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今日頭條能“無限發文”了!自媒體可以體面地去死了

今日頭條能“無限發文”了!自媒體可以體面地去死了

自媒體 今日頭條

當你可以不受發文限制的發東西時,你是不停地寫、不停地發?還是不斷地發呢?

從年前的各種麻煩中還沒脫身的今日頭條,在年後開始了不斷的變陣,除了前些日子推出的旗下頭條號、西瓜視頻、內涵段子、悟空問答的用戶帳號互通外,21日,它有打出了一記重磅——《關於簡化頭條號註冊流程並取消新手期的公告》。

看標題,似乎沒什麽,尤其對於早就渡過新手期的自媒體們來說,可其有一段話很重要:

所有頭條號每天可發布的圖文、視頻等都將不再有數量限制。

技術分享圖片

也就是說,以後在頭條號上發文,你可以想發多少就發多少了。

這是相當強大的利好!從表面上來看。

但實際上,這“無限發文”4個字,可能直接導致還在內容創業的許多自媒體們,玩不下去了。

有限讓人不爽,可無限讓人更不爽

作為從博客時代就在玩自媒體的過來人,有限發文這個梗,始作俑者是微信公眾號。

一天只能更一次(可以多條)的限制,讓許多從博客轉型的人捶胸頓足。無他,博客時代沒有任何發文限制,想發就發了,可微信公眾號,一天只能發一次呢?

發什麽呢?這個很讓人惱火。

隨後,主流的內容分發平臺如今日頭條、百家號、企鵝號、大魚號都采取了類似的方法——每天的發文數量有限制。

當然也不是沒有可以“無限發文”的,但這僅僅局限於少數幾個權威媒體的自媒體賬號。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可以“無限”的自媒體平臺,較早出現的微博,其長微博(現在叫頭條文章),以及後來才有的簡書、界面JMedia都沒有發文限制。

這時候,或許有人會問了,既然也有無限發文的,那就沒什麽問題了。可問題就在於,文章的推薦機制不同,才會有如此分野。

比如傳統博客,文章的流量基於編輯人工推薦,你發再多,編輯不推都是假的。

比如微博和微信,都是基於粉絲經濟,因此不管有限還是無限,如果過度發文、且和粉絲調性不和,對粉絲形成了刷屏或幹擾,結果反而是不發不掉粉,越發越掉粉。如此一來,一般也就沒人敢玩命的發了。

至於今日頭條,其基於算法推薦的基礎模式下,並沒有真正的粉絲困擾,每次發文都是通過後臺推薦給對此內容有興趣的人群,似乎從這個基礎上來看,如果無限發文,往往可以通過數量獲得更多的推薦量,是大大的利好。

先不說當下今日頭條打通5大自有產品,目的是沖著粉絲經濟而去。且說單是一般的自媒體,給他無限發文的量,他真的能無限嗎?

答案或許不僅僅是不能二字,還會更驚人。

“無限發文”的最大得利者,或許洗稿大軍是其中之一

實質上,一日一更的微信公號模式,對於大多數想要創造好內容的自媒體來說,已經壓力山大。

每天如何刷在粉絲面前存在感、讓粉絲有獲得感,成為了大多數自媒體運營者的頭等大事,而結果,這種頻率的發文,想要憋個大招、做深度往往就力不從心。

當然,諸如一周才更一次的李叫獸(文字),不定期來一發的鏟屎官(漫畫),那種異軍崛起的情況屬於特例。

君不見,在網絡文學江湖,不能日更一萬字的作者,大多數都難以生存嗎。結果,偶爾出現特別優質能夠日更一萬也保持優質的極少數頭數作者;但更多的是大量灌水文充斥,將本來不高的網文水準再次拉低,這就是鏡鑒。

