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供應商集體上門維權,曾承諾絕不跑路的劉立榮還會回來麼?
曾承諾絕不跑路、會一步步償還債務的劉立榮,已滯留香港數月未回了。
自去年12月金立陷入債務危機,至今未能給出自救方案。9月27日,近50家中小供應商聚集在深圳金立總部討要欠款。部分供應商表示,去年9月後,便未再能收到回款。
一拖再拖的重組方案
今年1月16日,金立董事長劉立榮被爆出41.4%股權被凍結,金立由於資金鍊危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但金立在上海和深圳同時陷入多起訴訟被曝光,金立多家子公司陷入動產抵押、債權轉讓的糾紛也浮出水面。
資金鍊危機爆發後,金立官方稱,“自發生危機以來,前期我們採取了引資保生產方案,現在將採用裁員降費用的方式。為保證生產線正常運轉,金立工業園不僅保留了約50%的員工繼續生產,同時還有ODM廠商協助生產金立手機,為金立在國內與海外的訂單供貨。”劉立榮也曾承諾絕不跑路、會一步步償還債務。他表示金立正在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必要時可以放棄公司控制權。
此前,曾有傳言海信可能接盤金立,但後來這一訊息被金立否認。今年5月,有訊息稱一具國資背景的企業將全面接手金立,不日將召開新聞釋出會公佈詳細重組事宜。對此,金立官方迴應:有意向,還未確定,一切以官方公告為準。但這一等就是三個月沒有動靜,難免這令金立的眾多上游中小供應商們不安,恐重組生變。
8月30日,金立財務總監何大兵曾在金立總部舉行了小規模的供應商債權人會議,他表示,除了重組,金立也在考慮“債轉股或者把債務打包成信託”等方式,“如果信託運作產生了一些收入,可以分給大家,目前我們的移動網際網路是有收入的,也可以剝離出來,我們手機品牌運營的利潤也可以分給大家。”此外,據說金立方面還曾承諾“9月底重組方案出臺”。
但隨著承諾時間將至,依然沒有看到任何動靜,近50家中小供應商於是組織了這次大規模的上門維權事件。
中小供應商最受傷
截至目前,金立方面的代表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已經向大部分供應商完成了相關債務的盡職調查。對於金立的實際總債務金額,此前,有媒體曾報道:金立實際債務超過了200億元,但在今日的債權人會議上,何大兵對此予以否認,稱“盡調的結果顯示實際欠款額比這個(200億)少。”
金立的債權人主要有銀行等金融機構、上游供應商、廣告商以及其他債權人,其中,金融機構和規模較大的供應商大都已採取法律手段申請財產保全。
2017年12月,手機供應鏈龍頭廠商歐菲科技在一場投資者電話會議中表示,金立手機的應收賬款約6億元,並申請了財產保全,抵押物包括兩處深圳物業和微眾銀行3%股權,總體估值超過20億元。隨後,包括深天馬在內的多家供應鏈企業開始跟進,金立的資產被逐漸凍結。其中包括金立所持有的微眾銀行、南粵銀行的股份,以及深圳金立大廈、東莞金立工業園在內的多個資產。
目前,金立有價值的資產基本都被查封,劉立榮夫婦個人資產亦被凍結。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金立當前涉及民事訴訟124件。其中,債權人申請了訴前財產保全的有15件。
但是金立的其他中小供應商只能選擇選擇與金立進行協商談判。但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供應鏈商來說,即便是1000萬元的欠款,也足以讓他們深陷泥淖。
金立的供應商除了頻繁討債、訴訟,還停止或減少對金立的貨品供應。不但上游供應商集體倒戈,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金立曾經的優質資源渠道關係也出現裂痕。由於貨品的積壓導致資金鍊的斷裂,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金立賴以生存的下游渠道商也開始反水,金立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清貨這麼簡單了,這讓金立的資金回籠更加困難。
金立能否東山再起?
劉立榮曾對外透露金立資金鍊問題爆發的原因:2016年和2017年金立的營銷費用和投資費用投入超限。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近三年對外投資費用30多億元,兩項費用接近100億元,對金立資金鍊造成很大影響,導致貨款週轉困難。
公開資料顯示,金立曾投資8000萬元持有微眾銀行3%的股份,以及投資12.53億元獲得南粵銀行9.49%的股權。此外,金立還擁有位於深圳的在建寫字樓——金立大廈,總投資12.35億元。
此外,自2016年7月以來,馮小剛、余文樂、徐帆、吳剛、薛之謙以及劉濤等6位娛樂明星先後成為金立代言人。因為劉立榮個人對圍棋的痴迷,金立連續10年贊助中國圍棋甲級聯賽,並邀請世界圍棋第一人加盟金立的豪華代言人團隊。除了明星代言,這兩年時間裡金立還冠名贊助了12檔綜藝節目。據計算,金立在2016年和2017年用於贊助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費用超過30億元。2017年金立曾對外表示,本年度僅用於S和M系列產品的推廣費用約19億元。
在營銷上不惜砸下重金學習OV的金立,卻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劉立榮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金立這個樣子,只有做到全球年銷量1億臺的規模,企業才會安全。”但根據研究機構GfK的資料顯示,2017年金立手機在中國的銷量為1494萬部,排名第七,份額僅為3%。這與劉立榮在2017年初設定的在國內至少要賣3000萬部的目標相比縮水了一半。而2018年金立手機上半年的銷量已經僅為373萬部。
近年來,“華米OV”一直不停的擁抱新技術,紛紛將AI、物聯網等運用到自家產品,不斷增加產品的科技感,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根據市場研究機構Kantar World panel資料,2016年蘋果和“華米OV”(指華為、小米、VIVO、OPPO)佔據 ofollow,noindex">中國智慧 手機市場份額的79%,2017年這一數字變成91%。曾經的“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一度成為國產手機的領軍廠商,不過幾年已經易主,成為了“華米OV”的天下。
一線手機品牌正在慢慢蠶食掉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而且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未來,專注技術創新的手機品牌勢頭越來越強,但是技術落後的手機品牌面臨的形勢則會越來越不堪。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yorke,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9/436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