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發地為農產品貼“身份碼”,手機掃碼可追溯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好的農產品打響了品牌,每到上市季節市場上總會出現各種“李鬼”,比如贛南臍橙、五常大米……如何能實現農產品時時可查?1月9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新發地瞭解到,新發地正在為市場內的水果貼“身份碼”,“一果一碼”手機掃碼可查。北京新發地總經理張月琳表示,新發地攜手中國追溯構建農產品質量誠信體系,在市場內推行“防偽溯源”,目前市場從水果開始試點,今年內力爭讓市場內的自主品牌都貼上“身份碼”。
農產品貼上“身份碼” 實時可查
新發地“香蕉大王”張忠義在廣西隆安縣那桐鎮有香蕉種植基地,他的基地一開園香蕉每斤就賣到3元多,眼下到了收尾階段,每斤還賣兩元,但就在基地不遠處的香蕉收購點,蕉農的香蕉開園價格每斤才兩元多。
同一塊地的香蕉,價格差別為何這麼大?就是因為張忠義的蕉園連通著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他推出的自主品牌“永信恆昌”香蕉是新發地市場實行防偽溯源的眾多品牌之一。基地的香蕉從種植就進行標準化綠色生產,一出基地就會貼上一張識別“身份”的二維碼,消費者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香蕉的產地、生產過程、管理人資訊等,有了“身份”驗證碼,香蕉品質有保證,價格也上去了,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張忠義說,如今消費者的需求早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寧可多花點錢,也要吃到質量放心的好東西。“從現在銷售情況看,貼了防偽追溯碼的明顯更好賣,價格稍高一點,消費者也可以接受。”
張忠義也表示,自從他的香蕉打出了品牌後常常遇到假冒,“這幾年就有人收小農戶的香蕉,吆喝著我們‘永信恆昌’品牌去賣,但消費者並不知道,一吃味道不一樣了,就打電話投訴。長久下去,我們好不容易打造的香蕉品牌也守不住。”
2018年下半年,中國合作經濟管理學會推動農產品防偽追溯體系在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落地。張忠義的香蕉貼上了“身份碼”。“掃一掃防偽追溯碼,香蕉產自哪裡、種植管理過程、公司情況全有了,如果資訊跟實際對不上,那就不是我基地產的,就是假的。”
“一果一碼”不可複製 用完作廢
劉文坡是新發地市場的蘋果經銷商,他的甘肅紅富士蘋果品牌帶動了萬畝果園種植。品牌越做越大,但假冒產品也層出不窮。“要不及時處理,好不容易做起來的品牌就讓這些假冒給毀了。”劉文坡對新京報記者說,自從給自己的蘋果貼上“防偽追溯碼”後,消費者掃一掃就能查到蘋果的生產過程,產地資訊,以及公司資訊。在詳細頁面裡,劉文坡的個人資訊也可查詢。
新京報記者在劉文坡的店內看到,雖然是整箱出售的紅富士蘋果,每一個蘋果上都貼上了帶有二維碼的防偽標,用手機掃一掃,顯示這是北京潤福園商貿公司生產的冰糖心紅富士,點開詳情,內有包括產地、商戶地址、聯絡人在內的商品描述,還有生產過程、種植基地等詳細資訊。每個蘋果上都有唯一的追溯碼,刮開被覆蓋的密碼之後,會顯示掃碼時的查詢時間和查詢地點,同時這張追溯碼就作廢了。再次用手機掃碼,會提示:此商品已被消費,為無效追溯碼。
中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策劃總監席寧說,水果上貼的防偽碼只有第一次掃描是真的。第二次掃碼就顯示失效。而在系統後臺也對掃碼的次數有一個上限預警提示,“如果我們企業設定二十次,那麼這個產品掃描超過了二十次,系統就會報警,會提示企業。這樣設計才能讓假冒者無處可逃。”
年內自主品牌都將貼上“身份碼”
張月琳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北京新發地在全國近百個貧困縣建了36萬畝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近20年來,為貧困地區打造了230多個自主農產品品牌,這些品牌已經讓4萬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品牌打響後,假的就出來了,為了保護這些品牌,我們開始著手建立農產品可追溯制度。“張月琳說,就拿水果來說,以往都是整箱追溯,產品從產地到了流通環節後,拆掉包裝後的產品,就看不到追溯資訊了。而此次搭建的追溯系統,每一個農產品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二維碼”,“一果一碼,只用一次”,農產品資訊消費者掃碼可查,真正實現從批發環節到零售終端的追溯。
新發地市場從去年8月份開始,對品牌農產品推行防偽追溯碼,這項工作正在持續進行,預計到今年內,讓市場內的自主品牌都貼上中國追溯防偽追溯碼。“這不僅對消費者和生產者是負責,也是一種對品牌的有效保護。每一個品牌的生產末端,都是千千萬萬的農民,只有讓他們依靠強有力的品牌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才會有穩定的增收致富的路子。”張月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