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騰訊傳》三、馬化騰與“幸運女神”那些令人臉紅的事

《騰訊傳》三、馬化騰與“幸運女神”那些令人臉紅的事

 

之前我們說了1998年和1999年這兩年,對於全球網際網路行業來說是一個創世紀的時期。國外的雅虎已經鑄就了一段傳奇,而google也開始上路。回看國內,三大門戶搜狐、新浪、網易如日中天。阿里、京東、噹噹、攜程、百度、九城、盛大等等這些日後呼風喚雨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也在這時間點揚帆起航!

 

他們是當代中國企業的黃金一代,擁有著前輩們望塵莫及的學士和專業背景。他們置身於一個全新的、全球化的行業,霸道的國有企業從一開始就被驅逐在外,他們也無須與政府進行任何的尋租博弈,他們是陽光下創業的一代。還有,他們是帶著翅膀的創業者,是被風險投資催化的一代。
      1、錯誤的起點 這個時候啊,網際網路創世紀的大戲已經拉開巨幕,然而啊,我們的主角騰訊不過是舞臺邊緣的花臉小廝,它不屬於入口網站、搜尋、電子商務或者是網路遊戲這些任何的網際網路流行概念。還不是看不起它的問題,壓根就是看不見,甚至騰訊一開始出發的起點都選錯了。
那麼初創的騰訊,到底在做什麼呢?

 

絕大多數人的創業,都是過往經驗的一種延續,馬化騰也不例外。 五個人聚在一起,馬化騰興奮的和他們說,我們的主打產品叫做“無線網路尋呼臺系統”。我們可以把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與非常普及的尋呼機聯絡在一起,這樣一來呢,使用者可以在BB機上接收到來自網際網路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聞和電子郵件等等。而我們的銷售物件呢,就是全國各地的尋呼臺。怎麼樣?

 

這個創意當時看上去還是不錯的,與馬化騰在潤迅的專業相關,又有他之前開發過的股票系統的影子,還受到了丁磊“賣郵箱系統”的啟示。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件事情是相當的不靠譜。

 

它之所以不靠譜,並不是因為這個系統技術上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從1998年開始,隨著手機的普及,BB機逐漸成為一個被淘汰的通訊工具。當時摩托羅拉是BB機市場的老大,摩托羅拉中國合資公司的年利潤都可以高達3億元。但是就是在1998年,摩托羅拉的BB機部門都被整體撤銷。 所以我們現在覆盤當時的情況可以明顯的看到,尋呼機市場是一個正在陡然下滑的市場,人們其實都是在驚恐的等待著行業消失的那一天。

 

那麼,在一個缺乏成長性的產業裡,任何的創新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便馬化騰的產品與新興的網際網路搭上了邊,但是顯然無法挽救BB機被拋棄的命運。如果你想充當一個沒落行業的救世主,那麼最終的結果你只會變成它的殉葬者。

 

騰訊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苦戰,主營業務擱淺,只有一些零散的軟體開發的小訂單,資金入不敷出。

 

故事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轉折。吳曉波說,創業之神就是這樣的,它喜歡在極限的狀態下挑戰人們的意志和想象力。它常常帶著一絲戲謔的微笑堵住命運的正門,然後卻在腋下留出一條縫隙,馬化騰的好運氣來了,這條很小的縫隙,叫做OICQ!       2、QQ的降生 就在騰訊奄奄一息的時候,曾李青發現廣州電信要招標一個產品。是一個IM系統,就是即使通訊系統。

 

當時國外出現了一個叫做ICQ的IM產品,是1996年的時候,三個以色列小夥子剛剛服完兵役回來躲在家裡開發出來的。兩年之後98年,ICQ的註冊使用者已經達到了一千萬。這個時候美國線上花了四億美金把他收購了。四億美金,我的天。一個小小的即使通訊系統居然值這麼多錢。

 

