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店的格局躍遷:從商業互聯到產業互聯

最近,貝貝集團下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新聞不斷。
從對接恩施上線土豆,再到打造爆款福建蜜柚……頻頻合作對接農產品,在扶農助農這塊貝店絕對是社交電商裡的頭牌。貝店通過自己的力量促進網際網路產業和其他產業相對接。
反觀其他不少平臺,更多還是在品牌端實現不同的縱深。品牌主們將自己的線上線下渠道進行清晰劃分,將特有的品規納入線上銷售體系之中。
電商平臺則對這些品牌主有明確劃一的切分,頭部商家、腰部商家……根據切分進行權益配置,通過不同等級的活動實現資源置換。
無非也就是點對點的單一互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電子商務興起之初就是這樣的聯結方式。
將交易平臺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節約時間空間成本,實現資源集約化的商業發展。
【品質突破 實現網際網路和製造業的高度融合】
類似的商業互聯將會被突破,像貝店這樣的電商平臺並不侷限於點對點互聯的格局。
從貝店的工廠優選、品牌合作等,就能看出它的野心。
僅僅做一個銷售平臺,肯定是不夠的。貝店想要的,更多的是要通過自營、聯營的方式,從源頭保證貨品質量,從而打造品質的概念和口碑。
貝店的工廠優選正是如此。精選全球大牌製造商,專業買手團隊深入工廠生產線,只選每個行業最好的製造商工廠;將所有中間商的環節都砍掉,集中式規模化通過工廠直接採購,貝店消費者最終將直接享受商品出廠價格。這樣精選每一個商品原材料,監管每一個關鍵環節,行業第三方專業質檢團隊檢驗,能有效確保每件商品的優質品質。

與此同時,貝店還會從扶植新興品牌、民族品牌入手,為具有潛力的優質品牌重點資源傾斜。
一線大牌攏聚了很多電商最優的資源,最頂級的流量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信手拈來;而其他正在成長中的品牌更加需要扶持,卻往往因為沒有辦法爭取到這些資源,而失去壯大的機會。貝店積極和“認養一頭牛”、“爽然”等本土優質新興品牌合作,發揮自己的平臺和社交裂變的優勢,讓更多消費者瞭解這些優質品牌。

也能使網際網路產業和製造業直接無縫對接,通過加強產業的互聯,發揮各自產業的優勢,為彼此的發展添力加速。
【產銷對接 讓農業共享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碩果】
在貝店平臺成立不久之後,十九大報告就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關鍵點是通過新興技術和手段,提升農業發展的水平。
貝店緊跟號召,一方面積極發揮平臺自身的聯動優勢,將非標化的農產品打造成人見人愛的爆品;另一方面,將社群經濟滲透到產業對接中,通過營銷裂變,為更多農產品打造知名度。
袁豔瓊是恩施的土豆種植戶,由於丈夫遭遇車禍,一家人的開支都落在她肩上。從今年5月開始,貝店就開始將恩施本地的土豆對接到平臺上進行售賣,一開始試水就賣出了20萬斤,如今能賣到一天30萬斤。
像袁豔瓊這樣的農戶種植的土豆能夠被以保底價全部收購,每天他們還能拿到額外80元的收入。袁豔瓊們不再擔心土豆沒有銷路,優質的土豆通過和社交電商對接,形成了從生產到銷售再到最終消費的完整鏈路,網際網路產業和農業對接,讓農戶們也能享受到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線上經營農產品的一個關鍵挑戰點是品質把控難度高,產品保質期短、易損腐,需要分環節嚴苛把控。貝店的農產品採購直接從源頭進行,通過與產業直接對接,將整條鏈路溯源到頂端,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把控品質。目前的電商做生鮮等農產品,主要還是採用混合模式進行採購,比如從中間商採購,從品牌供應商採購……貝店與產業結合,在品質溯源的道路上篤定進行, 越來越多原生原味的鴨蛋、梨、蜜柚等農產通過貝店輸送到更多使用者手中。
網際網路產業對接更多元的產業,不僅是經銷路徑的共享,更多的是通過網際網路的思維和網際網路的媒介,為彼此的拔地騰飛鋪路。通過工廠直採、品牌合作保證產品質量,農產品溯源嚴控非標品品質,產業對接亦或成為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