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怕 就怕停滯不前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生命是一條河,總在奔騰向前。一代股神巴菲特在2018年裡滿世界都在“百步笑五十步”地關注他的“錯”。
這一切源於蘋果公司股價的暴跌。摩托、諾基亞、三星已經倒下,蘋果公司也終究逃脫不了電子行業殘酷的週期性,這個蘋果還確實是我們“股神”的最愛。伯克希爾·哈撒韋目前是蘋果第二大股東,是達美航空第一大股東,僅僅在蘋果和航空公司股票的市值便蒸發至少40億美元。
網路科技公司和航空公司,這兩類股票都曾是巴菲特極力迴避的,甚至都曾經在兩類公司投資上栽過跟頭。巴菲特曾堅持迴避購買科技公司股票,他說:“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我花半天就能看明白。難的是那些很難看明白的公司,例如科技公司,我不會強迫自己去花很長時間去看懂一家公司。”在航空股上,巴菲特甚至開玩笑說:“如果你想成為百萬富翁,你可以先成為千萬富翁,然後再買入航空股。”
但是,2011年,巴菲特打破常規,買了IBM,被套長達5年,最終2017年,巴菲特在承認看錯IBM後,陸續賣出至2018年一季度徹底清倉。2016年,伯克希爾開始買入蘋果,並不斷增持至2018年三季度末的2.53億股,市值佔比高達25.79%。同時,從2017年開始,伯克希爾再次購買航空股,而且是一次性入股美國的四大航空公司,併成為達美航空第一大股東。
這是怎麼了?當我們把大師的話奉為標準時,大師自己卻在這幾年時間裡頻頻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不是說好了堅守能力圈嗎?為什麼在傳統行業投資屢戰屢勝的股神,頻頻轉戰到自己都難以理解的網路科技行業呢?巴菲特在網路科技股上有過經典一戰。在1999年美國網路股第一次狂歡時代,巴菲特因為是網路股最大的看空者之一,而被《時代週刊》公然在封面羞辱:“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達到了歷史最高點5038點,第二天,巴菲特給股東們寫了一封信,承認自己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CEO業績不理想。而此之後,納斯達克指數暴跌了50%。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價則暴漲141%,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隻股價達到六位數的個股。《華爾街日報》和《時代週刊》重新開始吹捧巴菲特為股神。
時隔十幾年後,巴菲特全力殺進了自己能力圈之外的網路科技股,再次被頻頻關注他的“錯”。其實,人生最難的是,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何況成功如“股神”巴菲特。堅守能力圈,不代表不能擴充套件新的能力圈,事實上,當2011年投資IBM時,巴菲特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世界對於網際網路的依賴已經不可動搖。十年前,美國市值最高的前五大公司分別是埃克森美孚、沃爾瑪、微軟、寶潔和AT&T公司。那個時候,這些公司都是金融危機下眾多投資者認為抗風險能力更強、更安全的避風港。然而,十年後的今天,市值最高的前五家公司已經變為蘋果、亞馬遜、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軟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然而,這網路科技偏偏是巴菲特最陌生的領域,曾經因為避開鋒芒而封神的領域,未來卻偏偏不得不面對。面臨這些種種未知,一位88歲的耄耋老人仍然生命不息、奔騰不止的精神毅力,尤其值得我們這些晚輩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