不過ICQ和美國線上後來的命運還是比較悲慘,被收購了之後三個以色列小夥不想離開以色列就退出了,美國線上呢,有錢任性,也沒好好的運營ICQ。主要是它這個時候剛收購了網景瀏覽器,在正面戰場與微軟的IE瀏覽器硬鋼,結果被比爾蓋茨用免費和與Windows系統捆綁銷售的戰略把網景瀏覽器吊打成渣。美國線上這個曾經能和微軟叫板的巨無霸,後來一路萎靡,勉強堅持到2015年最終還是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說回ICQ,所有的網際網路創新產品在中國都能找到它的效仿者,其實在一年之前,就是97年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做漢化版的ICQ。市場上已經有什麼CICQ,PICQ還有“網際精靈”也是個類ICQ產品。而曾李青帶回了這個廣州電信的招標資訊之後,馬化騰他們決定自己開發一個產品去應標。結果呢,人家早就已經內定了,是廣州電信旗下的一家公司來做,做出來叫做PCICQ。

 

那咋辦?沒辦法唄,不過呢馬化騰他們還是覺得,管他的,做都做出來了,就養著吧,於是給這個IM起了一個名字叫做OICQ。當時做這個產品的時候賬號編碼只設置了5位數,因為他們想著能有99999個人用就不錯了,就是十萬使用者是極限,現在註冊QQ號已經是多少位?十位數了對吧?現在再想去弄一個五位數的QQ號已經買都買不到了,就算有賣的也是天價。       3、中國式創新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騰訊開發OICQ的時候,市場上已經有了不少的漢化ICQ產品被投放使用。那麼騰訊是怎麼後來居上的呢?

 

其實國內的類ICQ產品,其實都是對它的照搬,而騰訊對OICQ進行了中國式的改造!

 

  • 首先,中國的網路基礎建設當時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網速非常慢,撥號上網,頻寬只有幾十K。而一個IM程式體積起碼是5M。下載一個需要幾十分鐘,非常的痛苦。騰訊發揮了技術天分,把OICQ的體積縮小到了只有220K。著無意是一個殺手級別的技術創新。

 

  • 緊接著OICQ做了很多的微創新,比如說可以新增陌生網友為好友,這就在網路上第一次拓展了陌生人之間的社交。可以發離線訊息,比如說卡通頭像,和那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滴滴的訊息提示音,這個聲音你猜是怎麼來的。這就要說馬化騰濃重的BB機情節了,這個滴滴的聲音是它關上房門從自己的摩托羅拉BB機上錄下來了,是的,它自己錄的。這就成為了最為經典的騰訊音。

 

  • 最重要的是,馬化騰提出了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我們的使用者會在哪裡上網呢?ICQ所在的美國市場,98年個人電腦已經非常的普及。而98年的中國呢?計算機普及率都遠遠不到1%。我們使用電腦的主要地方都是網咖。

     

    那麼ICQ把使用者內容和好友列表全部儲存在本地電腦裡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在中國,我換電腦登入IM,我的好友全部都消失了,這就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發現並且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騰訊。把所有的使用者資訊從本地存入伺服器,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本土化創新。

 

這一系列看似細微的創意和設計,導致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騰訊的OICQ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實更屬於中國使用者的產品。它們的思考出發點都是使用者的點滴體驗!在後來的10多年裡,這個即時通訊工具先後迭代更新了100多個版本。

 

在OICQ這款產品上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幾乎是優秀的中國網際網路從業者們的共同特質:從網際網路產業誕生的第一天起,中國人在核心技術的開發和基本產品模式的發明上就不是美國同行的對手,他們從來就是一群大膽的“拿來主義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們卻進行了無數的應用性創新,這些微小的、細節性的、更為務實的創新讓那些外國開發者望塵莫及,甚至難以找到規律。

 

所以我們今天中國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產品都是我們本國人的產品就是這個道理,即便哪一天facebook,推特進入中國,他也未必能打得過我們自己的網際網路公司。       4、餓死鬼投胎的小精靈 OICQ從99年2月份上線,使用者爆炸式增長,每90天就增長4倍。然而這卻讓伺服器一次次的瀕臨崩潰。這隻“滴滴”亂叫的小精靈很快就吃掉騰訊的所有現金,騰訊的團隊一次次的被OICQ逼到牆角。

 

  • 一方面是技術困難,有這樣一個笑話,話說馬化騰發現OICQ的通訊協議是不加密的,這就涉及到安全問題。他就叫程式設計師小黃開發一個加密軟體。兩個星期過去了,馬化騰想看看程式開發的如何,就跑去找小黃。結果沒找到人,但是看到他的桌子上倒扣著一本叫做《加密原理》的書。馬化騰拿起來一看,大驚失色,小黃正在讀第一章,標題是“什麼是加密”。

     

    所以在騰訊初創的那幾年,所有人都是邊學邊幹,雖然他們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後怕,但是在當時,如果不這樣做還能如何呢?

