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級資金湧入,教育的寒冬真的過了?
前兩年死掉的網際網路教育機構不在少數,“ 市場和資本比例關係不均衡 ”的問題成為探討核心,然而在 遇冷 、 沉寂 、 沒落 中,身處迷濁期的教育行業非但沒被打回冷淡,反而將競爭關係發展的愈發激烈。
2018年,教育市場在洗牌、融合、細分中,出現大幅度回暖徵兆。

回看近3年教育發展趨勢,實際上“ 市場資本不均衡 ”是個偽命題,大批VC樂於將成本投注在相對“保險”的教育行業中,即便在VC“錢荒”的今天,教育攻勢依舊越發凶猛,可觀測資料仍未隨整體趨勢下跌。 萬億資本趨勢下,傳統和創新的激戰拉開帷幕。
- -
站在歷史與現今的交界口看教育行業,市場趨向飽和的情況下,到底有沒有意義再為教育充血?想邊站穩邊擴張的湧入大市場,將如何突破難度和找尋切入點?痛點在哪,需求在哪,教育還沒做什麼?擺脫混沌現狀,未來教育將面臨何種局面?
- -
▼
中國式網際網路教育,打著創新的旗號做足傳統的事
將教育體驗移植到線上,消費者的要求離不開三點:省時、省錢、提升質量。
題庫、k12、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教育衍生等分支範圍甚廣,我們暫且根據市場模式走向,把現今教育企業分為兩種:“純線上”與“線上+線下”。

當然,這兩者只針對消費者而言。前者,消費者只需要通過線上模式,就可以完成全部學習任務,微課、直播、知識輔助做的便是這部分內容;後者,將預約、測試、推廣等旁支內容搬轉線上,而後引流到線下,擴大實體店資源,這便是曾處於風口的 O2O教育 ,也是現今大多掙扎型企業樂此不疲的事業。市場中激烈搶地、數量龐大的後者,正在打著現代的幌子做“歷史”的事。
衡量“新鮮”的誕生或是“轉型”的成敗,第一步便是考慮其產生的新價值。 無可置否的是,對於“去人”模式的線上資源庫來說,將更為完整和邏輯的知識體系搭建輸出,顯然將原有的匹配不精、專業度低、庫存缺失進行優化,創造更高的公共資源獲取價值,是教育行業進步的一大體現,但這點價值於教育整體而言,微乎甚微。

真正想做教育的人,實則是希望通過網際網路,轉變教育行業存在的弊端,撫平最初提及的三個痛點: 省時、省錢、提升質量 。在沒有網際網路平臺的昨天,如若想找尋1v1輔導課,大多會選擇中介機構、熟人介紹、信任老師等,而在今天,網際網路卻只是作為渠道,給予消費者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而非優化質量與選擇模式,或者通過AI等手段高度匹配等,看似“時尚”的背後,卻依舊是那群人,那套規則,那種“傳統”的本質。
拋棄痛點只顧奔跑的互利網教育的新生兒,看似乘上現代科技的大船,然而卻依舊走著老路。
他們說:教育轉型太過昂貴,一不小心就跌入泥潭
變革從來便是痛苦和緩慢的過程,“ 不敢走 ”才是傳統教育的最大問題。國內現階段將教育做到 價值提升 的,實則是公立學校和巨頭企業。
如今北京中小學的“智慧校園”發展雖緩慢卻紮實,摸清教育流程,優化具體環節,將學生選課、測試、匹配等進行進一步激發,再通過對教師資源的調配分層,進行更為精準的教學環節。
其雖然規模小,功能點不多,但能夠用智慧快速達成原始方案中無法達到的效果;而巨頭企業錢多好走,各種方式都趟一回水,哪個摸著魚就走哪條,成功機率自然大於孤注一擲的新生創業者。儘管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總創業者秉持“良苦學習”的態度,試圖模仿複製,幻想自己“ 大而全 ”的世界。

2017年9月,O2O素質教育神壇角色“星空琴行”全國閉店,從鼎盛走入末路,其原由並不像外界猜測的那麼簡單。“星空琴行”是素質教育創業者中,較早擁有網際網路思維的一群人。自2012年起,阿里走出的團隊以“賣琴+線上約+線下學”的O2O教育模式為起點,用相對低的成本與早期網路屬性,打通消費障礙與購買流程,形成售 前、中、後 的全流程體驗。
看似完美的網際網路模式,實則存在大量弊端。 首先是“買賣+授課”的模式,線上模式是否能給予大眾信任感;其次,網際網路屬性在後期越發淡化,原有的線上優勢並未發揮完全;最後,在融資過後,過分的擴大業務種類,過剩招納人員 。
如同“星空琴行”般從璀璨到暗淡的企業不在少數,大多是還未見雛形便銷聲匿跡。越來越多慘敗的創業者還沒有意識到:
想要突出重圍並不是空談別具一格的模式,大規模完善企業鏈條,把看似完美的體系架入空殼裡。
跑的越快跌的越狠,正在進行的教育模式擁抱近百年曆史,並不是朝夕中靠“偽網路”轉型就能達到變革的, 從“小”和“專”入手再進入整體環節,才是從傳統走向創新的基點。

