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把時間當做朋友》四、任務管理高手的進化論(上)

《把時間當做朋友》四、任務管理高手的進化論(上)

前情回顧 在上期中我說,一切成長都是從接受現實開始的。 1、速成絕無可能,一切源於積累,很多過程是沒有辦法跨越的。 2、想得到的東西都要依靠交換,哪怕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但最起碼我們還有時間、精力和對未來樂觀的心態,讓我們可以持續的積累能用來交換的東西。 3、完美是不存在的,我強調行動的邏輯,做不好根本不是你不去做的理由。完美的心態就是接受不完美。 4、未知永遠存在,不必糾結。學會在未知中不斷的前行,昨天的未知在今天獲得了答案,就是見證自己的成長。 5、現狀是無法馬上擺脫的,清醒的看待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妄念般的夢想會一點一點摧毀你現實的生活。
這5點非常非常的簡單切清楚,但是最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這麼簡單樸素。請用上述的5點去審視自己生活中的想法,看看他們到底是不是現實的。 時間是接受現實的人的朋友,是逃避現實的人的敵人。時間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只不過事實如此罷了。   時間估算 那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後面的內容李笑來偏重講述了一些相對具體的,執行層面,可操作的東西。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一章的標題叫做管理。 首先第一點,估算時間。在時間領域也有一條墨菲定律,完成一項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是會超過計劃的時間,就算在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了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這應該是我們做事的時候經常遇到的情況,一旦開始,就會發現意外接踵而至。原本做的準備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經過準備的就都不是問題,真正遇到的問題都是之前不曾想象到的,並且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還在不斷的產生著新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是我們每個人學習英語的情況,一開始,我們自以為是單詞量不夠,就狂啃各種詞彙書,很多人啃著啃著就放棄了…… 堅持下來的人痛苦的發現,即便每個單詞好像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之後就看不懂了,原來是語法不行,就開始啃語法書,很多人啃著啃著就放棄了…… 少數堅持下來的人再次痛苦的發現,即便詞彙和語法都惡補完成,還是看不懂文章,後來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邏輯訓練不夠,文字看懂了,但是內容理解反了,於是開始練邏輯啃閱讀,一樣的,又有很多人啃著啃著就放棄了……
少數人又堅持了下來,但是他們會發現自己的詞彙、語法、邏輯都沒有問題了,但還是由很多文章看不懂,最終他們明白原來是其他知識累積不夠,包括科學文化還有歷史。於是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其實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所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他根本就不是意外,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對任務還不夠熟悉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每一個完成過這個任務的人都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只有把他們從陌生變成熟悉之後,才有可能消滅這些意外。 而對於學習這件事情來說,本身就是一件探索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們面對的大量都是陌生。而在工作中,可能工作本身是一個應用已知的過程,所以可能情況有所不同。對時間的估算會準確一些。 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完成的事情基本都是摻雜著未知和陌生的。這就是為什麼之前說的那個時間領域的墨菲定律總是應驗的原因。我們想從陌生到熟悉,就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這個過程是無法逾越的。 在很多年前就有一項研究表明,幾乎在所有的領域,培養專業的技能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這項研究包括了國際象棋、作曲、繪畫、游泳、網球以及心理學和數學等等。即便是4歲就展現了音樂天賦的莫扎特,也是用了超過13年的時間才譜寫出了世界級的樂曲。 在2008年的時候,在《異類》這本書中,把之前所說的十年換算成了更為精確的一萬小時。於是就有了我們都很熟悉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想要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那麼最少需要一萬小時的時間投入。我在之前的節目中我把這個觀點再次強化,我們需要至少專注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領域中的大師。 所以回到主題,準確的估算時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完全取決於你對任務的熟悉程度。也就是取決於之前你對他所付出的刻意練習的時間。   