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蘋果嗆到,你以後就不吃了?
見習記者 臧曉鬆
本想“咬”一大口又甜又脆的蘋果,巴菲特一不小心被“嗆”到了。
早在2000年,巴菲特就曾表示“看不懂科技股,所以不投資”。事實上,9年前“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被人詬病固守傳統投資理念。不少人認為,巴菲特需要反思,需要與時俱進,更有人列出“必買清單”,稱“類似蘋果公司、亞馬遜、谷歌、微軟、特斯拉、奈飛、強生、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閉著眼睛投資都沒有任何問題”。然後,你們看到了,巴菲特開始“與時俱進”了。當年“海誓山盟”不碰科技股的“股神”,最終還是禁不住誘惑,兩年前開始“吃蘋果”。嚐到甜頭的他,此後的兩年裡開啟了掃貨模式,蘋果成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第一大持倉股。截至2018年9月末,巴菲特持有蘋果2.52億股,佔蘋果公司總股本的5%。去年88歲大壽,巴菲特表示,他很樂意看到蘋果公司股價下跌,這樣他可以低價買入更多蘋果公司的股票。一語成讖,如今蘋果公司股價一路走低,市值也從1.1萬億美元跌至7000億美元以下,巴菲特倒是真可以低價買買買了。
巴菲特遭重挫,有中國消費者的“貢獻”,我們的蘋果手機買少了。蘋果CEO蒂姆·庫克表示,“我們的全球收入同比下降超過100%的情況都發生在大中華地區的iPhone、Mac和iPad上”。同時庫克表示,在一些成熟市場,消費者對iPhone的升級換代“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強勁”。這其實也確實印證了巴菲特早年的觀點,他認為科技股泡沫太多,這裡當然並不是指蘋果。如同你看到滿街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然後這些單車越堆越高。科技股很容易吹起五彩繽紛的“泡泡”,但其中不少都很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可能就瞬間破裂。
話再說回來,不買科技股被詬病“落伍”的巴菲特,買科技股遭重挫後,仍然被詬病“落伍”,認為“巴菲特”們正在被網際網路拋棄。2018年2月24日,巴菲特第53封致股東信中,他也承認自己有時候會犯下代價高昂的錯誤。他同時在信中說:“在未來53年時間裡,我們(以及其他公司)的股價必將迎來下跌,而沒人能告訴你此事會在何時發生。”你看,巴菲特又成功預測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下跌。當然他當時也話鋒一轉,表示“當大跌來臨時,就會給那些沒有債務纏身的人提供非同尋常的機會”。
人都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或者說,人都喜歡提前給自己找臺階。微博上很多“野生股神”們,兩頭的話都讓他說了。跌的時候,他說:你看,我說會跌吧;漲的時候,他又說:你看,我說會漲吧。這當然不是調侃巴菲特,而是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炒股時,不要光想著“吃肉”,也要想著“捱揍”。巴菲特被我們神化為“穩贏不虧”的股神,其實也反映出不少人過於單純的美好願景。事實上,即便蘋果股價下跌,巴菲特仍有翻盤的資本。沒有誰是穩贏不虧的,巴菲特常在公開場合勸普通投資者買股票不要加槓桿,就是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風、冷靜分析利弊,也就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自己的安全邊際線,為自己接下來的決策提供參考,這才是“股神”真正帶給我們的收穫。
話說回來,你會因為吃蘋果嗆到,以後就不吃蘋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