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輕度生產力體驗指北
iPad系列產品,在iPad Pro產品線釋出以前,可以說只是一種「閱讀」,「瀏覽」的工具,是一個用於獲取資訊的工具。儘管在小部分領域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但鑑於觸控打字的不便,生產力軟體的缺失,iPad在生產力上一直難有起色。
iPad Pro產品線的釋出,使得iPad系列產品開始在生產力上有了大跨度的進步,iOS加入了對快捷鍵的原生支援,分屏多工的加入,由macOS引入了dock欄的概念,加之iOS一貫的流暢和穩定,iPad系列突然在生產力領域中撕開了一條口子。
本文的體驗皆基於iPad 2018,搭配Apple Pencil。經過一段時間以來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iPad較為全面的使用,我認為iPad在輕度任務的環境下完全能夠勝任電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蘋果官方新款iPad 2018的宣傳是,「這個電腦,拿掉了電腦的條條框框」,自然是對這一款iPad寄予厚望的。
從這一代開始,iPad系列產品開始轉攻教育市場,面向教育市場299美元的售價,較為便宜的羅技 Crayon替代了售價高達99美元的Pencil/">Apple Pencil,使得「用iPad進行書寫」這一任務不再昂貴。
便攜 | 拿出即可使用的迅速官方對iPad的定義,便是「行動式電腦」。自然iPad在便攜性上,非常明顯地,iPad的便攜性遠遠高於膝上型電腦,即使是最為輕薄的new Macbook,也無法擁有像iPad一樣「從包中拿出即可使用」的方便。
如果說要通過一個數據來衡量便攜性,那重量將是最好的一個選擇。根據官網的資訊,2018款的iPad重量為469克,作為對比,Macbook的重量為0.92千克,13英寸版本的Macbook Pro為1.97千克,15英寸版本的Macbook Pro為1.83千克(好奇怪居然還輕一點),13英寸版本的小米筆記本air為1.3千克。
也就是說,一臺iPad的重量約為最輕薄的傳統筆記本的一半。與各種專業課的書籍一同塞入揹包中,iPad的重量可以說是幾乎感受不到。
書寫 | Apple Pencil新款的iPad,給iPad產品線帶來了原來僅在iPad Pro上才有的Apple Pencil的支援,並且額外還支援羅技的Crayon蠟筆。
在Apple Store購買Apple Pencil一週之後,發現羅技 Crayon開始在Apple Store上架,但是並沒有提供適用的裝置,故只能從各大媒體的新聞中感受到「蠟筆」與「鉛筆」的不同。
因為是用於做筆記,那麼Apple Pencil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配件。
Apple Pencil作為蘋果推出的第一款觸控筆,在與Surface Pen的對標中交出了不錯的答卷。20ms的「業界最低」延遲,傾斜檢測,壓力感應以彰顯出Apple Pencil的自信,而類似於傳統鉛筆的簡潔外觀,則傳承了Apple一貫的設計風格。
使用Apple Pencil與iPad做筆記,我選擇了「Notability」作為我的筆記軟體。這款軟體從Apple Pencil釋出之前,就為傳統的電容觸控比製作了防誤觸的功能,因此也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在Apple Pencil釋出之後,獲得了系統級防誤觸功能的Notability在使用體驗上更上一層樓,可以媲美紙筆的書寫體驗。
Notability可以將筆記歸類到不同的資料夾,而資料夾又可以歸類到不同的專案之中。所有的筆記都可以按資料夾的形式進行索引。並且,在最近的更新中,notability還增加了對手寫內容搜尋的支援。這樣一來,查詢筆記的內容變得更加方便了,「電子化筆記」更能凸顯出其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優勢。
對待閱讀,不同的讀者一定會分為兩大陣營——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
一個月以前,嘗試使用PDFelement閱讀法學教材的我,在下定決心購買紙質教材的時候,發出了「真香」的感嘆。一度感到電子閱讀並不能媲美紙質閱讀的效率。
