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敏捷開發一千零一問系列之十四:敏捷開發加班嗎?

敏捷開發一千零一問系列之十四:敏捷開發加班嗎?

這是敏捷開發一千零一問系列的第十四篇。(在這裡提問之一之二之三問題總目錄

正逢週末,又是愚人節,群中有人正在加班,想起上次培訓中間休息的時候,討論起這個“敏捷開發加班嗎”的問題,雖然後來沒有作為課後投票入選,但這裡也完整回答一下。

問題

敏捷開發加班嗎?

樓下有人問到“敏捷和加班有什麼關係”,補充這兩句。

有些程式設計師認為,敏捷開發從制度上要求不加班(可持續的步調),因此會說“老闆,現在你不是推敏捷開發嗎,那我們就不能加班了,因為敏捷開發不能加班。”結果肯定是:“敏捷要敏捷,加班也要繼續加班。”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加班,至少還是有目的或好處的,要想把加班廢除掉,就必須找到比加班更合理的東西,讓它取而代之地存在,而不要在制度上擡槓。

“它”是什麼呢?

分析

說不加班,那麼原來加班產生的生產率,現在怎麼彌補?

說加班,那麼怎麼理解敏捷12原則中“可持續的步調”這句話?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為什麼加班。

“加班是因為生產力不足”

這個是最常見的理解,除了加班,還有一個就是招人,招人+加班,來解決生產力問題。

不過,為什麼有些公司,人數眾多,天天加班,但面臨倒閉呢?

神奇的是,倒閉之前,還會裁員,重新把生產力降低下去;而裁員行為常常被肯定,比如每當上市企業裁員,股價還會普遍上升(當然之前肯定跌過)。

到底生產力降低和股價上升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為什麼兩者有很明顯的矛盾?

這一切在敏捷開發裡邊有答案,但是不很直接,因為發明敏捷開發的人,都不關心股價。

加班是因為要做的東西太多

諾基亞的盛衰是個鮮明的例子。

諾基亞在20年前最低靡時期的業務,是後來鼎盛時期所有人加班都做不完的,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諾基亞從事紙漿、化工、家電、傢俱……等無數行業,每個都捨不得放下。

諾基亞的崛起,是從它開始捨棄上百種業務而專心電信領域後開始的。而諾基亞的衰落,則是從它在電信領域又用有上百種產品後開始的。

簡單地“擁有上百個行業或產品”並不會直接導致企業衰落,但是將導致企業臃腫,專業性降低,決策層無法理解不同行業,進而導致決策層效率下降,市場感知力下降,最終導致企業衰落。

最後用兩句話簡單地再理解一下這個觀點:

MS在Windows裡邊做的功能,Google加班也做不完;Nokia在手機裡邊做的功能,蘋果加班也做不完。

方案

前面的比較容易做,後面的比較徹底。

方案1

對專案經理而言,無論現在是否在加班,以及是否有能力解決“加不加班”的現狀,都要去思考一個問題:現在加班開發的事情是重要的嗎?它們從哪裡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加班的做的事情以及加班本身都是來自外部的要求,我們無能為力,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些事情沒做好,比如:

1. 在之前為了迎合領導的要求而搶進度,導致質量低劣,不得不加班……

2. 由於一門心思開發而不關心業務,導致產品經理把業務越來越說明了之後返工很多,導致加班……

3. 由於不關心產品經理是否對需求進行了排序就進行開發,結果發現次要的功能一大堆,重要的功能還沒做,導致加班……

……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們”之外都有一個“他們”,要麼是領導,要麼是產品經理,或者銷售,總之由於“他們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導致我們加班。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相當開放,以嘗試幫助他們的心態指出問題。

這很困難,但在之三(見目錄)中我們提到,千萬別認為別人是不講理的、不明智的、不接受幫助的,用心邁出第一步是最關鍵的。

方案2

產品經理要真正理解產品的核心價值。

很多“新產品”在成功後,都會發現原來只是一些很小的功能導致了其成功,QQ,Google,百度,Iphone,都是如此。

如果一個產品經理,堅持“我們的功能全面超過競爭對手”才能成功,那麼這個產品經理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傻子也能做出這個判斷。

好的產品經理,是那些知道,還能說出為什麼某些少數功能更重要的產品經理。

上面這兩條,是敏捷開發最可能大展身手的地方,以交付核心客戶價值為目的,而非交付超過競爭對手的功能,是避免加班的最直接方法

當產品經理想向老闆提議讓開發組加班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所有這些功能都是必需的嗎?”因為對腦力勞動而言,加班只能產生不超過20%的生產率提升,而在產品中找出來20%垃圾功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方案3

