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再談老師

再談老師

法律 會有 體制 師說 正是 興趣 中國人 考核 資源

中國人對老師的認知脫胎於古代私塾的教書先生,或者帶徒弟的手藝師傅。在古代這些人對於弟子常常有著莫大的控制權利。學手藝的人常常要給師傅當上兩三年的下人才能稍微得到師傅的一些技藝傳授。讀書人則普遍推崇“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訓導,他們對教書先生的尊重猶如對待父親一般。而父為子綱是古代倫理的重要一環。因此讀書人對於先生的尊重與服從往往也是一輩子的。 正是出於這些歷史淵源,當代學校教育保留了一些學生對於老師的從屬關系。具體表現就是人們常常給予孩子的教導:聽老師的話。這種教導讓孩子們樹立了這樣一個觀念:凡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我都應該遵循。在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老師擁有了諸多控制學生的權力。雖然這些權力並不由法律授予和保護,卻被廣大群眾所默許和接受。
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老師可以隨意打罵學生,而不用擔心由此招來什麽不好的後果。家長們似乎也很認同老師對於自己子女的嚴加管教。畢竟有些孩子會沈迷網絡、小說或其他興趣愛好而不規規矩矩的學好學校課程。人們普遍贊成這些是誤入歧途、不務正業的表現。這些表現又會讓孩子們貼上壞學生、差學生的標簽。不僅讓孩子們承受巨大壓力,也會讓父母臉上無光。如果打罵學生能夠糾正孩子們的那些行為,父母是皆大歡喜的。因而假如孩子們犯了某種錯,那麽老師的打罵就是合情合理的。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現在,打孩子已經不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了。但其他方面的傷害人們依然見怪不怪。首先是語言暴力,其次是歧視,最後是繁重的學習壓力。老師對於學生的謾罵和侮辱絕不會引起人們的任何不滿。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打是親,罵是愛。人們依然對老師教育學生的手段和方式有著天然的信賴。喏,反正沒有傷害你的身體,罵兩句算得上什麽?至於歧視,老師將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坐前面,將成績差的學生安排坐最後。這個也不會引起人們的任何不滿。老師會給學生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好學生、壞學生、差生等等。甚至將這種標簽在全班公布而且號召大家以差等生為恥,向優等生學習。最後有很多老師會布置繁重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課余、課後時間完全被習題和教材占據。這種剝奪學生玩樂時間的情況更加微不足道了。因為提高成績比一切都重要,即使老師不布置繁重的學習任務,很多家長也爭相把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去。
抱著對老師的信任,對學生成績的盲目追求,沒有人在乎語言暴力、歧視、學習壓力對學生身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謾罵和侮辱會挫傷學生的自信,讓人在以後的生活中逆來順受,甘願承受那些傷害自己的不公待遇。歧視同樣會有這樣的效果。甚至造成個人自我價值的誤判,自己把自己視為失敗者,不敢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成功或幸福。而過度的學習壓力,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去進行社交,因而也就難以融入社會,這是造成當代宅男宅女的主要原因。
撇開老師管教學生的方式、手段不談,很多時候老師管教學生的動機也不見得是為了學生好。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的成績往往直接決定了學校對老師的績效考核。而這些考核又關系到老師的薪資和職稱評定。這些東西都是老師的切身利益。與其說老師提高學生成績是為了學生好,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畢竟老師也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欲,也要養家糊口,也會遇到不開心或開心。誰能夠保證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不偏不倚,做到完全為了學生著想的義舉。既然世界上不存在聖人,那我們又為何要把所有的老師當聖人來看待。
對於一個班級而言,真正的因材施教是一項十分龐大的工程。這需要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並且一般的老師若非精通學生心理且知識淵博也難以擔當此任。用單一的成績去衡量所有學生的學習又會抹殺那些不適合應試學生的個性。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
但我們放開心態去看待這件事也許就會豁然開朗。既然不能讓所有老師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隨意抹殺學生的個性。為什麽讓老師扮演咨詢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進行求助時才予以幹涉。只要我們提供公平有序的學習環境,老師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並進行正常的授課。至於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這由他們自己決定。老師可以提供意見和建議,卻不強制他們去實行。只在學生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求助於老師時,老師才進行幹涉。這樣既能保證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也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或許這就是當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再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