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谷歌地圖完爆百度地圖,為什麼有些人總覺得矽谷月亮更圓?
一些中國使用者對網際網路產品的評價,總有一種“國外月亮更圓”的思維,矽谷的就是好的,是創新的,是有情懷的,是改變世界的,中國的就是抄襲的、山寨的、勢利的。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谷歌地圖”的小細節是如何完爆“百度地圖”的?》,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這篇文章篇幅很長,只為證明一件事:谷歌地圖比百度地圖做得好,也更有情懷。不過,整篇文章的證據卻只有幾個細節功能:色塊設計顯示地理位置資訊、大資料預測重要道路、餐廳定位時間預測,說百度地圖沒有,最後再來一個“情懷:谷歌有夢想 ”的小標題,一下將谷歌地圖昇華,列舉了一些輔助功能設計,比如針對殘疾人的設計,還特別強調:在矽谷有一個通用的名字,叫做 “ Accessibility ” ,說得好像中國網際網路開發者就不知道無障礙設計一樣。有的地方還用“其實工程實現非常複雜…”這樣的噱頭讓人感覺技術很牛逼。
這是很常見的“谷歌秒殺百度”、“矽谷秒殺中國”這類對比文章的套路: 找幾個矽谷某款應用有,中國對應應用沒有的功能,以偏概全,得出結論中國應用不行,最後上升到情懷、價值觀——中國應用的原創功能被有意忽視了,“谷歌地圖完爆百度地圖”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充滿偏見的對比,無障礙設計也好、細節功能也罷,百度地圖不是沒有。
比如無障礙設計,百度地圖2015年就支援了盲人導航,通過語音互動和播報的方式讓盲人擁有一隻“導盲犬”,有人說盲人怎麼用手機?現在智慧手機在無障礙支援上已經做得比較成熟,通過語音互動和輔助硬體,盲人用智慧手機不是問題,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針對特殊人群開發了無障礙功能,“Accessibility”並不是矽谷專屬。

再比如大資料預測,百度地圖不只是有,而且比谷歌地圖做得更深入,只不過呈現方式不一樣而已——如果設計得一模一樣肯定被指責抄襲。
百度地圖的“未來出行”不只是針對一個區域的歷史通行資料做預測,還可以將時間和空間維度的資料整合,進行擁堵預測,智慧提醒使用者做好出行規劃,谷歌地圖國慶改版增加通勤功能預測出行,是百度地圖玩兒剩下的。

百度地圖的“智行”功能則是基於歷史大資料和AI演算法,混合公交、打車、騎行、騎行加公交,以及打車加公交的出行方式,為使用者提供便捷且直觀的路線耗時、費用、舒適度等多維度對比能力,智慧規劃出行方案。谷歌地圖此前只有出行方式的簡單對比,國慶改版才引入“混合模式”功能,也比百度要晚很多。

有許多功能都是百度地圖有,谷歌地圖沒有的——不可否認,有一些功能確實谷歌地圖有,百度地圖沒有的,特別是細節設計,兩者面向使用者群體迥異,不一樣完全可以理解,而且任何兩款地圖App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如果只找幾個功能就說誰完爆誰,無異於坐井觀天。
百度地圖的一些理念,絕對走在谷歌地圖前面——國慶改版,谷歌地圖基本都是走百度地圖的路,混合模式、通勤預測,分別對應百度地圖的智行和未來出行,百度地圖是全球第一個強調AI驅動的,將語音互動、智慧預測、AR導遊等技術與地圖結合起來,幫助使用者更好地出行,更好地探索世界。在AI技術加持下,百度地圖有許多獨創的功能,有一些谷歌地圖已跟進,有一些現在還沒有。
比如智慧語音導航,百度地圖支援對話式的、複雜的自然語音導航,你可以說“小度小度,我想要開車從廣州同和地鐵站途徑體育西路去海珠廣場再回元崗路”,百度地圖也可以準確識別。