“無限發文”,且不用過於擔心掉粉問題,無疑會讓眾多自媒體們手癢和心癢。但真的能做到嗎?每一個碼字的人心裏都有個唯一答案。

誰會從中得益?首先當然是采編團隊強大、日產圖、文以若幹版、小時計算的傳統媒體。尤其是在此刻,傳統媒體已經告別了新媒體就是搶生意的思維困局,開始全面擁抱內容分發平臺的大背景下。

新聞的科班力量和自身在內容上的編審機制,都能確保海量內容推送狀態下的優質、高效,而時效性這個傳統媒體的頑疾,也將不再受制於發文量限制而得到改善。

但普通的內容創業者,顯然沒有這種優勢,除了那些以“洗稿”為核心訴求,將發文目的單一的放在流量變現的抄襲一族身上。

技術分享圖片

通過抄襲、標題黨、偽造事實等方式“洗稿”,炮制各種無營養的10W+垃圾文的此類團隊,將在發文限制解除後,變成脫韁野馬。

如果把一個內容分發平臺的流量看做是一個存量市場(增量畢竟緩慢),那麽洗稿者用海量文章拿走更多流量後,對於想要真正用優質內容來贏得受眾的內容創業者來說,將是致命的。

其實,對於盡管內容海量且優質的媒體團隊來說,也是先甜後苦。

剩下的選擇無外乎:

選擇用數量去硬拼,但這將帶來質量的直線下滑。

選擇沈下心做質量,但這種厚積薄發的成功者太少。

選擇離開,或許前兩條路走不通的情況下,就會成為必然的選擇。反正,內容分發平臺並非只有今日頭條一家。

結果可能是,放開發文限制的今日頭條,將贏來垃圾圍城。

今日頭條為何沖動了?或許太急於對標微博

在其他內容分發平臺,還在通過發文限制的方式,保證內容的相對優質狀態下,今日頭條為何突然邁出如此大一步?

或許結合近來圍繞它的一系列事件可以探究一二:

依據有關部門的整改要求,今日頭條App的部分頻道,在2017年12月29日18:00至次日18:00之間,停止更新。

1月12日,針對有部分網站和自媒體傳播的“今日頭條通過麥克風竊取用戶隱私”的消息,今日頭條在官方頭條號發布說明稱並不存在這樣的行為。

3月,因認為今日頭條APP未經本人同意上傳了手機通訊錄信息,涉嫌侵犯個人隱私,一用戶將其告上法院,索賠1元並要求對方道歉。

……

三俗問題和算法推薦,讓今日頭條開始試圖選擇進行自成立伊始的最大變陣。

從其1到3月3則官方公告的標題《關於大幅提升內容向粉絲展示產生的廣告收益的公告》《今日頭條旗下各產品粉絲互通,共享粉絲紅利》、《頭條號平臺完成升級,全面開啟粉絲紅利》上,以及在2017年末打出的“千人百萬粉”新套路,不難窺探出其對粉絲經濟的強烈野望。

技術分享圖片

對標微博和微信,尤其是更開放的微博,成為移動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頭牌,或許是今日頭條借以逃脫算法推薦和由此帶來的用戶信息繭房問題的藥方。

參照微博的頭條文章開啟“無限發文”之路;按照微博、微信的粉絲模式,通過獲取用戶通訊錄來形成交互式的朋友圈和社交網絡(春節期間的紅包活動也有同樣目的);通過多產品的粉絲矩陣和提升粉絲收益的方式,來刺激內容分發者更深度的專營粉絲經濟……

這些急速推出的招式,都表現出了今日頭條打破算法推薦帶來的給用戶和給自己的信息繭房的急迫。然而,自身的土壤和設定還沒有進入粉絲經濟的狀態之時,水土不服將不可避免的發生,而一些關於個人隱私、垃圾信息的問題,也快速從潛伏期進入到爆發期。

未來的今日頭條,如果拿不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僅僅靠早前傳聞的萬人審核團隊,顯然只會越陷越深,在自己起家的算法推薦和想要模仿的粉絲經濟的左右為難中——沈淪。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今日頭條能“無限發文”了!自媒體可以體面地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