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現實中的大城市道路 真需要無人駕駛汽車嗎?

現實中的大城市道路 真需要無人駕駛汽車嗎?

無人駕駛汽車

相信許多80後都看過一部美國譯制片《霹靂遊俠》,筆者早已忘卻了主人公的名字,但對於那輛有生命的汽車,我卻一直記憶猶新,它的名字叫基恩,外殼堅硬,如銅墻鐵壁,抗得住子彈,甚至能把子彈反彈回去;程序設定基恩會分析路況環境,恰到好處、善解人意地同主人聊天,比之Siri懂事1000倍,自然,基恩肯定能自我駕駛,能通過自己強大的運算能力,修正主人的任性駕駛。央視二套播出這部譯制片後,把全國人民都震驚了,我們直感嘆美國人的想象,卻不知道自90年代開始,一些美國企業已經開始“現實版基恩”的研發,事實上,大量的科技雛形都來自科幻小說,如飛機、潛艇和無人汽車。

技術分享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人開始追尋新的美國大片,High到半夜,無法自拔,而美國人卻兢兢業業地研發無人駕駛,到如今已經有一些雛形,日前更是曝露出大幅度進展: 美國將通過首個全國無人駕駛車法案,更好地規範無人汽車監管問題,一旦進展順利,特朗普將允許數十輛無人汽車上路,以完成最終測試;與此同時,無論是傳統汽車制造商,還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都在緊鑼密鼓地加快“無人駕駛”相關技術的研發和量產,老牌汽車制造商通用發布全球首款量產版無人駕駛汽車,一旦軟件系統和監管法案成熟,無人車再不會缺貨;Google則是無人車研發的先驅者,他們於美國的公路上,投放了一輛又一輛的無人汽車,持續地向世界證明無人駕駛的可行性,讓無人駕駛始終保持熱度和曝光率,更重要的則是收集路況數據,把自己的算法和地圖的精準性做到天下無敵。此外,特斯拉、優步、寶馬、百度等一些同汽車和地圖相關的企業,也都一致認為:無人駕駛會是未來世界的交通大趨勢,都想提前規劃,從而不至於在未來火拼的時候,毫無競爭力。

尷尬的是,無人車或者叫智能車領域,不同於智能手機市場,需要更多地尖端技術突破,更何況,交通擁堵已經是城市無法承受之痛,真就還需要一臺“無人車”嗎?

安全第一,無人車需突破技術壁壘

談到汽車,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們是否足夠安全,不至於讓消費者把生命托付給一個冷冰冰的鐵疙瘩。日前,Google發布了一組官方測試數據,顯示出積極的結果,他們在加州的路上總共投放了48輛測試汽車,6年之內行駛超過270萬公裏,僅僅出現了11次交通事故,且責任方均是對方車輛,但這些依舊沒有辦法消除監管者的疑慮,畢竟,這是人命關天的事兒。顯然,Google無人車測試中,交通事故發生的頻率要遠遠小於自然車禍率,但這裏面有一些不同的情況,首先是在測試過程中,無論是受關註程度,還是路況準備,都是不同於量產之後的日常駕駛,測試過程盡管長達6年,可依舊無法涵蓋全部的交通狀況,要知道,一旦無人車進入量產之後,每一臺無人車面對的是大量無人車,這個路況是絕難模擬的,更何況,自然的車禍會有肇事者和責任方,但無人車要是肇事了,法院判其死刑,只是把他們拆解,然後送到寶馬、奔馳的車間裏重新組裝起來…

技術分享

無人汽車需要絕對的安全,這就要求無人車軟件判斷精度要持續提升,保守估計得達成99.999999%,此外,無人車的材料也是值得深挖的課題,也即未來的無人車可以相互碰撞,但不能危及乘客生命,正如《霹靂遊俠》中的基恩一樣,最好能抗下子彈。

在無人車操作系統精度方面,互聯網企業有先天優勢,正如Google花費10年的時間,來完善算法和地圖,他們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漸漸融入無人駕駛,通過海量的數據和高速算法,用來模擬出人類大腦的判斷力,事實上,當數據量足夠大,運算足夠快的時候,無人車的核心是可以媲美於人類大腦的。作為巨型的互聯網企業,Google正謀求建立無人車生態圈,將研發領域慢慢拓展到硬件領域,開始了傳感器、GPU和算法的研發,不僅成功地把人機交互的硬件成本降低了80%以上,更是保證了軟件、硬件的完美結合,畢竟,

無人車關乎人命,堅決不能像Android手機一樣,運行半年之後就變得遲緩卡頓;除了Google之外,特斯拉也是無人車技術開發的先驅者,模擬采用攝像頭和超聲波來觀察路況,顯然,這樣的模式成本較低,但卻是一只“有點近視”的汽車眼睛,要想量產,仍需要找到突破性的技術。相比於高精度算法或者高清攝像頭,筆者更憧憬,高硬度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現,只有把未來的汽車做成鋼鐵戰士,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安全。

共享無人車,或許是城市唯一出路

無人汽車現在是個大熱門,不僅有Google、特斯拉這樣的技術先驅者,更有奔馳、寶馬等百年老店,同時,我們還能看到Uber的身影,這家共享汽車企業之於無人汽車有著天然的需求,如果無人車能順利量產,且能安全運行,這就意味著,它們會變成更好的共享交通平臺,省去了專車司機和乘客們一系列的麻煩,於是,Uber正不遺余力地促成無人車的量產,他們主動同傳統汽車制造商合作,向其提供自己海量的數據,幫助制造商們完成琳瑯滿目地測試,以期快速提升共享無人汽車的供給,大幅度提高用戶體驗。

技術分享

Uber沒有造車的基因,又不比Google和特斯拉的雄厚技術力量,但他們應該成為無人車量產討論的重要參與者,畢竟,共享交通勢必會成為城市交通的主旋律。眾所周知,全世界的大城市都飽受交通擁堵的痛苦,特別是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常常把馬路堵成了茅坑,密密麻麻的人和車變成茅坑裏的蛆蟲,更可怕的是,私家車之於能源的消耗、空氣的汙染以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經年累月的,男人愛上車,簡直就跟犯了毒癮一樣,僅僅200米的距離都要開車去,發動機還沒啟動就要熄火了,真是可怕又可笑。現在,全球城市都在尋求交通擁堵的對策,有的提高駕駛證考試的門檻,讓越來越多的人死在了駕校教練刻薄的嘴裏;有的呼籲綠色出行,鼓勵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的發展,但這一切的措施,都抵不過日益降低的私家車價格,以及人類惰性的無恥蔓延。在這種背景下,無人汽車的規劃,更要結合城市交通狀況,否則,將會出現毀滅性的擁堵。此前,消費者購買汽車,還要先考駕照,頗費一些時日,但未來無人車技術成熟,任何人都能像乘坐公交車一樣,乘坐私家車,再加上相關技術突破,隨著無人車的成本逐步降低,它們肯定會把城市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此種狀況下,共享無人車在未來將會大有用武之地,讓私家車消失,讓共享汽車無處不在。

Google/特斯拉/奔馳/Uber都在竭盡全力推動自家的進度,以圖成為主導者,正如蘋果的主導優勢,讓他們幾乎統治著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總得來說,筆者希望傳統的百年汽車老店能主導這個領域,畢竟汽車產業的復雜度和智能手機不在一個量級上,各車型的硬件配置千差萬別。人命關天,更需要傳統企業的穩重,而不是互聯網人士的癲狂。(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現實中的大城市道路 真需要無人駕駛汽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