谷歌地圖只支援最簡單的語音互動方式,對於同樣命令根本無法識別。

比如AR步行導航,百度地圖支援使用者拿著手機對著城市道路建築智慧導航,適合不大會看地圖的使用者,谷歌地圖直到今年穀歌I/O大會才推出,目前依然沒有上線。百度地圖還可以基於AR做城市探索,支援美食、娛樂、購物、麗人、運動、銀行、酒店、景點、樓宇等9大類別,1300個興趣點,使用者拿著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看到詳情併發起步行導航,舉個例子,比如你來廣州看到很多高樓不知道名字時,就可以用手機掃一掃,再在步行導航下走過去。

有人又要說了:你對比的這些功能沒意義,百度地圖在中國做得比谷歌地圖好是一定的, 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百度地圖都有很多自己的優勢。
去年國慶我去日本旅遊,很多人告訴我去日本一定要用谷歌地圖,漫遊不能用,而是要租WIFI才能用谷歌地圖。不過,我去了日本發現百度地圖用起來絲毫不比谷歌地圖差,有些功能百度地圖做得更好。
在導航上百度地圖整合了當地公交地鐵資料,支援不同方式的接駁,輸入目的地後,何時步行、如何換乘都有無縫的對接,AR導航、中文語音播報、步行導航參照物、國際化問路卡等功能都很好用,比如國際化問路卡,可以將目的地放大為當地文字,拿去問路當地人一看就清楚了。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目的地探索功能。
百度地圖“我的旅程”可以給使用者規劃一天行程安排,城市探索全面聚合目的地城市吃喝玩樂購等實用出行資訊,比如熱門必去的景點、餐廳、酒店等人氣榜單,以及本地購物優惠券,覆蓋熱門購物中心和主流品牌商家。
百度地圖中文講解功能覆蓋530個熱門景點,例如東京淺草寺、澳門大三巴牌坊、巴黎歌劇院等,相當於使用者有一個貼身免費導遊。

百度地圖現在已經覆蓋全球209個國家和地區,事實上跟谷歌地圖已經同臺競爭,當然,目前百度地圖主要是面向中國使用者,在中文使用者群體中優勢明顯。有網友反映在美國高速路開車時,車道非常多,不同出口有時候很靠近,容易下錯,百度地圖會放出路口的模擬大圖並標出出口車道,降低出錯概率。還有網友反饋,百度地圖會自動推薦附近停車場,也很不錯。總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谷歌地圖不是什麼都好,百度地圖不是一無是處。
所以說谷歌地圖完爆百度地圖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當然我也不會貿然得出百度地圖完爆谷歌地圖的結論,只能說不同應用各有所長。谷歌地圖是先行者在一些領域如衛星地圖上確實領先,但百度地圖卻更接地氣,更加實用,而且也很有前瞻性地大規模應用AI技術,做了很多切實方便使用者出行的事情,這背後同樣有成千上萬工程師、資料採集生產者和產品人的努力。
百度地圖的創新看上去不是那麼酷,然而卻很有用,我認為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一直以來創新的方向:接地氣。也正是因為不夠酷,所以會被很多人特別是有偏見人的認為是沒創新,沒情懷,沒價值。
15年我在《中國科技媒體的崇洋情結》一文就指出了這樣的現象:國外科技公司的動作就值得關注,國外科技公司的做法就是創新,國外科技公司就比中國公司更有情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因為過去幾十年,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確實是跟隨者,很多企業確實是靠著模仿矽谷而成功的。還有就是有人對中國科技企業存在一些偏見,一些媒體對於中國科技企業有一些偏見,對中國企業的創新視而不見,或者認為是無關痛癢的。

沒想到幾年過去,中國科技公司一日千里,有些人不看在眼裡,還是有這樣的偏見。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科技公司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科技公司。Copy 2 China已成為歷史,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崛起,出現了許多本土原創商業模式,產品也有很多創新功能。
微博反超了Twitter、做了很多Twitter沒有的功能被後者學習,騰訊文創戰略走得比Facebook更遠,阿里巴巴新零售走在了Amazon前面……至於說那個一直被黑的百度,也做了很多谷歌沒做的事情,不只是谷歌地圖這次改版抄襲了百度,谷歌搜尋此前加入資訊流也是學百度,李彥巨集說“如果谷歌決定回到中國,我們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贏一次。”
有人對百度,對中國科技公司有偏見,但事實就是如此,矽谷的月亮不會比中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