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代購
這是一個萬億規模的“行業”。
隨著一架架飛機起落,行李箱的軲轆急速滑動橫跨大洋、流轉全球。人們手提肩扛,一個包,一塊表、一瓶面霜、一管牙膏,組成了這個“沒有生產,只有流通”的萬億級市場。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人已然離不開代購。一方面,“富起來”的中國人需要代購。另一方面,做代購使中國人“更富了”。然而私人代購業從來都是灰色的。走私、偷漏稅、假貨,與之相關的每個關鍵詞都像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劍落聲至。日前,規範代購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出臺。這門生意,即將消失於今年年底。
在中國,一億人靠代購活著
誰微信裡沒有幾個“海外直郵保真”的代購朋友,誰又不曾拜託出國旅遊的朋友給自己帶幾隻小羊皮口紅,或是找專業的海淘網站去貨比三家買一隻香奈兒包。眼下,代購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代購者們在海外購買產品,再賣給內地顧客以賺取利潤。他們通常通過各種渠道避開關稅以節省成本。代購的主要商品之一是奢侈品。諮詢公司貝恩的一份報告指出,單單2014年,奢侈品代購行業規模在550億到750億元人民幣之間,幾乎是奢侈品牌內地門店銷售額的一半。
代購“產業”的起步階段大約在2005年。留學生或者是在國外工作的人,回國的時候順便幫親戚朋友帶一些當時的稀罕物件,比如手錶、皮包、首飾或者化妝品。當越來越多的境外導遊和空姐也隨之加入這一行業,一些頭腦聰明的人嗅到商機,特意穿梭兩地之間做起了職業代購,在國外低價購入商品,加價賣出,以此賺取差價。
代購之所以大有市場,源於中國人對於奢侈品有著天然的興趣與好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勞力士構成了當時的人們對西方世界的最初想象和共同記憶。滿身logo的LV,則在90年代成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如今人們對奢侈品的興趣只增不減。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統計,2016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達到1204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與之俱增的是更多人對於購買海外高質量、便宜好用產品的需求。馬桶蓋、嬰兒床、衛生巾、奶粉、魚肝油,藍莓乾等源源不斷的訂單從國內傳遞到大洋彼岸代購人忙碌跳動的微信上,這種中國特色商業模式橫掃歐美日韓,讓全世界為中國人的瘋狂的消費購買力而驚訝。
數量龐大的留學生群體活躍在人肉代購的第一線。去日本留學前對化妝品一竅不通的男生,如今對La Mer面霜、雅詩蘭黛小棕瓶、資生堂大紅瓶、人魚姬色口紅樣樣精通。亞洲最大規模的批發市場之一韓國東大門,也是代購們的選貨地。到處可見面容精緻的中國女孩,舉著面膜、手霜自拍或直播。如果翻開她們的朋友圈,晒出的幾乎全是滿滿當當的採購成果。
2008年的奶粉事件反而推動了奶粉代購業的井噴式爆發。小山似的奶粉包裹漂洋過海來到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廣州等各大口岸城市的碼頭,然後被送進了千家萬戶。
2014年海關總署“56號文”生效,規定未經備案的私人海外代購將被定為非法。也正是政策的規範,為海外的亞馬遜、樂天,本土的天貓國際、京東、洋碼頭等企業,迎來了在中國發展正規跨境物流電商的機遇。阿里巴巴2017年國際零售業務收入73.3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33%。截至今年3月份,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價值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品牌中,已有75%的品牌在天貓或天貓國際平臺上建立了電商業務。
跨境電商風起雲湧的時代裡,個人代購依然是不可忽略的海淘力量。用澳洲舉例,目前澳洲華人群體約為100萬人,至少約有5%(即5-6萬人)從事代購。分析師估計,僅2016這一年,澳洲代購者向中國“出口”了總值高達6億美元的產品。
