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料科學系統學習】機器學習演算法 # 西瓜書學習記錄 [10] 決策樹實踐

【資料科學系統學習】機器學習演算法 # 西瓜書學習記錄 [10] 決策樹實踐

本篇內容為《機器學習實戰》第 3 章決策樹部分程式清單。所用程式碼為 python3。

決策樹優點:計算複雜度不高,輸出結果易於理解,對中間值的缺失不敏感,可以處理不相關特徵資料。缺點:可能會產生過度匹配問題。適用資料型別:數值型和標稱型

在構造決策樹時,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當前資料集上哪個特徵在劃分資料分類時起決定性作用。為了找到決定性的特徵,劃分出最好的結果,我們必須評估每個特徵。完成測試之後,原始資料集就被劃分為幾個資料子集。這些資料子集會分佈在第一個決策點的所有分支上。如果某個分支下的資料屬於同一型別,則無需進一步對資料集進行分割。如果資料子集內的資料不屬於同一型別,則需要重複劃分資料子集的過程。劃分資料子集的演算法和劃分原始資料集的方法相同,直到所有具有相同型別的資料均在一個數據子集內。

建立分支的虛擬碼函式createBranch()如下所示:

檢測資料集中的每個子項是否屬於同一分類:
    If so return 類標籤
    Else
        尋找劃分資料集的最好特徵
        劃分資料集
        建立分支節點
            for 每個劃分的子集
                調整函式createBranch()並增加返回結果到分支節點中
        return 分支節點

下面我們採用量化的方法來判定如何劃分資料,我們以下圖所示的資料集為例:

clipboard.png

程式清單 3-1 計算給定資料集的夏農熵

'''
Created on Sep 16, 2018

@author: yufei
'''

# coding=utf-8

"""
計算給定資料的夏農熵
"""
from math import log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numEntries = len(dataSet)
    labelCounts = {}

    # 為所有可能的分類建立字典
    for featVec in dataSet:
        currentLabel = featVec[-1]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0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1
    shannonEnt = 0.0

    # 以 2 為底求對數
    for key in labelCounts: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shannonEnt -= prob * log(prob, 2)
    return shannonEnt

"""
得到資料集
"""
def createDataSet():
    dataSet = [[1, 1, 'yes'],
               [1, 1, 'yes'],
               [1, 0, 'no'],
               [0, 1, 'no'],
               [0, 1, 'no'],]
    labels = ['no surfacing', 'flippers']
    return dataSet, labels

在 python 提示符下,執行程式碼並得到結果:

>>> import trees
>>> myDat, 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 myDat
[[1, 1, 'yes'], [1, 1, 'yes'], [1, 0, 'no'], [0, 1, 'no'], [0, 1, 'no']]
>>> trees.calcShannonEnt(myDat)
0.9709505944546686

程式清單 3-2 按照給定特徵劃分資料集

# 引數:待劃分的資料集、劃分資料集的特徵、需要返回的特徵的值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 為了不修改原始資料集,建立一個新的列表物件
    retDataSet = []
    for featVec in dataSet:
        # 將符合特徵的資料抽取出來
        # 當我們按照某個特徵劃分資料集時,就需要將所有符合要求的元素抽取出來
        if featVec[axis] == value:
            reducedFeatVec = featVec[:axis]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return retDataSet

測試函式splitDataSet(),在 python 提示符下,執行程式碼並得到結果:

>>> myDat, 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 myDat
[[1, 1, 'yes'], [1, 1, 'yes'], [1, 0, 'no'], [0, 1, 'no'], [0, 1, 'no']]
>>> trees.splitDataSet(myDat, 0, 0)
[[1, 'no'], [1, 'no']]

