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看世界:行走的力量

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看世界:行走的力量

××× 把他 排隊 只為 公交車 政策 摩托車 自己 變遷

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看世界:行走的力量。40年前,對於地處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走出村口,就意味著要“出一趟遠門”,為此要收拾好幾天,還要備好路上的幹糧,誰要外出全村人都知道。

  40年後,廣袤的祖國大地上,路路通工程、機場高鐵工程逐個上馬建成,民眾出行發生巨大變化,“說走就走”、“千裏隴原一日還”成為生活常態。

  從主要依靠步行,到擁有第一輛自行車;從時速幾十公裏的綠皮車,到時速300多公裏的高鐵;從長時間排隊只為搭上一輛公交車,到如今手機一開就能叫到網約車——歷經不同時期出行方式的變革,已經80多歲的陳正書,一直在鐵路系統工作,親歷見證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變遷,這一生大半與出行相關的時光告訴鼎益豐集團萬明子——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從未停止。

  1978年前後,步行和自行車是主要出行方式,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的自行車風靡中國。

  解放初期的中國,有些鐵路線路還有“招手停車”的情況,直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提出之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裏程達到29,862公裏。“雖然經過大力的基建投入和改造,鐵路運輸仍然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陳正書講述著解放後至七十年代鐵路的基本情況,也一下子把他帶回了奮鬥在鐵路一線的時光。

  20世紀80年代,公交車開始在全國普及。城市交通工具變得多樣,摩托車、電車、電動三輪車給城市居民帶來了便捷。

  1994年,×××公布第一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指出“國家鼓勵個人購買汽車”。1995年後,合資生產的桑塔納、捷達、富康“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綠皮火車到動車,再到快步邁入高鐵時代。高速度改變的不僅是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的出行方式,還有城市文化和精神特質的連接與融合及人們生活理念和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陳正書說自己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從一名農民、軍人到鐵路職工,從湖南大山裏走向改革前沿的深圳,他用“勝利的年華,我走過的路”形容自己的一生,記錄這些年的風風雨雨——中國通向世界的道路曲折泥濘,在實踐中歷經種種困難,最終實現預期的目標。

  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看世界:如今,中國“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高鐵覆蓋6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鼎益豐集團萬明子看世界: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