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網路誠信十大新聞:亮劍自媒體虛假報道等入圍
澎湃新聞從中國網路社會組織聯合會獲悉,12月29日,“2018年度中國網路誠信十大新聞”徵集評選結果在京公佈,《電子商務法》頒佈、專項行動“亮劍”自媒體虛假報道等亂象等新聞入圍。
“2018年度中國網路誠信十大新聞”徵集活動由中國網路社會組織聯合會和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徵集範圍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共收到2763個推薦新聞。這些內容涵蓋了網路立法、網路直播管理、自媒體清理整治、打擊網路侵權等話題,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我國2018年度網路誠信建設的狀況。
針對徵集的網路誠信新聞,新華睿思資料雲圖分析平臺利用大資料資源池、系統監測服務、事件分析研判服務等專業資源和能力進行了初步篩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所、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等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了多次研討;綜合大資料分析結果、新聞傳播專家的意見,並徵求有關部門意見,最終確定其中的10個新聞為“2018年度中國網路誠信十大新聞”。
中國網路社會組織聯合會表示,此次徵集活動旨在梳理2018年度中國網路誠信建設領域的重要新聞,引發社會各界對網路誠信問題的關注,引導廣大網民積極投身網路誠信建設,營造一個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網路環境。
“2018年度中國網路誠信十大新聞”具體詳情如下:
新聞一:《電子商務法》頒佈 電商誠信有法可依
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中最具創新和活力的領域之一,但同時其發展也存在一些亂象——在平臺網購,買到假貨卻投訴無門;商品有問題,給差評後不斷接到騷擾電話;網上訂飛機票,個人資訊被莫名公開……
2018年8月31日,《電子商務法》正式頒佈。《電子商務法》作為我國電子商務領域一部綜合性、基礎性法律,從規範管理和鼓勵創新兩個維度,較好迴應了社會關切和行業需求,助力解決新經濟領域“成長的煩惱”。一方面,明確了經營者的相關義務,為規範行業發展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詳細規定了各種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為維護市場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聞二:“誠信建設萬里行”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大力營造誠實守信良好氛圍
2018年6月29日,“誠信建設萬里行”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這次主題宣傳是新聞戰線推動誠信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各省(區、市)主要媒體及重點新聞網站統一開設專欄,闡述誠信建設內涵、解讀現行制度政策、介紹當前實踐做法、剖析典型案例。主題宣傳採取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方式,既圍繞我國誠信建設整體情況大力宣傳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又激濁揚清、懲惡揚善,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開展監督報道,大力營造全社會“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圍。
新聞三:網路誠信傳遞正能量 “大慶母親”等成新時代“網紅”
隨著誠信建設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誠信人物受到網民關注。他們的誠信事蹟超越顏值和才藝,像一道光,直達人心最深處。
由於舞蹈培訓機構操作不當,黑龍江大慶市趙瑛傑女士年僅5歲的女兒意外摔傷,胸椎以下創傷性截癱。通過網上眾籌,社會各界為孩子捐贈醫療善款近60萬元。面對這份大愛,面對這份信任,趙瑛傑鄭重許下承諾: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這筆善款,如果動了這筆善款,每一筆的明細,包括善款的去向都會一一給大家進行公示。
為了這一句承諾,趙瑛傑在拿到了經權威鑑定機構出具的司法鑑定意見書(明確指出小星星的脊髓損傷與其摔傷及練習“下腰動作”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計劃啟動訴訟程式之後,在孩子並未完全康復、仍需長期治療的情況下,將當初眾籌而來的近60萬元善款全額返回,把這份愛完成了二次傳遞。
網路中還有很多類似“大慶母親”的鮮活案例,是他們讓網路有了更多的溫情和感動,有了更真誠的力量。
新聞四:實名註冊助推誠信建設 網路直播管理進一步加強
建個馬甲就能上網造謠,拉個團隊就能批量刷單……在網路空間,隨著實名制的推行,這些亂象將得到遏制。
2018年,實名制在網路直播服務領域全面鋪開。8月,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會同其他5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網路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網路直播服務提供者落實使用者實名制度,加強網路主播管理,建立主播黑名單制度,健全完善直播內容監看、審查制度和違法有害內容處置措施。
新聞五:專項行動“亮劍”自媒體虛假報道等亂象 依法嚴管成常態
2018年10月,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針對自媒體賬號存在的虛假報道等一系列亂象問題,啟動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專項行動從10月20日起至11月中旬,依法依規全網處置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
自媒體絕不是法外之地。近年來,國家網信辦依據《網路安全法》相繼出臺《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使用者公眾賬號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等法規性檔案,對具有媒體屬性和從事資訊釋出服務的賬號及平臺作了明確規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新聞六:網際網路金融迎來重點監管整治 嚴厲打擊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網銀、手機銀行以及小額貸款、投資理財等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線上金融服務,在方便公眾生活的同時,也不幸淪為網路詐騙“重災區”。
2018年7月,國務院下發通知,部署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網際網路金融成為督查重要內容。要求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網際網路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的監管。同時包括央行在內的有關部門也打出了組合拳。
目前,網際網路金融亂象得到初步治理,投資者風險意識進一步提升。
新聞七:電商誠信治理引入“黑名單”機制 資料全國共享
2018年5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8部門聯合釋出《關於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我國將加大對電商失信主體的懲戒力度,各地方可根據需要制定地方電子商務失信主體認定標準,將認定後的電子商務領域黑名單納入聯合懲戒。製假售假、侵犯智慧財產權、刷單炒信等失信電商主體被列入認定的電子商務領域黑名單。
2017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釋出首批電子商務領域嚴重失信企業黑名單,至2018年8月,共釋出黑名單四批,涉及失信主體近千個,相關資訊已通過全國信用資訊共享平臺推送給各地,用於開展電子商務領域失信問題專項治理。
新聞八:重拳出擊網路侵權盜版 劍指“洗稿”等亂象
辛苦原創的內容作品,被職業化地快速“拷貝”,流量和影響力也迅速發生了轉移。“洗稿”幾乎成了2018年網路媒體發展的一大毒瘤。
2018年7月,國家版權局、國家網信辦等四部委啟動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劍網2018”專項行動,重點涉及網路轉載、短視訊、動漫等領域,並提出全面打擊“洗稿”行為。行動堅決整治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著力規範搜尋引擎、瀏覽器、應用商店、微博、微信等涉及的網路轉載行為。
新聞九:跨國打擊境外網路詐騙 守護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
近年來,為了規避監管,越來越多的犯罪團伙,以境外伺服器作為跳板,利用國內外監管的“中空”地帶實施犯罪。
2018年,“5·18”等特大跨國電信網路詐騙案相繼偵破。這意味著,國家有關部門始終保持對網路電信詐騙的嚴打高壓態勢,不斷強化國際執法合作,堅決把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
新聞十:網路直播治“老賴” 讓群眾見證公平正義
司法案件“執行難”,是公正司法的難點,也是社會誠信的痛點。全程直播案件執行,讓人民群眾見證正義實現。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地方法院自2018年5月開展第一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以來,至8月,已在全國各地開展直播活動15期,網路觀看達到2.2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