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關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俺有本要奏

關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俺有本要奏

所有 技術 推廣 重要 聯網 行業 開發 pla 比較

註:關於“工業互聯網”建設請參見:《信息物理系統白皮書(2017)》、《制造業“雙創”平臺發展白皮書》和《中國工業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白皮書》。

自軟件博覽會後,國家副總理馬凱和工信部的幾位主要領導相繼來我司考察。公司領導也非常重視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發展,以及準備投入人力、財力大幹一場。作為工業人的其中一員,我表示大力支持,以及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公司工業版塊方面來講,在某些領域和技術方面確實有較強優勢。參加過幾次內部的交流會,對於做這件事又感覺有些憂心忡忡。大家談到工業淘寶、金融等,我不否定做這些方面。但是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切入點,我持否定態度。以此形象面向世人,如果我是一名最終用戶,那麽我會想:阿裏巴巴的淘寶或天貓要是成立一個工業版塊,拿什麽與其競爭?盡管有自己核心的內容,未免拉低了自己的身段。 對於“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與周圍人交流,未全盤而述,可能其他人也未能充分理解。下面我試著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面向人群
最終用戶肯定是工業生產企業,如果面向工業生產企業, 一般屬性自己公司的項目。但是有更多中、小、微公司為工業生產企業服務,他們更迫切需要從底層傳感器到雲平臺體系化建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這種公司中有做設備的、傳感器的、工業軟件的、ERP等軟件商轉型的......,對於他們來講沒有實力做體系化建設,去年參加上海工業展覽會能切身感受到。最近也在我的群做了一次投票調查,結果(未結束)如下: 技術分享 二、平臺定位 大體分為三種模式:1.像阿裏雲,用戶可以購買所使用的資源。2.像OneNET,提供設備及數據的接入。3.前兩者的集合平臺。從我個人來講,我更傾向第2種的模式,他們看重的是結果,10萬點數據的接入、存儲、展示等性能有問題嗎?可以自定義業務嗎?對於過程使用關系數據、實時庫、Hadoop......等技術以及使用的資源他們並不關心。當然涉及到收費模式的問題,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不在此討論。 三.發展計劃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歷史的時間窗口給予人們的機遇、機會是均等的,每個人掌握的要素和資源不同,所以造成了差異性的結果。GE、Siemens 、ABB等工業平臺強勢推出,現在還沒有在中國全面推廣,所有留給國人的時間不會太多。傳統工業企業在向互聯網方面發展,互聯網或軟件公司在向工業方向發展,這也是國家提出“兩化融合”的要義,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就看誰結合的更好,極左極右勢的發展註定要失敗。發展計劃包括發展方向和時間節點。 四.開放程度 行業群體對方向的認知與共識決定了有多少企業上雲平臺,以及市場規模。另外,既然上工業雲平臺了,信息共識的粒度和利用大數據可提取服務決定了雲平臺的價值。我們在做行業雲平臺的時候,我比較擔心用戶是否願意開發他們的數據信息,在不斷與用戶接觸的過程中,盡管他們對數據表示擔心,但是也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方向。新鮮事物的發展總會有接受的過程,好比下位機向上位機連接發展、終端軟件向雲平臺連接發展。 五.團體組成
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落到人的頭上。互聯網技術的人和工業技術的人互相看不上、寫模型算法的人和寫軟件的人互相看不上、領導與員工互相看不上,網上傳說有鄙視鏈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認為團隊的領導比較重要,他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呢,一步錯、步步錯,歷史的機遇與這代人也就是失之交臂,張朝陽與搜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句題外話,自己無法成為帶頭人的情況下,跟對一個領導很重要。 六.盈利模式 暫時保密吧,如果能找到我,那麽在細聊吧。 我是一個特別看重方向感的人,對於方方面面要基本的思考清楚,形成閉環鏈路。但是,時間有限,又不可能考慮面面俱到,也只能在做的過程不斷修正。對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是一盤大棋,需要勇敢、智慧之人引領未來。最近出差忙於項目,寫到於此,以供大家討論吧!!!

關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俺有本要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