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通訊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我國工業網際網路與國際有3年差距
9月25日,中國資訊通訊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在論壇上發表致辭,在會上她介紹了工業網際網路新模式的概念,同時還發表了發達國家和我國在工業知識模組化這塊做得非常差的觀點。

在王愛華看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現在已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生產領域拓展,尤其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在內的這種新模式、新業態在不斷湧現。而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也僅剛剛超過30%,位於全球第二。與美國的60%比起來,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對於工業網際網路這個新模式來說,王愛華稱就是它既滿足工業智慧化發展需求,具有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特點的關鍵網路基礎設施,也是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與工業領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興應用模式,更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全新工業生態體系。
而從本質上來講,王愛華認為工業網際網路要具備資料、網路、安全等三大內在要素,並且還要有重要的三大智慧閉環,車間、工廠和整個生態鏈。具體來說它會在三個範圍裡面實現,就是在車間裡面重點實現生產控制的優化,在工廠範圍內重點是實現運營決策的優化,到更大空間是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優化。
此外,王愛華表示資料是三大要素裡的重要成分,而平臺又是體現資料的核心,是海量資料的彙集地,並且基於資料可以進行相關建模的分析,能夠把很多製造的能力進行標準化和服務化。不過,王愛華稱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中國,當前在工業知識變成軟體化、模組化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差。
最後,在提到工業網際網路市場發展環境的時候,聲稱國外的很多先進的平臺和企業在加快滲透,而大型企業有能力,依託自身的裝備、行業領域的知識及自身行業的深耕就可以建設起這個先進平臺。中國行業平臺數量雖比較多,但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有3-5年的差距,且差距較大。
不過,王愛華堅信當前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在全球是一個機遇期,很多國外的公司包括政府機構、做工業網際網路的人都紛紛跑到中國來取經,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在全球來講搞得非常如火如荼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