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生態市場爆發 起步較晚的京東雲能否彎道超車?
網際網路巨頭“雲端”對弈新棋局 起步較晚的京東雲能否彎道超車?
2018-09-27 21:15:31
國內雲端計算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如今正在從以技術競爭為主的第一階段,進入到以資源融合為主的第二階段。當企業間的技術差距逐步縮小,誰能夠建起更為完善、廣闊的生態閉環,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陳克遠 實習編輯 王麗娜
網際網路企業在雲服務市場的角逐正進入一個新賽道。
9月26日,京東雲聯手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中關村智慧硬體產業聯盟及尼爾森網聯、萬達、北京供銷大資料等成立京東雲物聯網產業聯盟。京東雲方面稱,聯盟的成立意味著京東雲發展進入新階段,完成了從可託付的雲服務提供商到可託付的雲生態系統的升級。
京東雲將戰略佈局的焦點轉向生態構建,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週前的“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也推出了最新的生態扶持計劃“雲合100”,表示將支撐百餘家核心夥伴在阿里雲上實現營收超過1億元,並從中孵化出30多家可上市企業。
國內雲端計算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如今正在從以技術競爭為主的第一階段,進入到以資源融合為主的第二階段。當企業間的技術差距逐步縮小,誰能夠建起更為完善、廣闊的生態閉環,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實際上,在國內的雲端計算領域,早已囊括了阿里雲、微軟Azure、亞馬遜AWS、騰訊雲等巨頭玩家,其中開放較晚的騰訊雲也已於2013年完成了面向全社會的開放,而於2016年推出公有云服務的京東雲明顯屬於後來者。但在高速增長的雲端計算領域,融合自身電商優勢和合作夥伴資源的京東雲,也表現出了後來居上的潛力。
聚焦新賽道從底層服務到生態建設
"雲端計算的未來是生態",在此次合作伙伴大會上,京東雲總裁申元慶表示,與合作伙伴共建生態聯盟一直是京東雲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而此次大會是京東雲生態戰略佈局的一次升級,也意味著未來京東雲將進一步擴充套件生態平臺。
對於雲生態構建的意義,作為京東雲合作伙伴的大資料及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北京百分點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分點”)董事長兼CEO蘇萌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在百分點九年多的發展歷程中,服務了國內上萬家企業,但是也見證了企業在智慧化程序中遇到的很多問題。
"資料孤島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很嚴重的問題,對於企業而言,他們缺乏的是高效成熟的服務體系。"蘇萌認為,單點技術的提供並不能幫助有智慧化提升需求的企業很好的解決問題,且大多數技術服務企業不具備如京東雲等規模型企業的實力,資料和技術的制約成為企業發展的侷限。而通過組建雲生態形成合力,將有助於行業企業整體的發展。
實際上,若從時間節點來看,相較於阿里雲、微軟Azure、亞馬遜AWS、騰訊雲等其它雲服務巨頭,京東雲的發展並不具備先發優勢。但若從京東雲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看出,在構建起底層服務框架後,京東雲的發展一直是一個內生成長與外部資源融合同步進行的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僅在最近3個月時間中,京東雲就先後投資了PaaS層雲應用企業博雲BoCloud和開源雲端計算企業易捷行雲EasyStack。此外,公開資料顯示,京東雲目前共有10多大類、120多款雲端計算產品和服務,註冊使用者超過33萬,通過提供IaaS、PaaS、SaaS的全棧式服務,覆蓋了網際網路、電商、製造、能源、零售、物流、金融、醫療、教育、傳媒、城市建設等全行業應用平臺。
雲生態市場爆發京東雲能否彎道超車?
不可否認的是,雲服務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且正處於爆發期。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釋出的二季度資料顯示,期間全球超大規模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長59%,此外2018年上半年,該項資本支出總額達到53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10億美元增長71%。
“超大規模的資本支出是衡量雲端計算、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線上生活方式增長的最清晰指標之一。”Synergy Research Group分析師John Dinsdale表示,全球超大規模的資本支援已經達到了以前無法想象的水平,並且還在繼續攀升。
此外,據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雲端計算市場的規模將達到4114億美元,而工信部在《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中提出,到2019年,我國雲端計算產業規模要達到4300億元。
企業的經營資料證明了雲服務市場的增長潛力。根據阿里巴巴今年9月釋出的2019財年一季報顯示,公司雲端計算業務營收達到46.98億元,同比增長93%,在集團總營收中的佔比為5.8%。騰訊在此前公佈的2018上半年財報中也表示,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00%。
而在國際市場上,亞馬遜在今年一季報中顯示,AWS雲服務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54億美元,同比增長49%。微軟在2018財年二季度的業績報表中也顯示,雲端計算業務Azure實現營收77.9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7.58億美元增長15%。
相較於上述雲服務企業,京東雲仍處於商業化初期。儘管並未單獨披露雲服務的營收,但根據財報顯示,在包含技術創新的新業務營收方面,京東二季度實現淨收入60.35億元,同比增長158%。此外,今年二季度京東在技術方面投入達27.81億元,同比增長79.8%。
京東對於雲端計算等技術創新的重視無可厚非,早在京東集團2017年年會上,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就曾表示,未來12年京東集團將朝著技術轉型,對既往的所有商業模式進行改造,而關鍵性的技術就包括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機器人、智慧商品、基因技術等。
儘管京東雲在起步時間上晚於其他雲服務企業,但申元慶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京東作為後來者同樣有著後發優勢。一方面,隨著雲端計算市場受到的充分理解,有了更加成熟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京東雲也可以向其他雲端計算廠商學習借鑑,用最短時間內學到最佳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