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還未成熟 網際網路體育是偽風口還是真趨勢?
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網際網路體育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相關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為未來的體育市場鋪上了一條康莊大道。眾多創業者、投資人趨之若鶩,生怕錯過這個巨大“蛋糕”,浩浩蕩蕩地加入到網際網路體育浪潮之中。最熱鬧的時候,隨便在在AppStore裡搜尋“運動”兩字,就會跳出來3000多個結果,可謂是熱火朝天、盛況空前,整個網際網路體育行業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之勢。

然而好景不長,從2017年開始,網際網路體育行業卻進入了冷靜思考期,許多體育專案不到兩年就開始夭折,相關投融資情況也迅速降溫。據懶熊體育統計,2017 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國內體育相關創業公司投融資和併購事件共發生188 起,其中公開融資金額的有166起,資金總額約100億人民幣。這一資料相對於前年大幅下滑。2016年,有披露的體育類創業公司共融資235起,融資金額約196億元。由此來看,2017年體育產業較2016年整體投融資金額下降了超50%。
就連大熱的體育類APP估值都紛紛縮水,嚴重的市場估值甚至減少了40%以上,大浪淘沙中,大量網際網路體育企業,無以為繼,走向死亡。即便是拿到融資的熱門企業,如今也沒能倖免。如之前備受資本看好的小熊快跑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已經相繼關閉了兩家門店,陷入倒閉潮,活躍使用者高達300萬的益動GPS無奈宣佈破產,拿到兩輪融資的足球控則直接倒在2017年的門檻上。
而最讓人震驚的還是昔日的體育龍頭樂視體育,依靠賽事版權開闢江山的樂視體育,一直以來都是業界不得不提的成功典範,也是網際網路體育的先驅者。然而不幸的是,大被看好的樂視體育卻在2016年突然陷入資金斷鏈危機,2017年因未能支付亞冠、中超等核心版權費用,公司從此一蹶不振,不復當年榮光。
樂視體育的倒下成為了行業揮之不去的陰影,陷入深深的低潮。無論是聽說過的企業,還是沒聽過的都已經黯然離去,或倒閉、或轉型、或被收購,整個行業彷彿展現大勢已去的態勢。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原因,導致網際網路體育在發展當中遇到瓶頸。
內因:野蠻生長下,創業者還有很多未解難題
其一,盲目跟風者眾多,同質化嚴重。當前網際網路體育也在起步階段,其專業性良莠不齊,因此網際網路體育浪潮匯聚之時,大批創業者如過江之鯽瘋狂湧入,其中不乏一些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平臺之間相互抄襲,同質化現象嚴重。例如,在運動健身領域,很多平臺的頁面設計、功能和內容模組都大同小異,有的甚至互相“借鑑”,大多運動健身平臺在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下很難樹立競爭優勢。所以體育產業降溫可以看作是前期盲目追逐風口的必然結果。
其二,變現之困,成創業者墜入深淵的推手。盈利難問題,一直都是創業者們無法避開的屏障,當前網際網路體育大概分為媒體型、工具型、社交型和雲平臺型四種,盈利模式都還不夠清晰。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媒體型平臺,其主要依靠會員費和廣告作為收入來源,很難找到新的盈利點,且在當今賽事版權極為稀缺的情況下,頭部賽事IP已經成為天價之物,僅僅憑藉會員付費和廣告無法有效回收本錢,即便是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也面臨著盈利難問題,而其他中小平臺則更不必多說。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找到穩定的盈利方式,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於是在資本遇冷的情況下,創業者們燒完融資,只好關門大吉。
其三,創業者懂網際網路,但不懂體育。在當今興起的網際網路體育創業主流模式有體育賽事、運動健身、體育培訓、智慧硬體、體育電商、體育旅遊和體育社交等,其中大多數公司都運用的是網際網路發展邏輯,前期通過做優惠活動、發紅包等燒錢模式吸引使用者,有了流量之後,再考慮盈利問題。大家對於網際網路這套思維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在開始圈使用者階段還算成功,不過後期發現使用者流失極為嚴重,還沒開始考慮盈利,使用者就已經走了一大半。
