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8年 儲存趨勢預測

2018年 儲存趨勢預測

2018年會是企業儲存衰落的開始嗎?



題記:2017年是過去十年裡儲存行業最平淡的一年,沒有大事沒有新的產品,沒有突破性的釋出。展望未來,企業儲存已經沒有什麼需要開發的需求了,突然感覺到一陣空虛,2018年會是企業儲存衰落的開始嗎?如果真的是,企業儲存行業從業人員該何去何從?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new_storage"



市場波瀾不驚,儲存圈愈加封閉

對比儲存晶片領域的熱火朝天,儲存系統領域真實死水一潭。
企業儲存的圈子太小了,也太封閉了。對於2010年和2016年的Gartner儲存魔力象限,領導者唯一的變化就是就是增加了華為和Nimble,隨後Nimble就被HPE收購,導致7年來唯一的變化就是多了一個華為。
  

穩定意味著這個市場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缺乏變化也缺乏增長。
過去十年唯一看到的變化有兩次。
1,2010前後全快閃記憶體儲存的興起,簡直如雨後春筍,大量的starup紛紛投入全快閃記憶體領域,企圖調整老牌王者,不過最終這群先驅活下來的並不多。不是死掉了就是被大的IT廠商收購。在這次浪潮中,EMC、HPE、IBM、netapp分別收購了自己的全快閃記憶體。但是EMC、Netapp已經當前已經基本放棄了收購的平臺。專心經營自己的平臺。唯一還活著可以對幾大領導者產生威脅的時Pure,不過Pure的威脅已經越來越弱,因為大家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
2,就是華為儲存的出現。華為的特殊商業模式決定了,華為可以不計結果的在某個領域投入數十億美金,從而造就了今天的華為儲存。但是華為今天仍然算不上成功,在這個市場每況愈下的時候,還遲遲沒有殺入全球前五。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究其原因,儲存技術本身很簡單,像作者一個從業不到10年的人就可以大談儲存技術與實現,但是儲存系統本身並非技術密集,而是一個人力密集重投入的市場。由於工業實現以及服務於各行各業,差異化的執行環境,催生海量的DFX(可用性、可維護、可服務性)需求,用華為企業儲存首席SE的說法是整個儲存系統中超過80%的程式碼都是在做異常場景的處理。同時硬體系統開發的物料成本也讓人驚訝。
所以企業儲存系統的投資門檻非常高。導致結果就是,雖然技術缺乏差異化,但是投資巨大讓人望而卻步。
 
一個網際網路企業可以幾十萬,幾百萬就可以做的很大。而儲存遠沒有那麼簡單。以Pure Storage為例,在上市的前幾年,他的研發費用每年超過1億美金,在上市的前一年,他的營收接近2億美金,而虧損也接近2億美金,這說明他當年投入超過3億美金。並且還看不到盈利在什麼時候。這種情況下,他能夠上市也真是牛逼,並且最終的上市市值為31億美金,一上市就跌破了發行價格,一直到今年年底才剛剛突破發行價。
這樣一個重型投入的市場,資本必然是不太看好,事實上,各種新的資料儲存模式正在一再顛覆企業儲存。作為全球資料量最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根本不用企業儲存儲存他們的資料,並且利用自己的技術還在積極的蠶食企業儲存的市場。這也是當前儲存的隱憂之一。
全球外接儲存市場在逐年的進行萎縮中,過去的2016年市場萎縮了5%,2017年的資料沒有出來但是也不會有太好的變化,可能隨著全快閃記憶體的大賣會有一些起色,但是無法掩蓋的時整個市場在逐漸縮小。
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大家是不是感到了一股涼氣。

中國廠商崛起,引標模式崩塌
 

中端儲存需要多少控制器合適,標書要求16控
高階儲存?那就至少來個48控才合理
你要全快閃記憶體,簡單,我改個官網和規格彩頁就有了
你要統一儲存,簡單,我用上3個月就有了
你標書要求雙控記憶體256GB,我雙控64到1TB隨便配置
你要支援1000塊硬碟,我的儲存支援10000塊
…….
在引標的路上我已經被折磨的焦頭爛額,相信大家也有類似經歷。
 