對於產品總監,要理解行業的最緊迫問題,尋求使用者突破口,規劃產品線。

在行業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者,而非個別功能了。

最初做網際網路的時候,人們都是做“入口網站”的,因為入口網站包羅永珍,誰的門戶大,誰的使用者似乎就多。

但發展到現在,國際和國內的入口網站都衰落了,那些仍然存在的,主營業務也不再是門戶本身。

國外包羅永珍的Yahoo和AOL都衰落了,國內網易和搜狐在做遊戲(70%以上的收入),新浪在玩房產和微博,騰訊嘛……沒有QQ,QQ.com就什麼都不是了。

“入口網站”實際上本來是一個包羅永珍的產品線,為什麼不靈呢?因為無論玩遊戲,交朋友,查資料……這些似乎在入口網站都能做的事情,都有更好更直接的地方,最終人們離開了門戶,去了哪些地方。

所以,如果一個產品總監崇尚完整的產品線、儘可能多的產品等等,很大程度上表明他無法確定哪個產品才是未來的方向,所以只好無原則地擴張。

廣種薄收不好嗎?不好。

在圍棋裡邊有一種“負目”的說法,就是如果有一片棋形狀不好,敵人就會在攻擊中圍出自己的空,這種棋在清點目數(就是所佔空間)的時候,甚至會被先判斷成負數。

多餘的產品不但不盈利,還分散了開發力量、資金、資源,增加了管理成本。由於網際網路時代有“無重經濟”的特性,市面上多數產品只能存活前幾種,多餘的產品全部都是負資產。

08年前我們走訪一家遊戲公司的時候,得知他們擁有600人的研發團隊(在當年屬於大的,超過了金山和搜狐),同時在研發40種遊戲,出來的時候和行業銷售交流了一下看法,感覺平均一個遊戲投入15個人,多數還都是MMORPG,恐怕做不出什麼好遊戲來,再加班也不可能。而事實也果真如此,2010年這家公司發生了很大的人員流失現象,到現在也沒有叫得出名字的好遊戲上市。以他們的研發數量和資金數量,重點攻克少數產品還是不難的。

你可能會說:“要找到這樣一個能做出判斷的人太難了”。但是畢竟一家公司只需要一個兩個,與其動用如此龐大的人力財力去廣種薄收,不如尋找、培養這樣一個人,或一些人。而且實際上,世界上並非存在“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兩種人,多數企業陷入困境都是屬於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如果企業有意識這樣做了,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企業裡邊有很多很有大局觀和眼光的人。

方案4

這個是最頂層的佈局問題之一,就是縮減行業,建立行業優勢

諾基亞和三星當年都幹過,就是集中兵力,佔據某些少數行業的優勢。這兩家企業當年都是多面手,都半死不活,都是在消減行業後一舉成為世界級企業的。

實際上世界上無數大型公司,如果讓我們列舉每個公司都產品,我們會發現能說出2個的公司不多,3~5個的幾乎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多數就憑藉一兩款產品就包打天下了。

方案5

也是佈局問題:分而治之策略

三星是一家奇怪的公司,他是少數從事多個行業而又能興盛的企業。

儘管砍掉了很多多餘的行業,但三星今天仍然從事著若干傳統行業,不過他們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就是各自幹各自的,自己思考自己的問題,自己獲得自己的利益。

儘管三星集團的總市值很高,但與諾基亞、微軟當年的頂峰值相比,還有差距,換言之後兩者在龐大的體量下,仍然採用中央集權式管理,問題就層出不窮。

比如讓做單機作業系統出身的高層去決策網際網路時代的MSN問題,讓做類比電路出身的高層去決策智慧平板的必要性,難免不出問題。

蘋果和Google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就是採用與開發者共贏的Store策略,讓開發者自己去決策應該開發什麼,應該開發成什麼樣子。

4和5寫得比較簡要,因為和敏捷開發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和加班很有關係。

如果很符合自己的想法,想了解更多的分析,請在未來半年關注一個策劃中的系列,叫做“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倫理系列”,裡邊會分析過去10年到未來20年間公司的員工與老闆/生產部門與銷售部門/生產商與使用者/生產商與合作伙伴/生產商與競爭對手之間的正在形成的全新倫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