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使用者累計破1.4億!百度AI地圖成智慧交通基礎設施
今天,百度地圖宣佈,2018年國慶截至目前,使用者使用百度地圖智慧語音助手功能的次數相比日常翻了一倍,使用百度地圖智慧語音助手的使用者數累計突破1.4億,其中港澳臺和國際出行,百度地圖語音呼叫量比日常大漲180%,港澳臺和日本、韓國、泰國、美國、歐洲等都是使用百度地圖高峰區域。聯絡百度地圖戰略來看,這組資料可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度地圖種瓜得瓜
今年國慶假期,我發現朋友圈小夥伴出國旅遊的明顯增多,亞洲、歐洲、美洲、澳洲,甚至非洲,都有人蔘加攝影主題大賽,絲毫感受不到所謂的消費降級。 出去旅遊,地圖自然是不能離手。
作為百度國際化的先鋒,百度地圖從2014年開始國際化探索,截至目前已覆蓋全球209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國慶假期我在日本旅遊時就發現,百度地圖在易用性、覆蓋度和準確度上百度地圖已經超過谷歌地圖。正是因為此,百度地圖海外使用度高,就不讓人意外的。
相對於國際化成績而言,更值得關注的資料是,百度地圖語音助手使用者突破1.4億,在我看來這是百度地圖成為AI地圖的一個標誌。
隨著Siri類語音助理、智慧手錶、智慧音箱的普及,語音互動技術的日益精進,使用者越來越習慣通過語音來操作裝置和應用,地圖在很多場合都不方便通過傳統的文字和點按來操作,使用者可能在步行,可能手提行李,可能在駕駛汽車,這些都是語音互動的黃金場景, 地圖與語音可謂天造地設。
百度地圖語音助手與百度地圖結合,解決使用者使用地圖的互動問題。使用者通過“小度小度”輕鬆喚醒百度地圖,通過語音輸入目的地、導航偏好、景點等,獲得導航、天氣、旅遊、百科等服務。
百度地圖抓住了語音互動的趨勢,正是得益於百度地圖的AI戰略。早在2016年,百度地圖就開始將AI規模化應用在地圖資料的採集生產中,2017年百度地圖開始嘗試將AI與使用者端功能結合,今年初百度地圖併入AIG(AI技術平臺體系),成為百度地圖全面AI化的開始,百度地圖提出了打造“新一代人工智慧地圖”的新目標,從國慶假期語音助手使用者數破1.4億這個資料來看,已成為現實。
百度地圖的AI進化
百度語音助手與百度地圖的結合,看似簡單的功能卻有大量AI技術在支撐。
在今年的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高階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總負責人王海峰對百度地圖進行了一次特別的體驗,他用語音輸入了一段複雜的導航需求:
“我要從三里屯的團結湖地鐵站出發路過望京的家樂福然後再去南鑼鼓巷最後到我家,我要紅綠燈少的不堵車的最快的路線,你幫我路線規劃一下吧。”

百度地圖對這段語音準確識別並給出了正確的導航路線,能夠做到,正是因為百度語音技術針對地圖的各種場景,包括車載環境下的噪音等特殊環境進行鍼對性處理,進而確保百度地圖任何環境下都能聽得清,再結合百度的深度學習AI基礎技術,聽懂使用者,最終再通過大資料積累和豐富的服務積累來滿足,可以看到, 一個語音導航命令背後有著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自然語言理解、路徑智慧規劃等AI技術的加持。
百度地圖的出行預測功能是國慶假期備受網友好評的特色亮點功能。簡單地說,在使用者出行前,百度地圖就可以提醒使用者,對應路線的擁堵情況,輔助使用者做好規劃,比如平時去高鐵站只要40分鐘,百度地圖通過歷史大資料和AI演算法預測發現長假高峰期一般需要90分鐘,就會提醒使用者早些出發,進而避免使用者錯過高鐵,也不用一大早就去高鐵站等待太久。

AR步行導航則是另一個基於各種AI技術的黑科技功能。 使用者在步行導航時,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方位,不知道道路的名稱,或者不大會看地圖,一般需要走來走去才能發現正確的方向。像我這樣的路痴,每次開啟地圖步行導航,往往都要走100來米才知道方向是正確的還是相反的(大多數時候是相反的)。使用百度地圖的AR步行導航功能,開啟手機對著環境就會自動疊加智慧導航路線,今年百度地圖還將AR能力用在目的地搜尋等領域。而AR導航技術本身又是影象識別、方向識別、運動識別等AI技術的合體。

