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阿里的科技與搖滾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丹登上月球,8月15日,紐約北部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伍德斯托克,湧進了四十五萬多的年輕人,有了震驚世界的音樂節,不久後的9月2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實驗室裡完成了兩臺計算機之間的資料傳輸試驗——ARPAnet阿帕網宣告誕生,10月29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斯坦福研究所實現首次網路連線。
“冷戰”催生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也在終結“冷戰”——年輕的一代,信奉著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一個經濟繁榮,科技發明與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的和平時代,網際網路開啟序幕。

垮掉的一代,拯救了世界,除了愛與和平以及音樂,還有技術與IT網際網路。喬布斯、比爾·蓋茨,都曾是嬉皮士。
杭州郊區的雲棲小鎮,越來越像紐約北郊的伍德斯托克,讓雲棲聞名的,不是音樂,是雲棲大會。雲棲大會與科技相關,參會的人,不是嬉皮士,是工程師與程式員。2018年9月19日至9月22日,為期四天的大會,近6萬人湧進雲棲小鎮,他們探討著,雲端計算、AI、DT、無人駕駛、城市大腦、量子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都是時下最流行的前沿詞彙。
雲棲大會的前身,是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阿里是在2009年成立了“阿里雲”,也是這一年有了網站開發者論壇,也就是雲棲大會的前身。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雲棲大會,是在2013年,那一屆稍顯冷清,大會的主題是,“雲端計算的蝴蝶效應”——蝴蝶展翅,化云為雨。這一年,阿里雲合併了萬網域名,作為去IOE的標誌性事件,支付寶下線了最後一臺IBM小型機,餘額寶全部核心系統遷移至阿里雲,阿里雲也推出了金融雲服務——這一年的雲棲大會時間是在10月24日,1024,坊間傳說是“程式設計師節”。也是這一年,阿里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雲端計算服務的公司。

2015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改名“雲棲大會”,雲端計算、大資料之外,又增加了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識別、深度學習等前沿科技創新的討論。由此,有了“雲棲”這一IP的誕生。
2016年開始,雲棲大會有了“搖滾範兒”,嚴肅的科技議題基礎上有了更多活動,如創客諸神之戰大賽、雲安全大戰、雲棲音樂節、天池資料大賽、資料之聲。2016年的雲棲大會,馬雲提出了阿里的“五新戰略”,音樂節壓軸是馬雲獻唱,馬雲說,“別人不會因為我唱的好而高興,我唱不好大家才開心”。雲棲大會,由此成為一個集論壇、展覽、音樂節等混合在一起的科技IP,程式設計師與工程師,還有科技人員的“伍德斯托克”。

2017年的雲棲大會,刷屏的新聞是阿里成立“達摩院”,未來5年投入1000億,作為啟動資金,全球範圍尋找人才,涵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初期計劃引入100名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研究員。
既有無用之用的基礎研究,也有經世致用的技術研發。
阿里“達摩院”成立之前的3月9日,阿里在杭州總部召開了首屆技術大會,專案代號“NASA”,負責人是阿里集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馬雲說,阿里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阿里面向機器學習、晶片、IOT、作業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這些研究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今年的雲棲大會,為期4天,依舊是異彩紛呈的科技論壇與展示,還有夜間的表演、遊戲與音樂節。雲棲大會刷屏的主角,是“平頭哥”。今年4月,阿里收購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隨後與達摩院自研晶片業務合併,成立一家獨立的晶片公司,馬雲親自給它取名——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阿里有動物取名的傳統,如天貓、菜鳥、螞蟻、盒馬、蝦米,半導體有限公司最初擬用“蜂鳥”一詞,不過,最終馬雲採用了一個“平頭哥”,“平頭哥”學名蜜獾,是活躍在非洲大陸的物種,小,萌,且無畏、勇猛,“平頭哥”鬥毒蛇、獅子的視訊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甚廣,是網紅動物。這一靈感的由來,與馬雲公益身份有淵源,他是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董事,去過非洲,取名“平頭哥”也是旨在寓意無畏的精神。
“平頭哥”的精神,不僅寓意阿里的半導體公司,也是阿里技術探索的象徵。
兩個不爭事實:一是全球網際網路前十的科技巨頭中,阿里是技術起點最低的公司,即便是國內的BAT中,百度起家是搜尋,騰訊是通訊,技術起點都比阿里高;二是阿里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中科研投入最高的,尤其在基礎科學領域,即便在全球網際網路領域來看,阿里對技術需求也是最強烈的,佈局也走在前列。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2010年深圳的網際網路高峰論壇的故事,李彥巨集、馬化騰與馬雲三人對雲端計算的理解,李彥巨集說雲端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雲端計算聽起來很性感卻很遙遠,只有馬雲表現出對雲端計算的迫切,2009年,阿里成立了阿里雲,是BAT中最早佈局雲端計算的公司,到現在阿里雲領跑中國市場的同時,與亞馬遜、微軟並稱全球雲端計算3A陣營。

雲棲大會、達摩、平頭哥、阿里雲,讓公眾切實感知到阿里技術的搖滾一面。談及網際網路必稱BAT,大家認為,百度優於技術、騰訊擅長產品、阿里最擅長的是運營——但其實,阿里技術積累與佈局,也是BAT中最領先的:與百度、騰訊相比,阿里在技術研發的投入最多,與此同時,技術服務收入最高。
上一季度阿里財報中,電商收入691.99億,同比增長61%,阿里的電商連續6個季度保持55%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阿里雲的收入增長是93%,是阿里增長最快的業務。在此之前,阿里雲連續12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2018財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營收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阿里雲,已經成為電商之外,阿里的又一核心營收,當然,它也是阿里未來增長亮點。
阿里不止有電商,還有阿里雲,阿里的優勢不止是運營,還有技術。淘寶、天貓代表阿里的電商一面,阿里雲、達摩院則代表阿里科技的一面。
淘寶有“造物節”,天貓有“雙11”,阿里雲或者說阿里技術有“雲棲”。
阿里所以能起點最低,卻奮起直追,領跑中國網際網路,有幾個層面因素:1、技術起點低,知恥而後勇,對技術有敬畏之心,如飢似渴;2、淘寶、支付寶、菜鳥等均為平臺定位,全球最大的且多元化的電商生態,讓技術有落地的應用場景,通過一個個技術難題的解決,不斷演進——僅一個“天貓雙11”就能為阿里提供一年一度的技術大練兵,這是全球獨有的試驗場,何況阿里的生態均與使用者的“錢”有關,慎之又慎的高強度挑戰,自然能不斷倒逼技術不斷進化。

阿里技術最根本的源頭是,這是家願景驅動的公司,有著明確願景與強烈的使命與價值觀,無論是102年的企業目標,抑或是全球20億消費者的戰略,都要求這家科技公司,不斷強化它的技術基礎。
馬雲、王堅、胡曉明、張建鋒,四個人代表了阿里技術之路:馬雲不懂技術,為阿里的技術注入願景,王堅為阿里的技術提供了前瞻性的戰略框架,胡曉明則為阿里雲的技術落地,找到了阿里生態之外更多的應用場景,至於張建鋒,他所負責的阿里達摩院,是更基礎、底層且更前瞻的技術佈局。
馬雲說,“大資料是生產資料,雲端計算是生產力,網際網路是生產關係”。不止是雲端計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馬雲經歷了三次高考,數學成績分別是1分、19分、79分,對數學、科學與技術的敬畏,阿里的技術基因,應該由此而來。
科技背後,四個基礎:善念,想象力,執著,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