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構建之法》讀後感(一)

《構建之法》讀後感(一)

描述 團隊 已久 cnblogs gpo 叠代 備課 效能 教學

寫《構建之法》讀後感的想法,其來已久,一直未能完成。拖延癥爆發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感覺吸收的不夠豐富而無法反芻,二是選擇不好讀後感切入的角度。《構建之法》2014年出的第一版,買到書時已是開學季,想要調整構建之法的模式,需要做很多準備,備課調整的工作來不及。但《構建之法》"給任課老師和助教的建議",既有妥帖的課程安排計劃,也有師生關系的明確定位,還給出了直面教學實踐問題的建議,這極大增強了將"構建之法"引入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的底氣。經過2015、2016、2017三年的模式訓練,與其說是讀後感,更是實踐後感。

《構建之法》本身就是遵循軟件工程的原則之一——叠代改進的典範。第一版的構建之法,從業界的角度,來描述和指導軟件工程應該如何實踐。第一次翻閱的感覺是:它太不像是計算機專業的教材了,太不像經典的軟件工程教材。傳統軟件工程教材,大多是以瀑布模型為順序,從需求分析開始,設計、編碼、測試、部署,各章節依序展開。而《構建之法》大不同,從項目實際操作出發,個人效能、結對編程、團隊項目、需求分析、項目經理、用戶場景、軟件設計、用戶體驗、軟件測試、IT行業創新、績效和職業等。瀑布模型中流程的內容,穿插融入在各章節中。

  軟件工程的教學困境在於需要給幾乎不具備軟件開發能力的學生講述軟件開發的理論,有些內容流於理論枯燥,不像程序設計類課程的由淺入深,學生可以根據章節內容進階實踐。按照傳統經典的軟件工程教材,過程模型的理論既無法立即上手體驗,大多數學生自身也還沒有可參照印證的經驗。按照經典教材授課就會造成和實踐作業間的嚴重脫節,將實踐為核心的"軟件工程"課變成了文科理論課,多少有點荒謬和無奈。我理解的,《構建之法》最顯著的價值,正是打破之前的荒謬和無奈,將軟件工程理論和實踐無縫匹配對應起來,隨著實踐作業的深入而循序漸進展開。

《構建之法》讀後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