也許有人會說,企業儲存畢竟還是儲存企業最核心的業務,客戶總有所擔心吧。其實不然,大多數國產儲存系統至少在可用性上還是滿足了樸素的訴求。
上文我們提到,儲存的技術並不複雜,主要在重金投入以及可靠性等領域的開發。而國產廠商也在有自己的方式去想辦法利用中國市場這個保護傘。
有些廠商採用貼牌,有些廠商直接買海外廠商的儲存軟體,自己搭建硬體平臺,還有的廠商直接直接OEM。不管怎麼樣,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取了一個滿足企業級可靠性以及可用性訴求的儲存平臺。
當然,其中也有部分國產企業堅持自己研發,這個投入和開發追趕節奏都有壓力。不過這樣的廠商在國內最多也就是2家而已,為數不多。
所以這兩年海外廠商在逐步縮減自己的生存行業,逐漸的放棄了很多低價值的行業,龜縮到金融等高價值的行業。不過這種時間也沒有多長了,很快也會被中國廠商所顛覆。
很多人有技術情操和追求,認為這是一種落後戰勝先進,其實不然,儲存企業並沒有太大技術差異才是國際儲存企業衰落的真正原因。
新年的第一天上班,又一股涼氣襲來。


儲存的價值迴歸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過去了30年,這裡面有太多的神奇我們不需要去深究,因為你我都不是經濟學專家。
未來資料會爆發式的增長這是毋庸置疑,而IT預算是否會逐年增加卻不好說。以鮮活的歐洲企業為例,他們的營收在每年緩慢衰減,而資料量卻逐年遞增,急需新的可以節省IT投資的產品和方案出現。
 
企業儲存的普適性和海量應用導致了儲存的高投入門檻,而未來的儲存將會更加的多元化,和解決方案的粘性越來越高,減少為海量市場普世場景而做的投入,來獲取典型場景的效率提升。未來儲存解決方案多元化將成為新的流派。
 
當前的企業儲存同質化太嚴重,千篇一律,沒有太大的差異。又能如何體現亮點。這也是獨立儲存裝置採購越來越難忽悠的原因之一。
 
未來的一到三年,儲存的價值迴歸將會成為新的主題。降成本滿足普世訴求,典型差異化方案以及儲存細分市場化將會成為新的常態。而企業儲存忽悠的亮點還在捉摸不定,我也在等待。
 
有人會問,儲存的價值迴歸是什麼意思?大家想想企業儲存的誕生本意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降低資料儲存的成本,提升資料訪問效率。從第一代儲存替代IBM的大機硬碟開始,儲存的宿命就已經註定。失去這個價值將會被市場無情的拋棄。
是否價值迴歸了,市場冷靜了,就那麼好運作?我看不然。

技術能力變現論

比如說一個EMC的銷售人員理所應當的認為巨集杉的儲存不如他。還比如群裡一個Pure的哥們就是瞧不上tigle的儲存。
但是emc的儲存比巨集杉儲存強在哪裡?是否可以量化?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儲存廠商的引導材料可以舉出幾十條例子,但是很遺憾,都太細碎太小,沒有什麼一招斃命的HTB。這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之間的技術差異其實很小。
優秀的儲存廠商和一般的儲存廠商差異一般主要體現在:
1,同樣的配置、同樣的業務負載效能響應更好一些。特殊場景可能差異化會更明顯,但是通用場景大差不差。
2,典型的故障場景可能出錯概率小一些
3,資料的流動和管理更加簡單些
4,適配業務環境更多,相容更多的系統
但是很遺憾,這些都其實是80分和60分的區別,其實每家廠商的售前都在吐槽自己家的儲存系統有很多問題。天下皆是如此。
 
儲存的微小差異化如何變現?
比如說效能,我是1ms時延,你只能穩定到1~2ms。在中國區看來這就是一個廢柴,除了在售前吹吹牛逼外,反正客戶也用不到。反而不如多點記憶體,多個埠來的實際。

儲存服務於中介軟體,客戶的需求不等於客戶IT系統需求。比如說SAP HANA業務系統,儲存的時延對於SAP值影響有,但是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客戶的訴求是,出了事SAP得認,得給我維護。那麼我們就需要去參考SAP對於儲存的訴求。
SAP的訴求很簡單。我有一個HWCCT,裡面有可靠性、效能等方面的訴求,你跑過了就是合理滿足的硬體平臺。其中儲存就有頻寬的訴求、時延的訴求(<1ms)。
 
這個時候你再去給客戶講1ms時延的價值,客戶每個人都認。這樣我們就將差異化技術變現了.
所以,拋開那些粗狂的引標項吧,讓我們注視整個中介軟體和APP市場,找到最符合你儲存亮點的那個領域開展一場深入的挖掘之路吧。
 
同理我們可以適用到:重刪壓縮技術之於VDI,雙活技術之於醫療HIS,NAS一體化備份之於電子影像。
技術的差異是不大的,但是特定行業總有一些來自於中介軟體廠商或者認為製造的規格門檻。類似於Wintel聯盟,我們要不斷的強化這個儲存和中介軟體的聯盟,這個是作為儲存領導者廠商需要做的事。
 
在我們新的需求實現的時候,我們需要多做價值拷問,如果這個功能實現了我該怎麼買出去,能不能變現?