程式清單 3-3 選擇最好的資料集劃分方式

"""
函式功能:選擇特徵,劃分資料集,計算得出最好的劃分資料集的特徵

資料集需滿足:
1、資料是一種由列表元素組成的列表,且所有的列表元素都要具有相同的資料長度
2、資料的最後一列或每個例項的最後一個元素是當前例項的類別標籤
"""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 判定當前資料集包含多少特徵屬性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 1
    # 計算整個資料集的原始夏農熵,即最初的無序度量值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bestInfoGain = 0.0
    bestFeatures = -1

    # 遍歷資料集中的所有特徵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 建立唯一的分類標籤列表,將資料集中所有第 i 個特徵值寫入這個 list 中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 從列表中建立集合來得到列表中唯一元素值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newEntropy = 0.0

        # 遍歷當前特徵中的所有唯一屬性值,對每個唯一屬性值劃分一次資料集,計算資料集的新熵值
        # 即計算每種劃分方式的資訊熵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prob = len(subDataSet) / 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 *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 計算資訊增益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 比較所有特徵中的資訊增益,返回最好特徵劃分的索引值
        if(infoGain > bestInfoGain):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s = i
    return bestFeatures

在 python 提示符下,執行程式碼並得到結果:

>>> myDat, 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 trees.chooseBestFeatureToSplit(myDat)
0
>>> myDat
[[1, 1, 'yes'], [1, 1, 'yes'], [1, 0, 'no'], [0, 1, 'no'], [0, 1, 'no']]

程式碼執行結果告訴我們,第 0 個特徵是最好的用於劃分資料集的特徵。也就是說第一個特徵是 1 的放在一個組,第一個特徵是 0 的放在另一個組。因為這個資料集比較簡單,我們直接觀察可以看到第一種劃分更好地處理了相關資料。

下面我們會介紹如何將上述實現的函式功能放在一起,構建決策樹。

程式清單 3-4 建立樹的函式程式碼

"""
使用分類名稱的列表,建立資料字典
返回出現次數最多的分類名稱
"""
import operator
def majorityCnt(classList):
    classCount = {}
    for vote in classList:
        if vote in classList:
            classCount[vote] = 0
        classCount[vote] += 1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 引數:資料集,標籤列表
def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
    # 建立名為 classList 的列表變數,包含了資料集的所有類標籤
    classList = [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 遞迴函式的第一個停止條件:所有類標籤完全相同,則直接返回該類標籤
    if classList.count(classList[0]) == len(classList):
        return classList[0]
    # 遞迴函式的第二個停止條件:使用完所有特徵,仍然不能將資料集劃分成僅包含唯一類別的分組
    # 由於無法簡單地返回唯一的類標籤,這裡遍歷完所有特徵時使用 majorityCnt 函式返回出現次數最多的類別
    if len(dataSet[0]) == 1: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 當前資料集選取的最好特徵儲存在變數 bestFeat 中,得到列表包含的所有屬性值
    bestFeat =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bestFeatLabel = labels[bestFeat]
    # 字典變數 myTree 儲存了樹的所有資訊
    myTree = {bestFeatLabel:{}}
    del(labels[bestFeat])

    featValues = [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Values)
    # 遍歷當前選擇特徵包含的所有屬性值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 複製類標籤,將其儲存在新列表變數 subLabels 中
        # 在python語言中,函式引數是列表型別時,引數是按照引用方式傳遞的
        # 為了保證每次呼叫函式 createTree 時不改變原始列表的內容
        subLabels = labels[:]
        # 在每個資料集劃分上遞迴的呼叫函式 createTree()
        # 得到的返回值被插入字典變數 myTree 中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 = 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 bestFeat, value), subLabels)
    return myTree

在 python 提示符下,執行程式碼並得到結果:

>>> myDat, labels = trees.createDataSet()
>>> myTree = trees.createTree(myDat, labels)
>>> myTree
{'no surfacing': {0: 'no', 1: {'flippers': {0: 'no', 1: 'yes'}}}}

最後得到的變數myTree包含了很多代表樹結構資訊的巢狀字典。這棵樹包含了 3 個葉子節點以及 2 個判斷節點,形狀如下圖所示:

clipboard.png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