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拼多多的好機會
最近,拼多多投資了“蟲媽鄰里團”。這是一個電商平臺,在上海浦東很有影響力,走的是社群拼團模式。
如果派代小蜜沒記錯,這是拼多多第一次進行對外投資。這次投資的背後,究竟蘊含著什麼電商趨勢?
最近,社群拼團成了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從下面這個表,你就能看出社群拼團有多火熱。
社群拼團,顧名思義就是以社群為單位進行拼團網購。平臺會在每個社群發展一位團長,由團長通過社交關係組織(一般是建立微信群)社群裡的居民一起拼團。之後,團長把下單資訊發給平臺,由平臺發貨給團長,最後居民上門自提,去團長處拿到所購的商品。
社群拼團之所以受資本熱捧,在於高速擴張的同時能夠產生盈利(雖然利潤很微薄)。
這種模式,我把它看作是拼團 3.0 版。
拼團 1.0 版是聚划算,有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商家將商品打折促銷,甚至虧本為店裡其它商品引流。
拼團 2.0 版是拼多多,雖然同樣有中心化入口,但更多是依靠社交關係鏈傳播拼團連結。
拼團 3.0 版是社群拼團,沒有一箇中心化入口,取而代之是通過無數的小 B(或叫團長)去組織 C 端使用者網購。社群拼團同樣依靠社交關係,但並不是拼多多那樣的裂變,只是侷限在有限的空間裡。平臺退居幕後,負責商品和供應鏈。
社群拼團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寶媽當團長的輕模式。
由於社群拼團需要團長組織拼團,因此在家帶娃的寶媽是很合適的人選。在網際網路公司的糖衣炮彈下,很多“左手家庭右手事業”的微商一轉身就成了社群拼團裡的團長。
這種模式很輕,平臺要做的只是在小區裡找個寶媽當團長,然後根據拼團訂單,把商品寄到寶媽家。平臺很容易快速擴張,在多個社群多個城市迅速鋪開。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門檻太低,其它平臺很容易“入侵”小區,蠶食你的市場。
而且,平臺對寶媽缺乏掌控力,很難阻止寶媽跳槽去其它平臺。
第二種,便利店店長當團長的重模式。
社群拼團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消費者到社群裡的某個地方自提商品。這個環節,使得便利店店長成為很合適的團長人選。
如果平臺把小區裡原有的便利店發展為團長,那跟寶媽一樣,平臺會缺乏掌控力,很難阻止便利店跳槽去其它平臺。
如果平臺是自己在小區裡開便利店,掌控力會大大加強,但模式會很重,擴張會很慢,有可能錯過時間視窗,輸給那些快速擴張的競爭對手。
為什麼社群拼團是拼多多的對手?
從產品來看,社群拼團與拼多多的核心都是拼團。
這意味著兩者滿足的使用者需求很類似——買到高性價比的商品。而且社群拼團的消費場景,決定了生鮮、水果和日用品會是它的核心品類。這些恰恰是拼多多上最受歡迎的品類。
往深處挖,社群拼團與拼多多爭奪的是同一群使用者。
拼多多的主要使用者在“五環外”,在一二線城市外,與社群拼團的主要使用者重疊。
“考拉精選”創始人接受億邦動力網採訪時說:“社群拼團更符合人群下沉的邏輯,一線城市比較難。二三四線城市+縣級市,是未來社群拼團核心競爭的區域。”
在他看來,生鮮消費這幾年來,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分級現象:
一線城市越來越追求便捷、即時性的服務,出現了盒馬鮮生、每日優鮮、京東到家等追求時間和效率的形式,同時,年輕消費者也有足夠意願為這一部分的服務付出更高的溢價;
相比較而言,三四線城市,生鮮消費更加偏向計劃性,對於生鮮菜品的消費訴求,更多的在於高校價效比和新鮮程度上,反而對服務、效率要求一般,物美價廉是最高的追求。
而且,社群拼團同樣可以利用社交關係,藉助微信生態壯大。
社群拼團為什麼有機會顛覆拼多多?
