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電商時代:賺錢的都是大號,小號只剩一地雞毛?
2018年轉眼見底,幾百個日夜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足以讓事物從出生到消亡走一個週期,也足以讓某些行業從出現時的狂熱步入相對平穩的成熟期。
今年,越來越多的公眾號意識到了廣告收益的天花板,加上去年年底小程式爆發形成的東風,一時間投入電商領域的號越來越多。經過一年的洗牌,依託微信生態的內容電商(公眾號+小程式)進入「新電商」時代,這條賽道逐漸分化成三條河流。
Part.1 新電商的購物節狂歡
新年伊始,新電商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1月16日,時尚KOL“買買買教主”黎貝卡同名品牌第二次上新,59秒銷售額超100萬。這重新整理了2017年12月19日晚,黎貝卡推出同名品牌7分鐘突破100萬交易額的記錄。這是來自內容—IP—獨立品牌的勝利,公眾號的新電商之旅仍在探索。
6月的第二個週末,咪蒙在朋友圈公佈了其公司正式入局小程式電商的成績:小程式商城上線5天銷售額破百萬,並表示看好內容+小程式電商的變現渠道。這個資料僅僅來自咪蒙旗下的小號。不過,咪蒙依然很謹慎,或許幾十萬廣告的頭條比細水長流的電商賺錢要來得快,直到現在也沒有正式在大號上線電商。
作為新電商老將,去年僅有16萬粉絲的時尚號“味姨”電商小程式月流水就達到了100萬。今年的“618電商狂歡節”,“味姨”一天做了150萬流水,總GMV(成交金額)超過300萬。
今年雙十一期間,“一條”成交額達到8813萬,同比翻了7倍。從2016年就意識到廣告收入天花板的“一條”,開始轉型電商,現在,一條的電商團隊已接近500人。
不過,熱鬧是大號們的,小號仍難以在新電商分上一杯羹,像“味姨”這樣的號畢竟屬於少數,大多數做電商的賬號月流入平平無奇,甚至有人在幾經嘗試之後選擇放棄。
Part.2 呈指數增長的新電商,品控和營銷是命門
新電商的基本模式是以內容為渠道,小程式作為連線工具,讓使用者接受自己的人設,在信任度的基礎上產生消費,實現轉化。在新電商的賽道上,想要跑贏,品控和營銷是兩大命門。
對於初涉電商的公眾號來說,選品直接與銷量掛鉤。考慮粉絲畫像和公眾號調性,以及粉絲的年齡段、偏好、消費能力等是選品前必須要做的。
銷售時的營銷同樣重要。除了強調小程式入口以培養使用者習慣這種細水長流的方法,在微信這種熟人社交鏈構成的生態裡,使用社群、團購、砍價等快速裂變方式也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效果。比如“小小包麻麻”今年以來通過這些途徑獲得了超過500萬的新使用者。
此外,組合銷售、優惠券、特價、限時秒殺等,都是新電商營銷的常用手段。對於具備消費能力的精準使用者而言,這些營銷組合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轉化率。例如,“味姨”在其電商小程式上設定了“砍價專區”,可以通過分享邀請人幫忙砍價來0元獲得大牌商品,每款商品的參與人數都是數百,相當可觀。
落到實踐,卻沒有說來那麼簡單。新電商除了品控和營銷依然離不開內容,既要保證內容對粉絲來說有價值、有消費慾望,也要花時間維護使用者,高粘性的社群是點睛之筆。
運營者們都清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和消費掛了鉤,如果有某個環節出現紕漏,掉粉是分分鐘的事情。
Part.3 避不開的瓶頸期,亟待新的商業模式
相比去年,今年新電商的環境更加成熟,有了更多的機會,也因此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當流量到了天花板,瓶頸期就成了每個賬號必須面對的事情。
入局新電商一年,“味姨”粉絲數量翻了幾番,每個月都有穩定的百萬流水。但太過於穩定,把他們推向了瓶頸期。
微信已是流量紅海,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縱觀今年資本市場給出的反饋,不少新電商的融資都停留在了天使輪、A輪等。這也意味著資本推動新電商的熱度,但並沒有打算大量持有。生態和市場給出的訊號都是“求變才能繼續拼”。
於是,部分掌握頭部流量的賬號開始把眼光放得更遠,線下的紅利成了新的礦脈。2018年9月,“一條”率先落成實體店,三店同開。儘管在雙十一期間,三家線下店的業績只有一百萬左右,不過卻打擊不了一條All in 新零售的決心。今年“電商+線下+廣告”,一條的收入預計近20億元。
緊隨其後佈局實體的自媒體是“日食記”。10月底,日食記的第一家實體店落戶上海。同樣三店同開,只不過是實體店、天貓旗艦店和小程式「姜叔的日食記」同時上線。如今,電商營收已經佔據日食記總營收的一半左右,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剛剛開始。
11月23日,全網線上使用者達5000萬的大號“十點讀書”第一家線下書店在廈門試業,三天客流20000+,現場註冊會員數達到3000+。十點書店的定位為“智慧零售書店”,除了紙質閱讀,電商好物、知識付費、音訊等原本只在線上活動的產品都被搬到了線下,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融合。
不管是新零售還是智慧零售,公眾號不再滿足只在線上施展拳腳,落地線下成為趨勢。
縱觀這一年,微信生態的新電商分成了幾條比較清晰的河流:一條仍然在線上深入挖掘更多的流量;一條已經從線上伸向線下,比如一條、十點讀書、日食記等;還有一條,是像黎貝卡這樣的,創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