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希思兄弟《行為設計學》4本書,平均3.5星

希思兄弟《行為設計學》4本書,平均3.5星

希思兄弟的這4本書,英文版不是一個系列,是斷斷續續出的,出版時間分別是:

《The Power of Moments: Why Certain Experiences Have Extraordinary Impact》2017年;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 2013年;

《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2010年;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2007年。

 

後三本中信以前都出過譯本,中文名分別是:

《瞬變:讓改變輕鬆起來的9個方法》,

《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讓創意更有黏性:創意直抵人心的六條路徑》,

《粘住》。

最後兩個名字是《Made to Stick》的兩個不同譯本。

 

看起來是中信得到最近的一本《The Power of Moments》的版權後,把以前的3本跟這本合成一個系列重新出版。

 

以下是這4本書的點評和摘抄:

 


 

影響決策質量的四大思維陷阱及WRAP應對法:4星|《行為設計學:掌控關鍵決策》

 

兩位作者認為,有四大思維陷阱讓人做出錯誤的決策: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過度自信。兩位作者提出WRAP決策流程來應對:

Widen your options(拓寬選擇空間);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在做出決策前, 留出思考的距離);

Prepare to be wrong(做好出錯的準備)。

 

下面用我的語言解釋一下這四個陷阱:

思維狹隘:沒想到其他更好的選擇;

證實傾向:下意識地只關注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

短期情緒:跟決策無關的個人喜好會極大影響決策;

過度自信:對自己的評價與預估高出實際水平。

 

書中的四大思維陷阱和WRAP應對流程,基本的資料和結論來自各種學術研究,作者作了概括總結。

 

兩位作者是學者,也挺會講故事。書中引用了不少學術研究成果,也舉了不少真實案例來佐證,比較有意思。

 

讀後感覺作者們說的挺對,這幾個思維陷阱確實很常見,應對方法也看起來不錯。

 

一個我好奇的問題書中沒提:有沒有個人或組織根據本書的思路去行動,實際效果如何?

 

英文版是2013年出的,還不算舊。

 

有一個細節兩位作者比較體貼讀者,就是每一章有一個小結,概括本章的主要內容。

 

作者在書後列出了推薦書目:

《思考,快與慢》

《制勝決策力》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

《助推》

《知你所不知》

《億萬美元的教訓》

《Getting to plan B》

《拿工薪,三十幾歲你也能賺到600萬》

《Love is never enough》

 


 

3.5星|《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找到明確的、可操作的、短期的、可以引起情感共鳴的目標

 

主要內容講如何推動個人、公司、組織、社群做出改變。比如如何減肥、戒菸,石油公司如何提高勘探效率,如何推動社群保護野生動物,如何推廣新的手術方案等。有案例有理論。

 

作者的理論基於大象和騎象人的比喻。大象是理性部分,騎象人是感性部分,騎象人可以有長遠的視角和願景,大象則只有短期視角,只接受感性的說服。騎象人必須用短期利益來驅動大象。大象可能很難驅動和駕馭。

 

作者的理論稍複雜,我對這些案例的總結如下:想讓人做出改進,除了理性的說服外,還需要給出明確的、可操作的、短期的、可以引起情感共鳴的目標,這樣才能讓人的感性接受並且愉快地執行。

 

作者用案例來證明理論,但是沒給出依據理論去實踐的案例。這一點來看,本書的理論是有點牽強的、未經過檢驗的。

 

我讀這些案例後的感想:最重要的技巧是如何找到明確的、可操作的、短期的、可以引起情感共鳴的目標。因為有了這樣的目標就可以有效低驅動個人或組織去做出相應的改變。

 

有些案例是心理學實驗,結論不一定可靠。前幾年有好事者做大規模的驗證,發現這些心理學實驗有70-80%不可重複。

 

主題思想跟《助推》一書有重合,可以互相參考。參考書目中也列出了《助推》。

 

編輯推薦說是《瞬變》的新版,看英文版沒出新版,還是2010年的那一版。本書的案例也沒有超過2010年的。

 


 

3星|希思兄弟《行為設計學:打造峰值體驗》:欣喜、認知、榮耀,連線4大要素

 

兩位作者是教授、研究員。本書的寫法是常見的先打槍後畫靶子的做法,全書基於一個心理學現象擴充而來:人們會根據兩個關鍵的時刻來評判一段體驗的好壞:(1)最好或是最壞的時刻,也就是“峰值時刻”;(2)結尾。基於這個實驗,作者給出他們的研究結果,分了4大節許多小節闡述,用故事或個案說明理論。

 

作者說他們研究後認為,決定性時刻由這4種要素中的幾種構成:欣喜、認知、榮耀,連線。全書基於這4種要素繼續擴充套件,講如何創造欣喜、認知、榮耀,連線。

 

這個全書最重要的結論,沒看到作者給出來源和註釋,不知有沒有發表到學術圈。

 

書中給出了許多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舉了不少故事形式的案例來證明,故事的來源,書中註釋說基本是作者的採訪得來的。

 

讀後感覺很一般,我最希望看到的心理學著作是這樣的:提出一個理論,推薦給一些組織或個人,說明實施效果,效果最好是量化的。

 

書中有幾個具體可操作的工作改進建議:

1:入職體驗改進後有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2;銀行可以在客戶的關鍵時刻(比如買房貸款時)給客戶小驚喜;

3:給滿意客戶更好的體驗,比改善不滿意客戶的滿意度,投入產出比多9倍。

 


 

3.5星|《行為設計學:讓創意更有黏性》:好創意六要素

 

英文版是2007年的,2010、2014年中信各出過一版,名字分別是:《粘住》、《讓創意更有黏性》。2014版的譯者跟這一版是同一個人。

 

兩位作者是學者,書寫的比較有趣,思路清晰,有理有據。許多資訊、資料、故事都給了出處。

 

作者基本的思想是:好創意有6個要素:簡單、意外、具體、可信、帶情感、故事,“知識的詛咒”則會阻止我們運用這六個要素,因此要學會破除它。

 

這裡的創意,可以是一個廣告、一則謠言、一個PPT、一次演講。知識的詛咒是指創意釋出者沒意識到聽眾不知道自己腦中的許多資訊與想法。

 

書中說,傳播比較廣的謠言基本是滿足以上6個要素的,這樣的謠言用正面的闢謠比較難消除影響,最好是用更有創意的說法或故事來破解

 

書中舉了不少案例來論證好的創意和不好的創意。大部分還算有意思。當然案例基本是發生在美國的。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書榜(截至11月30日)

 2018左其盛差評榜(截至11月30日)

 2018讀過評過的400多本書(截至10月31日)

 本號近800篇書評的索引與書單

 想跟小編討論請移步知識星球

 

更多良心書評參見我的公眾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