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集團將擴大“煤制油”生產線,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十一月長假之後,中國的能源體系將迎來又一次冬季供暖“大考”。
記者獲知,中國大型能源央企已經得到中央指示,將國家能源安全作為首要的任務,實施增產計劃。目前各大能源央企已召開黨組會議研究落實增產保供劃。
合併重組不到一年的國家能源集團,亦在發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供應。
2017年11月28日國電電力和神華集團重組成立的國家能源集團。與其他央企“同業合併”的思路不同,國家能源集團是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併,構建了一體化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合併後,國家能源集團擁有煤炭、火電、新能源、水電、運輸、化工、科技環保、產業金融8大業務板塊,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合併以來,國家能源集團發揮煤電一體化優勢,實現了平穩起步和良好開局。”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副書記張國厚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下水煤量、發電量、鐵路總運量、港口裝卸量、航運量等多項指標已經創歷史最好水平,各項指標全部超過合併前兩家企業同期指標相加的總和,八大業務板不但全部盈利,而且利潤增速大幅高於收入增速。
取得良好的開端之餘,國家能源集團亦在發力保障長期國家能源戰略安全,佈局建設第二、第三條煤制油化生產線。
“如果國家有需要的話,煤制油專案可以不斷複製。”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化工公司總經理閆國春告訴記者,“我們的技術已經成熟,以前之所以沒有複製,主要是出於經濟性的考慮。。”
閆國春所提的“複製”,是指煤制油化工公司擁有的全球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專案。這一專案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煤炭為原料,在催化劑和供氫溶劑的作用下,直接生產油品。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煤變油”。這條生產線於2004年啟動建設,在2008年底試產成功。這一專案目前的年生產能力為108萬噸,可以直接生產汽油、柴油、航空燃油。
從經濟角度核算,目前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每生產1噸油品耗煤約3.5噸,扣除燃料煤,每生產1噸產品的原料煤為2噸。按照目前的原材料成本和稅賦水平,當國際原油價格高於55美元/桶時,該公司即不虧損。而第二、第三條生產線建設後產油率有望提升約10%,煤制油 的盈虧點將降到50美元/桶以下。
煤制油化工公司總經理閆國春正在講解煤直接液化專案關鍵技術。
國家能源集團的煤制油專案投資巨大,一開始就是作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示範工程。自20世紀80年代,煤制油專案便被列為國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關專案。
20世紀下半頁,隨著兩次中東戰爭和接踵而來的石油危機,西方國家也高度重視起煤制油技術的研發。1996年,通過政府間合作,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合作開展了煤制油專案前期工作。21世紀初期,“中國神華煤炭直接液化技術”與美國HTI工藝、德國IGOR工藝和日本NEDOL工藝並稱為世界典型的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藝。最初是選用的美國HTI工藝,後來發現該工藝存在重大缺陷,於是就改用了自主研發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藝路線。2004年6月,該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中國煤炭協會共同組織的專家鑑定,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與同期其他宣傳的類似技術對比,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專案所採用的技術,是實現了商業化運營的技術應用,其他如延長石油、三聚環保宣稱的技術至今仍停留在試驗階段,無工業化應用,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專案是目前世界唯一的百萬噸級煤制油商業化專案。
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在60%以上:2017年,我國石油的進口量達到了3.96億噸,全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當年產量加上淨進口量)為5.9億噸,而國內產量則下降至1.92億噸。這意味著中國每消耗10噸原油,就有6.7噸需要從國外進口。而我國從中東、東非進口石油的主要通道是馬六甲海峽,這個咽喉要道是被其他國家把握的一個戰略手段。
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總工程師陳茂山就煤直接液化專案的環保問題進行講解。
以往煤制油專案擴張的另一個難題是缺乏標準。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釋出了《煤直接液化制混合芳烴》《煤直接液化 石腦油》兩項國家標準。這兩項標準由神華煤制油公司主導制定,填補了我國煤制油行業國家標準的空白,為煤制油產品質量判定提供了依據。這兩項標準將於2019年2月1日正式實施。
“如果說煤制油完全替代石油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的煤制油技術已經成熟了。只要國家有需求,我們就可以複製,可以達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效果。”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但是煤制油專案本身就是我國石油替代戰略的成果。如果國家有需要,我們可以不斷複製,以保障能源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