施。接下來,支付寶和螞蟻金服會繼續嚴密監控排查涉及虛擬貨幣的場外交易行為,對重點網站和賬戶建立巡查制度。
8月27日,搜尋引擎百度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關閉了一些廣受歡迎的、與加密貨幣有關的百度貼吧,包括“數字貨幣吧”和“虛擬貨幣吧”。
9月7日,新一批區塊鏈自媒體被永久封停,包括點幣成金、區塊鏈王子、區塊鏈第一哥、阿凡提等。在微信公眾號搜尋頁面檢索上述自媒體名字已無法搜尋到。
9月8日,南華早報 公佈 了一份 新的報告 ,表示很難完全禁止加密貨幣的交易。經過8月末採取的強硬措施之後,中國受歡迎的7個加密交易所的總交易量下降了33%左右。然而,資料表明,只要存在支援點對點交易的離岸平臺,交易就有可能存在。場外交易類似於淘寶購物,撮合買賣雙方完成人民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交易。
該報告還表示,交易者開始利用 USDT 作為進入和退出加密貨幣市場的手段。
SCMP報道稱:交易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監督交易的角色,通常是通過銀行賬戶或是第三方線上支付網路進行轉賬獲得 USDT ,進而通過VPN進行加密貨幣交易。儘管監管機構表示將禁止VPN,但是這個過程需要與多個利益相關者進行協商,才能就配置防火牆達成共識。
9月11日,封號升級 。做為全球最大的即時通訊工具,微信對自身內容審查越來越嚴格,微信ID為“antminersale”的比特幣礦業巨頭Bitmain的官方銷售渠道已經被封。
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 再次 “提醒”投資者注意與ICO和加密交易相關的風險,譴責對金融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破壞”的“未經授權的”、“非法的”融資模式,目前第三方支付渠道已經排查並關閉了約3000個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的賬戶,並表示這次監管有效阻隔了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對我國的消極影響,避免了一場虛擬貨幣泡沫。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風險提示
9月26日,中國科技期刊Technode 吳曉波頻道釋出了《2018新中產白皮書》,據報告顯示:數字貨幣被確定為受訪者投資組合中最不受歡迎的資產,只有不到10%持有此類投資。只有9.2%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能接受高於15%的投資損失,超過90%的人明顯不太可能對不穩定的加密市場採取理財行動。
這是首次將比特幣和其他的加密貨幣作為投資選擇,從消費、職業、家庭與生活和價值觀等方面來敘述新中產現狀的一份報告。
同天,新華社發表文章,直指ICO為非法融資行為,圈錢融資“割韭菜”。
漫畫:“偽裝”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文章中指出,多個加密平臺仍然可以任意購買ICO代幣,除了場外交易,打著區塊鏈旗號的炒幣自媒體也異常活躍,較去年九四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中有ICO專案方負責人透露:為繞開監管,通常在國外設立一家基金會發行ICO代幣,專案白皮書甚至可以在“某寶上購買,而核心團隊都被包裝成國外大牛,但通常只是花錢僱來“充門面”的。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在幣安OKEx等5家國內投資者最常使用的交易平臺上的專案發現,5家交易平臺共上幣264個幣種。但是這些ICO專案通常都避免不了破發的結局,破發率接近99%。許多投資者的損失高達90%以上。
【鏈虎財經版權及免責宣告】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Adeline Yu。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鏈虎財經立場無關。本站所有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幣市有風險、投資請慎重。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https://www.chainhoo.com/blockchain/54658/及作者姓名,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