不過“年入百萬”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因為天氣原因,飛機晚點3小時降落仁川機場,這個月第四次來韓國的花花直奔向樂天,但是因為遲到了,預定好的貨已經被別人拿走了。
像花花這種全職代購者不在少數,“年入百萬”都是拿命在拼。每天免稅店還沒關門就開始排隊,一直排到第二天早上免稅店開門。除了這種全職的“空中飛人”,還有大批代購買手是留學生。李晗是前年到法國留學的,她利用課餘時間去老佛爺等知名商場掃貨,快遞迴家,再由老媽分發到全國各地。然而,累死累活,李晗只掙了個生活費而已。
其實,去實體店買也是一樣的。有媒體曾爆料,LV的櫃姐會用提防的眼神看著每一個進門的中國人,只要是購買當季熱款,櫃姐就會說沒貨,但是5分鐘後別國人卻可以輕易買走中國人想要的那一款。
在代購行業已經競爭到白熱化地同時,假貨就如一條吐著信子的毒蛇悄悄潛入。假貨氾濫後,即使真代購也總會遇到各種消費者的質疑:“你這是不是假貨”、“某寶比你便宜多了”。而“自證清白”古往今來都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為此,真代購們也想了各種辦法,例如建立代購群,實現內部自治。只要有人發現假代購就相互通知,發朋友圈廣而告之。此外,還要玩點心理學,把顧客當上帝一樣服侍並不適合代購行業,“假裝脾氣壞”最能握住顧客的心。
不過不僅顧客擔心被代購騙,職業代購們也會被騙。代購頭疼和崩潰的不只是競爭和假貨兩條,如何“避稅”是個人代購永遠的課題。就是看準了代購這根軟肋,一些轉運公司會騙代購說貨物被海關退單,要求代購承擔清關異常處理費。初入代購行業的新手很容易受騙上當。
個人代購時代即將終結
法律界普遍認為,新頒佈的《電子商務法》釋放了一個明確的訊號,即提高准入門檻,杜絕個人代購行為。野蠻生長的個人代購,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除了在進關的時候偷逃關稅,在交易完成了也幾乎沒有代購會申報個人所得稅,由此完成二次逃稅。此次立法重申了依法繳納稅務的重要性,但是這並不是今天才有的,一直以來海關和稅務部門都在嚴厲打擊代購中的偷稅漏稅行為。只是由於個人代購的交易大多在線上、管理責任不明、取證難,使得海關和稅務部門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意味著,“個人代購的時代”即將終結,未來代購市場將只剩企業運營主體。個人代購者顯然也意識到了,很多人選擇在大門關閉前狠撈一把,立誓要用三個月掙來三年的錢。
中產階級的迷惘
陷入最後的“狂歡”的不止是代購者,還有消費者。但是有分析人士表示,消費者並沒有必要恐慌,因為價格並不會明顯上漲。代購能夠贏得市場,是靠價格差。為了平衡偶爾“被稅”的風險,大多數代購會把稅款平攤到所有訂單中,提高一些定價。因此,當代購被整頓為電商平臺時,比代購多的只是部分稅費。而《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目前網易考拉、小紅書等正規軍承擔的稅率就遠低於個人代購,未來國家還可能進一步調低稅率。
《海關總署2016年25號公告》規定,個人郵遞入境護膚品徵收30%的稅,入境眼影等彩妝徵收60%的稅,且總額不能超過1000元。個人攜帶商品通關,5000元以上部分徵稅,稅率與郵遞入境相同。價格不會大漲,權利保護卻會明顯提升。在個人代購企業化的過程中,代購的資質將由國家代為審查。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將塌”,年入百萬的時刻終將逝去,沒有代購的時代,中產階級也將適應新的消費渠道。
注:本文來自有意思報告,作者劉峙奧、郭藝,經時尚頭條網編輯,有所增刪。
在產業不斷創新發展、智慧融合、技術推動的新形勢下,創業者需要一場可以指導各產業發展方向、釐清各產業發展脈絡、引導並連結資本風向、有重大影響力和啟發性的行業聚會。
2018年11月29日-30日,由億歐公司主辦的“智慧產業 美好生活”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曁第四屆創新獎頒獎盛典將在北京國貿大酒店盛大召開,這將是一場匯聚5000名各產業創新者、行業領袖、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行業盛會;是一場以引導、指引產業風向為目的,啟發並分享成功案例,將國內外先知學者的思想提前帶到國內的預見性盛會。
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曁第四屆創新獎頒獎盛典詳情連結:
ofollow,noindex">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