全城熱煉是一家以ClassPass模式創業的公司,其平臺主要與線下健身房合作,針對健身人群出售低價月卡,這種方法在前期曾吸引了一大批小白使用者,但在後期全城熱煉又改為次卡的模式,次卡價格相對較高,同時合作場館變少。據使用者表示,與全城熱煉合作的都是些中小健身場所,也沒有教練指導,去了只能參加自己預約的單一專案。體驗變差和價格提高讓大部分使用者難以忍受,全城熱煉也從此消失在大眾視野。可見,由於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只顧線上“紅火”,沒有把重心放到提高線下服務水平與質量上,忽略了體育所需的根本體驗,線上線下嚴重脫軌,最後使用者流失也是不可避免。
外因:網際網路體育市場還未成熟
當然網際網路體育發展的限制因素,除了內在原因,外在原因也不可忽略。
一來,我國網際網路體育起步較晚,商業模式不足。網際網路體育創業,很難做大做強,這與我國體育產業落後,不無關係。目前我國體育產業GDP比重不足1%,遠遠低於其他行業。網際網路體育也處在發展階段,商業運營模式和行業市場化還不成熟。且新成立的網際網路體育公司,普遍規模較小、業務單一,發展也極為緩慢,還需要逐漸的創新摸索和歲月沉澱。
二來,體育設施未完善。體育是項線下體驗運動,離不開場地的支援。但目前我國的體育場館與相應設施尚有不足,與國外比較相去甚遠。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有3億體育人口,200萬所體育場館,人均場館面積不足2平米,相比之下,美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6平方米,而日本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則為19平方米。國內也有不少線下場館進入“老齡化”,館內設施現代化不足,還無法與網際網路進行有效對接,且使用者體驗也隨之降低,更為創業者們帶來了挑戰。
三來,人群消費習慣還未養成。目前我國人均體育消費,僅為全球平均水平十分之一,有著非常廣闊的上升空間。不過大多數人對於體育產品還停留在運動裝備器材的層面上,對智慧體育產品瞭解甚少,除了智慧手環以外,其他智慧體育產品還沒有成功地開啟市場,當然智慧產品相應功能也需要升級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務大眾,從而被大眾所接受。
另外,在體育內容付費方面,人們的消費表現也並不理想。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樂視體育版權開支達到30億元,為了吸引會員消費,樂視舉辦了大量送電視、送手機等福利活動,但其最終一年的會員收入不超過18億元,虧損上億,苦不堪言。可見人們的消費意識還未養成,對於體育內容消費,有些群眾還帶著牴觸情緒,而這則需要時間的培養。
網際網路體育成為偽風口?
隨著問題不斷湧現,網際網路體育未來的發展前景變得撲朔迷離,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巨頭們也在摸索門徑。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懷疑,網際網路體育是否是偽風口?
風口一詞,其實就是指順應時代發展、有盈利潛力的商業機會,關於風口最出名的還是雷軍的一句名言:“創業,就是要找到風口,趕到風口上,豬也會飛”。
但實際上,通過觀察別的行業發現,即使是風口,也不能真的一飛沖天。例如之前最為火爆的共享單車行業,當年大街上“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架勢,然而共享單車行業在歷經一年多爆發式增長後,從去年開始,突然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淪為十死之地。悟空單車、町町單車、小鳴單車相繼停止運營,而備受行業看好的小藍單車也宣佈瞭解散訊息。
這與如今網際網路體育行業的現狀似乎如出一轍,其實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網際網路體育,人們往往將“風口”的作用吹的過大,從而失去了冷靜思考。風口只是一個名詞,而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需要網際網路體育相關創業者需要有相關的技術、運營手段、創新能力等基礎作為支撐才是真正的風口。相反,盲目跟風、炒作,拙劣模仿等一些急功近利者,沒有相關的硬實力支撐,倒下也是必然,對於這種“假”創業者來說就是偽風口。
可以說風口是創業者的方向標,也是跟風者“忽悠”資本的賺錢工具,兩者之間必定存在衝突。且在網際網路體育市場還未成熟之下,大量玩家魚貫而入,很容易造成飽和,競爭也尤為激烈,優勝劣汰之中,淘汰在所難免,這是所有風口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拋開風口不提,根據資料來看,網際網路體育還是有著極為寬廣的發展空間。如網際網路體育中最火的健身類軟體,雖然健身類軟體也出現大批死亡的狀況,但據易觀資料顯示,我國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從16年的33.3%漲到了17年的41.3%,預計到2018年還會有顯著增長。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費水平也有大幅上升,京東體育釋出的《網際網路體育消費報告》顯示,2017年使用者在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上增加了28.5%,在體育活動上的時間投入也上漲了40%,整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可見,網際網路體育創業者們機遇依在,空間仍存。