百度地圖的AI功能遠不止於此,智慧導航、目的地預測、最佳拍照地推薦、景區語音導遊諸多功能,均是基於AI和大資料技術實現的功能,其中大多數功能都是百度地圖獨有的。 百度地圖也是率先基於AI技術驅動的地圖平臺,不只是將AI技術應用到各種使用者看得到的功能,也早已將AI技術應用到地圖資料的採集、生產和更新中,進而做到了以更低成本獲取更加準確和豐富的地圖基礎資料。

作為新一代AI地圖,百度地圖左手用AI做好資料採集,右手用AI挖掘資料做出各種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百度地圖變得越來越準確、豐富和易用,成為使用者最聰明的出行助理,進而在同質化的地圖App中具備了獨特的競爭力,與此同時,AI化也讓百度地圖抓住了方興未艾的智慧交通機遇,成為智慧城市的資料基礎設施。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
智慧交通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不同的是,這幾年它已從概念變為現實。 一個是車在變 ,特斯拉為代表的智慧汽車已出現在大街小巷,中國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出現,自動駕駛汽車方興未艾,路測已經全面展開; 一個是路在變 ,交通基礎設施變得愈發智慧,從道路到訊號燈到停車場到收費亭,各種交通基礎設施都在與網際網路、物聯網和AI技術結合,比如停車場現在很多都不需要拿卡了,出入口裝置可以自動識別車牌,這正是影象識別技術的應用。
車和路後面的交通管理也在變得智慧化,電子大螢幕、電子警察、智慧排程平臺等智慧裝置和技術也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交通治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智慧交通時代全面來臨,在智慧技術和大資料技術的加持下,城市交通效率得以提升、擁堵得以緩解、出行更加便捷,智慧交通也成為城市智慧化最典型的應用場景,是很多城市AI化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環。
在智慧交通的各個環節,不論是汽車等出行工具的智慧化、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智慧化還是交通管理體系的智慧化,地圖都堪稱基石。
智慧汽車、無人車都需要地圖,特別是無人車,高精地圖更是扮演著著汽車的眼睛的角色,沒有地圖無人車就不能識路。基礎設施智慧化離不開地圖支援,城市交通規劃、建設、整治和優化在地圖大資料支援下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反過來基礎設施智慧化將給地圖源源不斷地貢獻更多資料,減少人工資料採集。交通管理也需要地圖的支援,比如有了地圖大資料的預測,交通管理部門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進而預防和分流。

可以說地圖會是整個智慧交通的基礎設施,將給各個環節提供基礎資料,長期來看,地圖也將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資料平臺,從交通到規劃到治安到綠化到市政到通訊,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每個環節都要基於地圖資料開展。 基於這一定位,AI化的百度地圖也將成為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
百度地圖很早就啟動了開放平臺,為政府、企業、個人開發者提供地圖開放服務,包括定位、軌跡、影像、資料等服務。截至目前,百度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達900億次,佔有75%開發者市場份額,每日服務活躍應用及網站達65萬,為150萬地圖開發者共同選擇,其中包括深圳交管局、成都交警、首都機場等交通管理部門,摩拜單車等出行平臺,順豐等快遞物流企業。
百度地圖也是百度與城市合作推進AI City的重要合作內容。早在2016年,百度就與寧波市達成合作,打造以CPS智造大腦、健康大腦、出行大腦、教育大腦、位置大腦等為核心的城市應用大腦。去年百度與雄安新區合作,助力雄安打造智慧城市,百度地圖則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達成合作,將相關大資料向中規院雄安新區規劃工作組免費開放,為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依據。今年6月1日,百度與深圳高速達成戰略合作,智慧交通是第一項合作內容。
可以看到,百度AI City落地都與智慧交通息息相關,百度地圖也將在其中扮演基礎資料平臺和應用開放平臺的角色,百度地圖在未來的智慧城市中也將扮演關鍵角色,不只是成為使用者最聰明的出行助理,也將成為城市智慧治理,交通智慧管理的得力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