及時行動 那在接受了任務之後,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執行呢?最好的答案肯定是立即、馬上就開始。這是今天要說的第二點,及時行動。 那有拖延症的人為什麼遲遲不行動呢?在李笑來看來,所謂的錯誤的估算了時間,以為能夠在最後完成但是意外的沒有完成,其實是一個藉口罷了,真正的原因是恐懼,一個來自內在的恐懼和一個來自外在的恐懼。 內在的恐懼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因為只要做事情,就要面臨做錯的風險。 這是一個簡單的認知性的錯誤,就是有人會認為那些能做對、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就能做對、做好的。拖延的原因不過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罷了。這裡所說的拖延和及時行動遠遠不只是針對某一項工作任務那麼簡單,而是泛指你的人生中的所有事情。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是上期節目說到的現實中的一點。如果做事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夢。 而來自外在的恐懼是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人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在自己做好之前,通常已經預設好了做好的樣子。於是,無論自己能否做好,都覺得自己有能力判斷別人是否做得好。所以,儘管自己不怎麼樣,卻可以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評價別人做得好不好。 一個人一旦開始認真做事,被嘲弄、被恥笑的機率將遠遠高於被誇獎、被鼓勵的機率,這幾乎是肯定的。 而事實上,那些真正能夠做好的人絕對不會隨意嘲弄和打擊別人,因為他們一路走來,心裡非常清楚其中有多麼的不容易,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機會去鼓勵那些嘗試做事情的人。 這甚至可以當作一種測試方法:如果一個人經常嘲弄他人,那隻能說明他自己不怎麼樣;否則,他會像那些極少數已經做得好的人一樣,給予別人真誠的鼓勵。有時他們也會給出一些負面評價,但這些評價通常都是“建設性的”,絕對不會是為了獲得優越感而發出的嘲弄。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意來自他人的、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因為發出這樣評價的人我可以簡單粗暴的說他自己本身就是個二貨。 在這個話題中還有一個很微妙的現象很有意思,就是我們都會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會變得越來越快。這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解釋。 就是說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過了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人生的五分之一,就是20%。而同樣的一年對於一個50歲的成年人來說,卻是他已經度過人生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2%。所以我們才會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越走越快。 其次,更重要的是小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但是大人要做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小孩子總是感覺是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而“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大都是老年人的感嘆,這也確實是他們的切身感受。 所以,我們把這些對時間的認識都納入了自己的心智之後,就不會對那個最後期限產生荒謬的幻覺了。我們真的已經知道時間必然越走越快,所謂的最後期限是在向你加速撲來的。問題永遠都不是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都行,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那麼所有事情開始的時間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現在。   直面困難 那在沒有低估完成時間,並且已經及時開始行動。還是有很多人沒能達成預期的目標,這又是為什麼呢? 總是有人好像一直很忙,但卻總也拿不出成績。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最有感觸了,總會有天天筆不離手,眼不離書,屁股不離板凳,成績卻一直差強人意的學生。這往往讓我們去懷疑起努力的可靠性。而其實這背後的真相,和學霸們表面上不學習一樣,他們也只是顯得比較努力罷了。 最終的問題是迴避困難,這是我們要說的第三點。 所有事情都可以分成簡單和相對困難的部分,合理的時間安排是迅速做完簡單的事情,把節約出來的時間去處理困難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在下意識的迴避困難,幾乎用所有時間去處理簡單的事情,然後對於困難的部分視而不見,希望他能自己消失掉。我們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我們都願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之所以喜歡很有可能是那件事情對我來說相對簡單而已。拖延的人並非不做事,也並非不努力,但他們只是在做很多簡單的事情而已。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時間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對困難的那一部分永遠無法完成。