在使用PDFelement後,感覺電子閱讀相比起紙質閱讀,並不能很好地體現出電子閱讀的方便、快捷、靈活的特點。並且,PDFelement也不能很好地對全書的筆記進行整理和歸納,更缺少紙質書翻頁的那種「手感」。
但使用iPad閱讀教材的體驗真的那麼差勁嗎?事實證明,是使用的APP還有進步的空間。
如果你正在使用普通的PDF閱讀器,感覺整理和歸納筆記,複習內容不方便的話,那麼MarginNote一定值得一試。
在寫作這篇文章時,MarginNote 3已經推出,但APP內購售價為88元,而上一代的MarginNote Pro只需18元。貧窮限制了我購買新版本的軟體,於是我便購買了MarginNote Pro。
雖然MarginNote 3已經推出,但舊版本的MarginNote Pro依然在更新,最近一次更新為6天前(9月23日),更新內容為適配了最新的iOS12。
MarginNote號稱「一款會重塑學習方式的閱讀筆記工具」,事實證明,MarginNote確實做的不錯。可以將PDF等格式的書籍匯入到MarginNote中,並且對PDF的每一個標註都會自動生成一張卡片,隨後便可在大綱和導圖檢視中進行整理和歸納,將書中的內容組織成為一張思維導圖。
由於使用的不是最新的MarginNote 3,所以就不將詳細的使用體驗寫上來了。
傳輸 | 「隔空投送」與捷徑如果你擁有「蘋果全家桶」裝置,那麼傳輸檔案將是一件簡單而優雅的事情。只需點選分享,彈出的選單中便會顯示可以進行隔空投送操作的裝置。
然而我目前使用的裝置,除了iPad,還有現在正在用於打字的一臺Windows筆記本(正在寫作這一段落的時候,我購買的藍芽鍵盤還沒有送達),在Windows裝置上,自然無法使用蘋果全家桶的「隔空投送」功能。這是我們則需要使用一些第三方軟體。
在可以與Windows裝置互傳檔案的所有軟體中,使用最多的一定是QQ。自從QQ加入了「面對面快傳」和「傳檔案」功能後,便一舉成為檔案傳輸應用的「榜首」。不過很遺憾的是,iPad上的QQ並沒有加入面對面快傳的功能,但是傳輸檔案到電腦和傳輸檔案到手機的功能還是得到了保留。
除了QQ之外,一些原來Android平臺上的老牌檔案傳輸應用,在iOS平臺上也能獲得不錯的體驗,例如Airdroid,快牙,以及茄子快傳等。而在iOS12中新增的「捷徑」功能,也使得iOS向Windows傳輸檔案變得更為便捷。
為了方便地從iPad向我的Windows筆記本傳輸圖片,我製作了兩個簡單的「捷徑」,一個在元件列表中顯示,用於選擇圖片併發送到指定的郵箱,一個在「共享列表」中顯示,用於傳送特定的內容到郵箱。
捷徑 / 工作流 | 讓iPad如有神助
上一段中提到的「捷徑」,其前身即為iOS11時,風靡一時的「Workflow」。它可以將iOS系統上的一些複雜的任務進行組合,從而能夠以寥寥幾步操作去簡便地完成。同時還可以讓使用者通過系統提供的API來建立自己的工具。
隨後,Apple將Workflow收購,並且更名為「捷徑」,整合在iOS12中作為系統功能的一部分推出。更名後的捷徑APP功能與Workflow並沒有太大的出入,但是新增了很多原本不具備的API,並且也支援通過Siri操作捷徑。
在每一代iPad推出的前後,都會有諸多對新iPad的暢想,同時也會有iPad「淪為」遊戲機甚至是泡麵蓋的吐槽。對於iPad,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種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們會用它來繪製草圖,或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作家們通過iPad獲取靈感,完成寫作。遊戲行業的從業者們通過iPad直播手遊,或者在直播的過程中與觀眾們互動。客服行業和視窗行業通過iPad向客戶獲取表單等資訊。零售業通過iPad進行點單,收銀。學生們通過iPad進行筆記,查閱資料,或用iPad替代課本。
iPad作為目前平板電腦行業的標杆產品,它可以勝任很多方面的工作。它只提供一個工具,最終它是作為電視機,作為終端裝置,作為遊戲機,作為筆記本,作為課本,甚至是泡麵蓋,都只在於使用者使用它的方式。
對我而言,我盡力地將iPad作為我學習的輔助工具,使用iPad來做筆記,閱讀書籍、文獻以及論文,使用iPad來規劃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使用iPad來嘗試新晉的各種APP並作出測評,使用iPad來給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不是,將他作為遊戲機,作為娛樂和消遣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