一、供應鏈與效率
從產品的底層邏輯來看,拼多多是 C2M 模式,而社群拼團是 S2B2C 模式。
所謂 C2M 模式,就是使用者直達工廠。電商平臺從使用者處收集資料,反饋給工廠,按需生產後直接賣給使用者,儘可能砍掉中間商。拼多多目前正在大力推進 C2M,培養一大批“拼工廠”加強自己在供應鏈的掌控力。
拼工廠
而 S2B2C 模式則相反,平臺是通過中間商連線使用者。S 是平臺,B 是分銷商(一般就是微商),C 則是使用者。這種模式針對的,是用微信而不用淘寶的那批使用者。
兩種模式,最終考驗的都是供應鏈與效率。從計劃、採購、製造、交付到退貨,每個環節都是競爭。
2013 年,ofollow,noindex">劉強東 派自己的得力干將孫加明去做日用百貨品類。當時 1 號店非常重視牛奶,尤其進口牛奶,復購高,粘性好,是超好的引流款。孫加明也打算做牛奶,結果倉儲配送的人說不行,牛奶保質期短,又不耐擠壓,京東如果賣牛奶必須建一套與 3C 不同的倉庫與配送體系。
孫加明立刻寫郵件給劉強 東。
劉強東跟倉儲配送的人說:“沒有不能做,必須要能做,做不了就走人。”
從這裡就能看出,不同品類需要建不同的供應鏈。不是建了一條供應鏈,就可以賣所有品類。
而受供應鏈和消費場景所限,社群拼團平臺不會成為拼多多那樣的綜合平臺,只會專注一兩個品類。 社群拼團平臺需要建立的供應鏈會更少,更高效,推出的商品價效比更高,相比拼多多會更有優勢。
拼工廠
二、品類
社群拼團的核心品類是生鮮,可以說是最高頻的品類。一旦讓消費者養成購買習慣,平臺將會高頻打低頻,擴散覆蓋水果、日用百貨等品類,蠶食拼多多的市場。
三、假貨與信任
大部分人都很關注拼多多的增長速度,卻忽略了它流失使用者的速度。
根據 QuestMobile 的資料,今年 6 月份,拼多多 App 每 100 個活躍使用者裡,有 40 個進行過解除安裝行為。這個資料是競品平均水平的五倍。這些離開拼多多的使用者,有六成多去了淘寶,有三成去了京東。
早前阿里巴巴 CEO張勇 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就說過,使用者三次不滿意 就會離開,他把拼多多視作在幫淘寶開拓市場。
解除安裝率這麼高,原因可能在於假貨。
拼多多 CEO 黃崢接受《財經》採訪時說,他們砸那麼多錢打廣告,不是為了拉新,而是為了告訴消費者他們不是騙子。
對於假貨,拼多多做了很多打擊行動,但使用者的信任短時間內仍然很難挽回。
而社群拼團天然就能解決假貨問題,由於熟人關係,使用者對團長有一定的信任。況且一旦賣假貨,立刻就會傳遍小區,所以團長會自覺把控商品質量。
這種優勢,是拼多多所不具備的。
不知道是不是意識到社群拼團的威脅,就在最近,拼多多投資了“蟲媽鄰里團”。
“蟲媽鄰里團”是目前上海浦東最具影響力的電商社群平臺,復購率達到 90%。平臺主打產品是“手工產品+蔬蛋肉類”,還有新鮮水果、堅果零食、米麵糧油等各類日常食用產品。
結 語
雖然社群拼團在競爭中會有優勢,但拼多多已經形成一定的體量,初創公司要超越甚至顛覆它很難。可是別忘了還有阿里和京東,一旦他們涉足社群拼團,對拼多多會是極大的威脅。
尤其這幾年,阿里線上下的掌控力越來越強,沒了微信這道圍牆,拼多多將與阿里正面碰撞。
鹿死誰手,殊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