     

  • 另一方面就是資金的困難,使用者暴漲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要新增伺服器,這可是真金白銀往裡丟啊。中國和美國不一樣,美國的伺服器很便宜,人工成本很貴。而中國正好相反,伺服器超級貴。馬化騰他們到處接活,做網站,做設計,把賺來的幾萬塊錢甚至是幾千塊錢全部拿去喂“滴滴”叫喚的OICQ。許晨曄開玩笑的說,當時我們一聽到“滴滴”的叫聲就會膽戰心驚,它好像是一隻餓死鬼投胎的小精靈。

     

而這隻餓死鬼投胎的小精靈,最終還是把騰訊推入到了一個極速狂飆的瘋狂世界。

 

在距離產品釋出9個月之後,OICQ使用者超過了一百萬,其他IM全部被遠遠的甩在了後面。但是它卻沒有任何的盈利模式,這個問題將一直困擾騰訊很長時間。而騰訊公司的賬面上只剩下一萬塊錢了。馬化騰他們賺來的碎銀子已經根本不夠繼續餵養OICQ。

 

馬化騰這個時候一度想把騰訊賣掉。ICQ使用者千萬,被4億美元收購。而OICQ呢現在使用者百萬,馬化騰開價300萬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最起碼有6家公司拒絕了馬化騰,想賣都賣不掉!

 

那怎麼辦呢?騰訊馬上就要餓死了,或者說OICQ要餓死了,幾位創始人只有到處腆著臉去借錢。其中有一個故事,馬化騰它自己親口否認,但是吳曉波覺得這個故事應該是真的。

 

話說有一個人借了20萬給馬化騰,馬化騰就說我暫時沒有錢還你,你看我給你騰訊的股票行不行?那個人說,我和你爸爸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個錢給你我就沒打算要回來,你不還也沒有關係,但是你們的股票我是不要的,這個公司是肯定不會有前途的。不知道這位朋友現在後悔了沒有。       5、救命稻草——IDG、盈科 就在這個時候,馬化騰的好運氣又來了。

 

原來我們的商業世界還有這樣的一批人,他們要的不是一家現在就能賺錢的公司,而是未來能賺大錢的公司,他們不從眼前的利潤中獲利,而是通過上市或者再出售,到資本市場上去套利,這批人叫做VC,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這個名詞,是在1999年底,就是馬化騰他們馬上就要斷氣的時候突然熱起來的。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在1994年左右就已經進入了中國,但是由於政策和產業環境的不配套,一直沒有什麼發展,隨著網際網路公司的崛起,VC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物件。

 

當時中國有一家風投公司叫做IDG,美國國際資料集團,在我國知名度很高。IDG的負責人叫做王樹。他在這個時候聽說有一家公司開發出了中國的ICQ,註冊使用者瘋漲,已經有幾百萬。但是沒有盈利模式,沒有錢,奄奄一息,於是王樹決定去看看,便與曾李青聯絡上了,這是一次很有戲劇性的見面。

 

這個時候馬化騰和曾李青知道,救命稻草啊,一定要抓住。當他們二人相約坐在王樹面前的時候,王樹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前途未卜的專案。王樹說:“如果我現在不給你們錢,你們馬上就會死。但是我如果給你們錢,前景也是不明朗啊。”他問馬化騰說:“你怎麼看騰訊的未來?”當時恰巧馬化騰腰椎間盤突出發作,是堅持著來與王樹見面。馬化騰病怏怏的說:“我也不知道啊!”曾李青坐在旁邊,臉色大變,張著嘴瞪著馬化騰。

 

很多年之後,王樹回憶說,正是馬化騰的回答讓他更有信心。由此判斷馬化騰是一個很實在的領導者,值得信賴的合作物件。

 

