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飛輪效應到底是不是真的?
微信號: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阿朱說(ID:azhushuo)
(1)美國網際網路發展歷史
亞馬遜成立於1995年。
美國網際網路是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一、軟體時代:做軟體賣軟體
1、軟體階段:NetScape(1994年成立)
二、內容時代:內容+廣告
2、內容網際網路:雅虎(1995年成立)
3、聚合內容網際網路:Google(1998年)
三、人時代:人產生互動內容+廣告
4、社互動聯網:Facebook(2004年)、Twitter(2006年)、LinkedIn(2003年)
四、商品/服務的批發零售交易時代:交易分潤
5、零售電子商務:Amazon(1995年)、Ebay(1995年)、Paypal
6、服務電子商務:Uber(2009年)、Airbnb(2008年)
五、智慧商品原創研發/零售交易時代:原創商品交易分潤
7、硬體網際網路:Apple智慧手機(2007年)、特斯拉智慧汽車(2003年)、AWS雲端計算(2006年)
(2)亞馬遜的幾次發展轉型
一、實體零售商業模式階段:做大客戶規模和流水規模
1、圖書時代:圖書,標品可以降低人們對線上購物的警戒心門檻,倉儲物流成本也低。這個時代聚集了客戶
2、多品類時代:亞馬遜開始建設大型自動化的倉儲裝置、倉庫、倉儲IT。對已有客戶做交叉銷售,儘量在一個客戶身上多薅羊毛
二、虛擬商業模式階段:盈利
3、開放平臺時代:做第三方平臺,進行第三方營銷廣告營收、競價搜尋排名、促銷營銷投放、交易抽水分潤。儘量把查缺補漏的雞肋品類用生態做起來,把客戶儘量黏住
4、虛擬商品時代:電子書、雲音樂、雲電影視訊播放。高毛利。
5、收費會員時代:會員費可高粘性帶動交易,讓交易可預期。更重要的是會員費業務是項可預期的連續營收業務,最最重要的是:高毛利
三、虛實結合商業模式階段:原創、高科技、高毛利
6、AWS:硬體平價走量,靠軟體(資料庫、中介軟體)營收。
AWS業務似乎不遵守貝索斯所說的飛輪效應,而是單獨突兀長出來一塊業務。
當然,AWS的IaaS、PaaS、生態商店,這本身又是一個閉環的飛輪效應了。
(3)八八AWS背後的飛輪效應
有人說AWS的最起源是因為在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中融了不少錢,購買了不少昂貴的高效能的伺服器,後來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了,不需要這麼大的算力/儲存/帶寬了,於是對外銷售。
有人說貝索斯這個人很摳門(其實幹零售的都是極低的利潤所以幹零售的都很摳門),老嫌IDC的人花的多而且還沒什麼營收,所以老卡他們預算,IDC這幫人一想,這樣不行啊,在電商公司網際網路公司,不擁有一塊自己的營收業務,遲早是要被壓縮到幹掉。得自己琢磨一塊營收業務啊,於是,AWS出現。
還有人是基因出身論,說搞網際網路的都搞不好雲,舉了Google雲和騰訊雲。說搞電商的天然就有搞雲的基因,如AWS和阿里雲。這顯然是拿結果找原因。甚至還有人把這個拿屁股找頭的說法夯實,說你看電商的本質就是批發轉零售,咱們做雲也是,其實就是自己大規模定製組裝的白牌伺服器/儲存/路由器,相當於批發,然後零賣(租)出去。
難道大創新都是靈光一閃、牛逼人的偶然時運和命運?
其實這背後有機制暗藏,大家深刻體會。那就是:網際網路天然具有外向性。
就是因為這個機制,所以產生的行動也就好理解了。比如說:亞馬遜研發新產品時,不是悶著頭做研發然後做釋出然後做營銷和銷售。而是以終為始,先發布新聞稿,外界反應不錯,這才悶頭做研發。當然,也就是人說這叫敏捷研發。當然,微軟更不服,當年微軟早就搞了所謂的蒸汽件軟體:就是說完了就沒影了。
事實上,網際網路天然具有外向性,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機制,根本不是研發產品這單一方面這麼搞。
我不瞭解亞馬遜的績效考核制度,我就八八京東考核制度。馬雲說京東人那麼多,遲早會自己絆倒自己的。其實京東看似人多,但制度非常簡單、明確。佔京東最多的配送人員,主要是按件提成,時效和客戶滿意度兩項指標做輔助考核;京東其次多的倉儲人員、售後人員,都是按件提成;就連客服人員,也是按電話通數和客戶滿意度考核;採購和營銷人員更簡單,直接業績說話。簡單、有效、自我驅動力夠強,不需要多少管與推。
最頭疼的就是研發人員,怎麼考核?那就業務+IT一體化。靠近業務的應用研發,就和業務部門背同樣的績效指標,看同一份運營資料,使用同樣的口徑,這樣業務、研發就目標一致,也不各自計劃分歧打架了。甚至,更加靠近業務的,研發部就直接屬於業務事業部,彙報給業務事業部總經理。
那對於底層的純技術的,這就頭疼了。各塊業務應用研發都要用到它們,它們怎麼考核?這是最容易模糊的。好,既然內部評價難以評價,那就外部評價,外部買單、外部說好,才是真的好。
也許,這也是網際網路公司電商公司做開放對外營業的公有云的一個原因。至於是不是AWS也是這個原因,我不曉得,我就是八卦一下。但這個八卦背後的機制,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也許就是這個外向性機制,是飛輪效應的原始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