確定性到不確定性

儲存市場在變革,確定性的市場已經逐步走向不確定性,對於銷售模式以及商業模式發出了大的挑戰。
以前我們就賣儲存硬體就行了,現在客戶要我給出5年TCO,還要逐年縮減10%。
 
以前我寫標書主要是記憶體規格、硬碟規格、CPU核數,或者加一些宣傳的效能值比如SPC-1之類。現在客戶需要IOPS/TB的SLA保障,並且根據業務進行分級。
 
以前我寫標書要10塊1.8TB SAS盤,後來變成50TB可用容量,現在標書已經變成了有效容量,讓人應接不暇。
 
未來幾年的企業儲存市場將逐漸的從確定性的粗放引標逐漸過渡到精細化並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商業模式將變得尤為重要,中標虧錢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賬務以及假設還有風險概率將會是未來考驗企業儲存人的一個新學科。
儲存這種同樣硬碟比伺服器貴兩倍以上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只有變革一條路。
大企業的IT變革最終訴求是儲存容量逐年增加,儲存預算持平不變甚至還要有縮減。如何匹配客戶的訴求,同時還能讓自己賺到錢是大部分儲存廠商需要重點思考的方向。
而中小企業儲存市場的命運並不掌握在儲存廠商手中,跟公有云的PK才剛剛開始。如何使用合適的風險對衝機制將儲存的技術變現到最後一絲,來獲取商業市場的大規模放量則是分銷渠道市場需要深挖的。
 
不管是通過商業保險、總代對衝、還是服務模式等多方面的變化,未來儲存肯定進入了擠牙膏的階段,擠出來一點能力差異化,匹配商業模式就要將他壓榨到一絲不剩全部轉化成市場的現金收入。

維度戰爭

我還在寫重刪壓縮技術分析的時候,有人已經在多維度的打擊了。比如說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等。
當有一天,買XX儲存 免費試用大資料能力,買XX 晶片免費使用人工智慧平臺分析,買XX分散式儲存免費使用物聯網平臺。儲存的重刪壓縮、遠端複製、技術規格、AA架構還有什麼價值?
現在的市場很明確,部分大公司會做好PAAS、SAAS層,然後利用PAAS、SAAS層的能力去變現IAAS層的銷售。SAAS和PAAS就不是用來賣錢的,而是用來降維打擊的。讓我們為那些有志於建立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平臺的國內創業者先默哀一下。
 
當你想賣儲存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賣整個資料中心規劃了。資料中心必然是一盤大棋,不要妄圖說做個簡單整合就能OK。看看思科,為了做伺服器和HPE交惡,收購Whiptail儲存,但是直到今天還有傳言他要收購netapp或者是Pure,足見一盤大棋的重要性。國產廠商浪潮、華三、華為都是全盤一起做。足見一盤大棋的重要性。
 
行業深挖也是維度差異,看看人員比例,IBM有3萬多名顧問,而國內公司又有幾個?從金融、醫療、電信、政府、平安城市等多個行業維度,我至今沒有看到IT或者儲存廠商拿出什麼好的方案,反倒是垂直廠商在蠶食本應屬於傳統IT廠商的蛋糕。讓人心寒啊。
 
就算是一盤大棋其實還沒有完備。雲上雲下一體化才是未來的殺人利器,雖然EMC搞了Cloud Tier、Netapp搞了混合雲方案,但是這些都是小兒科的無奈之舉,試想如果AWS收購了HPE,雙劍合璧會有多大的威力?
 

企業儲存永不過時,2018從業人員躍遷之路

企業儲存,最大的差異化在於企業級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後面蘊含的是數十億美金的研發投入,數十億美金的人力投入。不管儲存架構怎麼變或者儲存形態怎麼變,客戶需求永遠在哪裡。
 