最後促成IDG冒險投資騰訊的原因有兩個:

 

  • 一個是儘管沒有人知道它怎麼賺錢,但是OICQ的使用者持續增長,它確實非常受歡迎。

     

  • 二個就是有美國線上斥巨資收購ICQ的案例在先,那麼作為中國最成功的ICQ效仿者,它應該值點錢。

     

在IDG同意投資之後,曾李青又找到了香港盈科,李嘉誠二公子小超人李澤楷的企業。李澤楷一直試圖進軍內地市場,投資騰訊也許是可以試驗的棋子之一。

 

曾李青奔波於深圳、廣州和香港三地,整個投資談判過程還算順利。最終敲定騰訊估值550萬美元,出讓40%股份,募資220萬美元。盈科和IDG一家一半,佔股20%。

 

就在協議敲定的過程中,騰訊已經彈盡糧絕。因為要起草很多法律檔案,而且公司的錢在境外,手續複雜,錢要一個月才到賬,可是一個月以後騰訊就死掉了。於是王樹幫忙找了一個朋友先墊子了450萬給騰訊救急。

 

而就是這樣十萬火急的敲定投資拿到錢,才讓騰訊躲過了一場全球網際網路的浩劫。也真是佛祖保佑啊,老馬家的祖墳再冒青煙啊!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整個網際網路世界盛極而衰的視窗時期。       6、世界網際網路大股災 在過去的一年多裡,網際網路經濟突然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投資概念。主要以網際網路公司股票構成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1991年4月只有500點,到1998年7月跨越了2000點大關之後,猛然走出一波痛快淋漓的跨年大行情,到2000年的3月9日,納斯達克指數赫然突破5000點,舉世一派歡騰,市場的繁榮把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熱情推到了沸騰的頂點。

 

與世界資本市場相呼應,中國的股市也在1999年的5月19日突然出現井噴行情,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上證綜指一舉衝到1700點,漲幅超過50%。

 

中國僅有的幾家網際網路公司也受到了北美投資人的青睞。1999年7月14日,由一名香港商人創辦的中華網搶先在納斯達克 上市,融資9600萬美元。中華網是幹嘛的呢?它除了收購過幾家國內網路公司之外,並無重大作為,它就靠擁有那個 www.china.com的域名,就可以受到美國股市的大肆追捧。   1999年11月,中國加入WTO,中華網股價一天之內飆漲75%,公司市值50多億美元,相當於電信製造業巨頭愛立信當時的市值。就因為它擁有那個china.com的域名,你說說是不是瘋了。

 

到了2000年,三大入口網站也相繼登入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交易。

 

可以說,IDG與盈科在短短的三四個月裡,決定對毫無盈利模式的騰訊進行投資,正是這股超級大熱浪中的一個極小的插曲。然而,崩潰在誰也沒有預料到的時刻發生了。

 

從2000年4月的第二個星期開始,一路上飆的納斯達克指數在毫無預兆的情形下突然調頭下墜,綜合指數在半年內從最高的5132點跌去四成,一半都跌沒了,8.5萬億美元的公司市值蒸發,這個數值超過了除美國之外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年收入。僅美國線上一家公司就損失了1000億美元的賬面資產。幾乎所有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遭遇重挫,雅虎從937億美元下跌到97億美元,亞馬遜則從228億美元下跌到42億美元。

 

在這輪大股災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幾家中國公司也不能倖免,新浪的股價跌到1.06美元的低點,搜狐跌至60美分,網易更慘,它的股價一度只有53美分,遭到交易所發出的“退市警告”。泡沫破滅了,網際網路的冬天將持續到2001年的5月,期間,哀鴻遍野。

 

很多年後,回顧這段經歷,騰訊的幾位創始人仍然心有餘悸。

 

從1999年11月出現資金危機到2000年4月完成融資,同時,納斯達克泡沫破滅,留給騰訊的時間其實只有6個月。在這6個月裡,如果馬化騰和曾李青沒有及時地找到IDG和盈科,如果IDG不願意冒險,如果盈科不那麼有錢,甚至,如果王樹沒有在協議簽訂之前就“超出責任”地劃出了450萬元,也許,失血殆盡的騰訊將倒在2000年的那場網際網路股災中。在所有的商業故事裡,運氣是最神祕的那一部分,幾乎有一半的創業者“死”在運氣這件事上,而且,你無法解釋。

 

所以我為什麼在這期節目裡一再的說,馬化騰的運氣真是太好了!