所以不能僅僅依據倒閉潮,就判斷為偽風口,在筆者看來,倒閉潮是網際網路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證明網際網路體育市場正在走向成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網際網路體育行業在歷經資本寒冬之後,也必會迎來春天。
巨頭佔領高地,細分垂直領域成創業者新藍海
近幾年,隨著體育產業的爆發,自然也少不了巨頭們的身影,為了吸引流量迅速佔領市場,體育版權成為了巨頭們的爭相拼搶的“肥料”。先是騰訊體育以5億美元的天價拿下了5年的NBA在中國的直播權;阿里體育在今年更是以16億元的價格獲得了世界盃直播權,此外阿里還擁有CUFA、CUBA到等校園賽事版權;而百度系的愛奇藝與新英體育共同成立的愛奇藝體育平臺則擁有英超、歐洲國家聯賽和澳網等優質賽事資源。
隨著阿里、騰訊、百度等巨頭進軍體育產業,網際網路體育行業可謂是風起雲湧,各個巨頭依靠自身的強大實力 ,以買版權、買內容和收購等燒錢手段,迅速佔領龐大市場,網際網路體育最後彷彿變成了一場巨頭之間的遊戲。不過面對未來體育產業5萬億的市場規模,顯然不會是巨頭們的獨角戲,創業者在其他細分垂直領域還有著不少發展空間。
網際網路體育發展至今,逐漸細分出了體育賽事、體育健身、體育用品、體育旅遊、體育地產、體育培訓和體育大資料等多個領域。除了依賴於賽事版權的體育賽事領域,其他細分垂直領域依然前景廣袤,值得開發。如體育旅遊領域,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旅遊的需求日益增加,出行選擇也越來多樣化,其中體育旅遊人數出現增長態勢。據海航凱撒釋出的《出境體育旅遊消費市場白皮書》顯示,在2017年上半年的出境遊人群中,選擇體育旅遊專案的人群多達15.7%。但是目前我國國內體育旅遊產值僅佔旅遊市場的5%,相對比較,國外體育旅遊產值可佔到全國旅遊收入的25%,兩者之間還有很大距離,發展空間巨大。且我國網際網路+體育旅遊創業公司較少,地廣人稀,一大片沃土等待著創業者們挖掘。
再例如網際網路+體育培訓行業,近年來隨著體育產業大火,也帶動了體育培訓行業的發展,預計我國體育培訓行業將在2020年達到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根據國家體育總局與國家統計局在2017年底聯合釋出的“2016年度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及增加值”資料,2016年體育培訓與教育總產出達到296.2億元,增加值為230.6億元。面對迅速增長的市場空間,網際網路+體育培訓應運而生。網際網路可以有效實現使用者與教練的對接,併為培訓機構提供流量入口。諸如馬術、滑雪、拳擊等稀有培訓專案會吸引不少相關愛好者群體,另外青少年學員也是體育的重要培訓物件,潛在使用者巨大。在當今我國體育人才較少的情況下,網際網路+體育培訓行業將成為體育行業發展的基石,未來有更多可能性。
此外,在當今賽事資源稀缺之下,自制IP賽事開闢新藍海,這也是一條發展可行之路。一個優質的體育賽事IP,是獲取流量的核心,也是變現的最大手段。可現如今由於天價版權,頂級賽事資源都掌握在巨頭手中,所以在體育內容方面很難有創業者們施展拳腳的機會。不過在當今賽事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自制體育賽事IP未嘗不是一個更好選擇。
一方面,除了CBA和中超外,我國目前極度缺少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優質體育資源較少,不能滿足國內體育迷們的需求,急需新的體育賽事擴充;另一方面,面對如今的天價版權,自制體育賽事IP或許更能節約成本,通過培養出優質、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在未來能以出售版權或版權分銷的形勢賺取利潤,自己擁有絕對選擇權,更加有利於企業的長久發展;再者,自制體育賽事,也將成為我國本土體育發展的助推器,優質精彩的賽事會成為向世界展示我國體育文化的最佳視窗,更能促進中國體育走向強大和國際化,從而踏上自己的體育富強之路。
一言蔽之,無論是真風口還是偽風口,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體育是個慢產業,創業者自身和網際網路體育市場都需要時間的成長和沉澱。雖然目前來看體育創業有著不少的挑戰,但仍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網際網路體育的未來也一定是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