教育企業在轉型或者扎入新模式中,必然要避掉幾顆大雷,才能雲淡風輕的談創新和轉變。
1丨 驗證一種模式的成功,再向其他模式做轉化。
例如部分企業想解決師資調配問題,通過AI、區塊鏈等現代科技實現網際網路優化,可以 先 從高質量對等教學、檢驗實時聽課進度等入手,形成特色與亮點。
走通某一教育種類後,再向其他道路延伸。如同管道受阻時,在判定可行性後,疏通雜質遠比新開道路來的節約和可實現,後續複製性更強,更易規避風險。另外,當企業已經意識到養了過多的師資、業務鏈時,可能一切都晚了。
2丨 入手前考慮自身現狀,選擇能擔得起的網際網路模式。
傳統教育模式已然根深,O2O教育其實很危險,想要搭建信任感,就要有足夠強大的師資和大樹平臺,初級教育企業做大規模線上行為時,實則是非常雞肋的,想要迅速擴張卻沒那麼多錢值得耗散。
所以更多初級教育企業應該選擇OMO平臺模式,其關鍵點在於C2C的情況下如何 把控與建立雙C端的依賴感 。這時候就是檢驗企業資訊化應用與方法的時刻了,如何依託智慧化快速 驗證、匹配、留存、查驗 。
3丨 大而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小而專更適合作為切入點。
一旦做起教育,更多企業願意將k12、素質、專業、興趣等多重分支放入同一產品,這樣做的好處是任何人進到產品內,都能找到自己的偏好。但是資源缺失的如今,很難平衡各類別的豐富程度、專業水準,最終導致邏輯混亂或沒有亮點,低體驗的產品造成大量使用者流失。而某一支類做清晰卻更方便企業檢驗套路,抓取垂直使用者等等。
4丨 別把自身痛點當做使用者痛點,自我感動。
企業做轉型,是為了“省錢+賺錢”,穩住“錢”的基數,才能達到自身目的。然而在這個過程裡,錢從何處來?答案必然不是投資者,而應該是使用者。
教育者普遍認為“孩子錢”是好賺的,但投機者過剩的大市場,受教育的“防騙”技能高超,幾乎沒什麼“假、大、空”能夠刺激受教者。所以新觸動點在哪裡,不得不選擇的原因是什麼,才是買賬的關鍵。
未來教育,將有何新起點?
不得不承認,中國教育行業的資訊化,處於整體網際網路環境的下游。智慧化作業、科技賦能已經在光伏、製造、銀行、醫療、餐飲等傳統行業試水多年,並且摸索出相對清晰可見的道路,此時正在爬坡階段。
而對於“教育”一詞,人為導向過於重要,“替人化”或將成為新的起點。
在嘗試過引流、傳播、平臺等多種模式後,教育的第一層形勢性變革幾近完成,此時再用老套路包裝花樣也很難走出天地,突破文初三個 痛點 才是關鍵。

時間調配,效率增進。 體現範圍不止限定在線上途徑可以省去路徑耗時,未來利用AI、大資料等現代科技,在響應、學習偏好、自動搜課,授課模式推薦、匹配老師等多重角度均有突破空間;
由於現今優質資源的缺失,“人”的主導性實則很大 ,在C2C的直播平臺中,課程從免費到大幾千不等,而這些價格一般由主講人定價,最終收穫多少也可能全然因人而異。
平臺是否能通過智慧資料,監測含金量,查詢重複率,驗證課程效果等等。優質課是否可複製?是否能找到適應於不同價格檔位的優質分配?如何完成收益的合理安排,給更多消費者選擇機會?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成為網際網路教學模式的新亮點;
高質量學習,可能要依託更多基礎技術,甚至新技術不斷出現,教育行業面臨的 體系升級、內容升級 ;從基礎教育到附加教育,教育行業面臨 理念升級、方法升級 ;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及以下共享優質資源,構建聯通網路,教育行業面臨 市場升級、模式升級 。
當一切的轉型工作,都希望提高教育的“根”,整體升級會距離企業更近。核心優化、技術應用、理念迭代等驅動因素將帶來更多改造與機遇,此時的教育企業,可以擁有更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