 

然而這還不算完,到了2000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的主人公企鵝的處境依然是令人擔憂。原因很簡單:

 

  • 一,公司產品只有一個QQ,雖然使用者在持續的增長,但是沒有任何的盈利模式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完全在資本的供養之下,輸血活到了現在。

     

  • 二,投資人們還處在世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的陰影當中,都漸漸的失去了信心。

 

對於IDG來說,他在中國前後投資了80多家企業,除了其中的一家叫做金蝶的軟體公司成功上市之外,其餘的全部都倒在了這次浩劫之中。IDG自己都要玩死了,需要一次套現存活的機會。

 

而李澤楷的盈科呢?他收購了香港電訊舉債過多,連續兩個季度出現鉅額虧損,他自己也很需要錢。

 

這次泡沫的破滅讓IDG和盈科重新審視騰訊,覺得企鵝的商業模式並不受到主流資本市場的青睞,他們不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騰訊還有溢價增發的空間,很難會有人來接盤,而且QQ簡直就是碎錢機,太燒錢了,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然而這個時候,餓死鬼投胎的小精靈又開始滴滴的叫喚著肚子餓了,在這樣的情況下IDG和盈科都不可能再繼續追加投資。那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套出來的220萬美元就這樣給騰訊陪葬吧。雖然希望比較渺茫,但他們都還是在想辦法尋找新的買家。

 

他們先後去找了搜狐的張朝陽,找了新浪的王志東,網易的丁磊就算了吧,差點退市,自己的屁股還被海風吹著呢,還找了雅虎中國,找了聯想集團甚至還找了香港導演王晶,看看能不能把QQ的使用者和電影業結合起來,結果全部都被拒絕了。

 

而就在眼看著山窮水盡又要餓死的時候,馬化騰的好運又發功了!       7、幸運女神鑽被窩 翻過年2001年的1月份,一個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國佬找到了馬化騰。他自我介紹說叫網大為,是南非MIH中國的副總裁。當時在中國知道MIH這個名字的人不會超過100個。他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的運營商,跑來中國找專案投資。結果他去到我們中國一個網咖一看啊,幾乎所有的電腦桌面上都掛著一個OICQ的程式,所以他覺得這一定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好吧,財神爺降臨,MIH對騰訊的投資非常堅決!協商下來對騰訊的估值6000萬美元,一下就翻了11倍,IDG和盈科的嘴都笑歪了。IDG出讓了12.8%的股份,盈科則把20%全部出讓,套現了1260萬美元。一年多的時間,投資騰訊就讓李澤楷賺了1000多萬,還是美金。當時一定很開心,但是我們現在在來看的話簡直就是悲劇了,是吧?因為如果當時李澤楷選擇留下這20%的股份,那今天的首富就不是什麼王健林了,去年胡潤富豪榜公佈的中國首富王健林是2150億人民幣,李澤楷單單騰訊20%的股權到今天就已經是1.5個王健林了,4000多億港幣。這也許就是李澤楷一生中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吧。

 

那麼與與第二次融資成功相比,同時還有2件事情是值得提一下的。

 

  • 第一個,2001年5月,納斯達克指數觸底反彈,網際網路的大寒冬即將結束

     

  • 第二個,也是在這個月,QQ的註冊使用者達到1億。

     

這就是創業了兩年的騰訊,在走了一段彎路之後,這已經不是幸運女神眷顧的問題了,簡直就是幸運女神鑽了馬化騰的被窩了。對吧?現在騰訊找到了核心產品,擁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團隊。雖然它依然不知道該如何賺到錢,不過呢?已經有人願意為它的未來買單了。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漫天雪災中,騰訊就這樣掙扎著熬過了生死線。後來的騰訊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漸漸走到了網際網路行業的舞臺中央,之後又變成一個與全世界為敵的大魔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