在現實中,這種現象無處不在。 比如學習上,準備托福考試時只做閱讀和聽力但不練習口語和寫作; 比如工作上,做專案計劃時只討論做什麼卻從不提及怎麼做; 比如生活上,總是把“我愛你”掛在嘴邊卻從來不花時間想想戀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源自同一個習慣:專做簡單,迴避困難。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自己的,我也是細細的思考了之後才發現自己身上真的是有這個毛病,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任務並行 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李笑來提了一個技巧,並行任務。 就像是我們在初中物理課上學的電路有兩種基本的連線方式,串聯和並聯。串聯分壓,並聯分流嘛。而在我們的任務管理中,就可以運用這樣的方式去思考,兩個任務之間究竟應該是並行呢?還是應該序列呢? 一般情況下,“提高效率”最顯著的方法就是把原本序列的兩個任務並行完成。最直接的就是在跑步的時候聽英語,在寫文章的時候聽音樂,在等車的時候看書,在上下班的路上聽曉書童頻道的節目。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搭配都是一個機械任務和一個需要思考的非機械任務並行,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我們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
其中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李笑來說他自己強行從生活中剔除了一個被動任務,接電話。他說如果兩個任務是主動並行的話,那麼對提升效率是有幫助的,前提是對並行的任務都足夠的瞭解,有足夠清楚的認知。但是如果是被動並行的任務就會大大的降低效率。 他從好多年開始,電話就是永遠靜音狀態,從來不被動接電話,而是過一兩個小時看一眼,有必要的就回撥回去。因為在他看來,電話會在不知道的某個時間點不顧一切的突然想起,讓他放下手中所有的一切,打斷自己的思考去接聽,而且很多時候這通電話本身沒有任何的價值。這在李笑來看到是無法忍受的。
當然了,他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對他這樣做法的震怒也是可想而知的,有事情從來都找不到人,但是李笑來竟然一直這樣做,他身邊的人也只有慢慢的習慣了。 李笑來還有更變態的任務管理方法,就是像電腦的處理器一樣的,把多個需要被處理的任務ABC,硬性的劃分為若干個時間片,就是A1A2B1B2和C1C2然後一個時間片一個時間片的處理,就是A1B1C1然後A2B2C2,這樣來的。 他自己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感覺自己具備了這種能力,而且他只有在任務太多,時間太緊的情況下才使用。他把所有任務羅列出來,把時間切片,通常一個時間片是20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這樣的時間安排可以讓他保持長時間的高效工作。李笑來的這個方法我倒沒有掌握,甚至難以理解,因為我的自身體驗是全神貫注專注做一件事情,並且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李笑來的這個方法我是先記下來,找個機會我會去學著嘗試一下。 那關於任務並行我自己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有些事情並不一定要一口氣完整的做完。有時候你只要開了個頭,然後把他掛在自己的任務程序裡,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因為我兼職做曉書童頻道,我還在上班。所以我在辦公室寫文案的時候經常都會被工作上的事情打斷,要起身離開電腦去做別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文案這件事就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掛在我的程序裡面。其中的有些觀點大腦在一旦有空閒的時候就會去反覆的關注推敲到它,然後就會自動去挖掘大腦中與之關聯的例項,並且組織論述的語言。所以我經常都會感覺,這樣被掛了一段時間之後再來寫文案就會順利和輕鬆很多。 我想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也會有同感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靈感。雖然我並不相信普遍意義上的靈感,因為我覺得它是本來就在你大腦中的東西,他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喚醒的而已,它從來不是一個莫名其妙就能意外降臨的驚喜。 那今天的這期節目就先和大家說這幾個觀點,稍微回顧下:
  • 1、時間領域中的墨菲定律隨處可見,準確的估算時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完全取決於你對任務的熟悉程度。也取決於在此之前你對他所付出的刻意練習的時間。
  • 2、開始行動的最好時間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克服拖延症就是克服來自部和外部的恐懼。執行過程中不出現任何的紕漏,那不是做事,而是做夢。一味貶低、嘲笑你做的不好的人,自己多半就是個二貨,無須在意,踢開就好,同時也提醒自己在別人面前不要犯二。
  • 3、戰術上的努力不能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專挑軟柿子捏,捏再多也無益於自己的成長。迴避困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省的普遍問題。
  • 4、合理的一心二用叫做任務並行,在對兩個任務有足夠認知的情況下他可以大幅提升你的效率。把一件事情始終掛在你的大腦程序中,經常都能喚起你所渴求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