不管你去不去,山總在哪裡,不管你怎麼實現,企業級的風險總在哪裡。
儲存從業人員的最大金礦就是企業級三個字。
1,不斷增長的用例庫,在訴說著企業級的場景複雜性以及風險概率
2,可用性和應用解耦是企業市場不同使用者形態的基本訴求
3,-bility是企業市場繞不開的話題
少點指標多點技術,不要再去講RAID,不要再去講雙活,而要講RAID如何避免RAID hole,掉電時候如何保資料、硬碟壞塊如何修復,不同廠商硬碟如何管理。不要去講雙活,而要去講故障場景如何設計和切換。來點乾的少點虛的。
多點客戶價值少點規格,不以解決客戶問題為目的的儲存功能就是耍流氓。任何功能的設計都是要去解決客戶的問題,並且是一類問題。加強抽象和總結。比如說鏈路壓縮功能是為了解決網路差,比如說Tier功能是為了提升效能。那麼我們要看看我們實現的鏈路壓縮是否解決了網路差,我們的Tier功能是否真的提升了效能。
不要為了賣儲存而推儲存,客戶的問題和需求千變萬化,資料中心也是複雜異常,到底儲存能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需要打個問號。我們要在狹窄資料中心的範圍內加強橫向的發展。
前五年雲端計算很火、前兩年大資料很火、前些年物聯網很火、今年人工智慧很火,但是退潮後你會發現,全是一輪一輪的炒作。像我們這一堆中年油膩肥胖男學習曲線太陡峭了,千萬不要輕易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在自己的領域深度學習徹底掌握然後微創新才是正途。
有機會的話深挖一個垂直行業,然後打造一個垂直行業+傳統IT的解決方案才是正途,至少垂直行業的壁壘在保護著你。

儲存企業定位於行為藝術

這個標題有點裝逼,其實說白了我們跳出個人看公司。儲存公司分為好幾種:
1,接盤俠類
未來儲存市場持續走跌,很多大公司已經跳出去了,不想再玩硬體。當利潤率跌倒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市場的震盪,誰會最後佔領這個市場呢。
我的看法就是接盤俠華為。畢竟華為儲存盤子大(SAN、NAS、全快閃記憶體、分散式儲存、大資料儲存),啥都有接得住。同時中國經濟體處於整個鏈條的低端,中國人的勤奮將會成為接盤俠的潛質。
 
2,拼圖類:EMC註定成為了DELL王國裡面的一個拼圖,在做整個資料中心架構中作為重要一環默默做出貢獻,但是EMC未來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3,逆生長類:HDS停止儲存硬體投資,轉身大資料,讓我很詫異,他這個也轉身太晚了吧,而IBM則是每年都在出新概念,儲存也持續走低,但是讓人感覺他肯定不會死。對於HDS能否實現逆生長我持保留態度,畢竟再不濟佔領日本這個市場也夠他或者了。IBM則不知是活出了第幾命,我的看法是他永遠不會落後,但是估計也很難領先了。
 
4,圈錢類:EMC的Symmetrix架構師摩西亞奈就是一個典型,在Symmetrix上賺足了錢,EMC一旦不給錢了,就轉身創業,做出XIV賣給IBM,然後出去再創業,做出一個新的儲存Infindat,不知道這次那個冤大頭準備買。
當然我也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好,這種模式在矽谷非常常見,也是大多數技術人的夢想。國內則是抄襲成風。
在上一輪儲存風口的時全快閃記憶體陣列,XTremIO、Pure、Nimble、violion 、TMS等廠商都在等待,不過最終有人哭有人笑,國內就很少有這種情況了。這也是中國創新的悲哀,沒有人為創新買單。
儲存創業千萬不要在中國。
 


5,跨界類
最後一種最少,但是最可怕。計程車被滴滴乾死,儲存被跨界乾死。現在雛形已現,其實就是網際網路公司。京東雲、美團雲、阿里雲、百度雲、騰訊雲,只要是網際網路公司都有云計算部門。AWS的成功成了他們學習的典範。
公有云的跨界在實實在在的影響這企業儲存市場。但是是否真的公有云就包治百病,其實沒有那麼樂觀。
 
公有云不一定比自建便宜,而且規模越大公有云越貴。究其原因說白了還是公有云做不了企業級,別看他們宣稱的11個9還是20個9,終究還是學費沒有交夠。如果真的做到了企業級,那麼他們的成本必然就上來了。

企業儲存會不會衰亡

對於分析機構的鬼話我們一定要謹慎認真的對待。比如說儲存領域,IDC的儲存專業分析師有幾個,他們一年能見幾個客戶,Gartner也是一樣,所以不要迷信他們的判斷,最多做一個參考。
即使是分析報告的數字也是一個參考而已,畢竟所有的數字其實都是廠商自己報給gartner、IDC的,水分有多大我就不去糾結。
 
同樣在儲存是否會消亡上,我的回答很直接。永遠不會,而且會長期存在,不過會縮小,而且這個縮小過程會很漫長,我們現在大家用的OS估計還是WIN7居多,IT的慣性如此強大。
磁帶這個市場被說死掉已經幾十年了,但是這個行業活的非常滋潤,遠比我們賣儲存要輕鬆地多。備份歸檔這個市場之大,廠商之少令人歎為觀止。所以利潤和收入也很讓人稱道。
 
在所有人眾口一詞的認為企業儲存消亡,我覺得那只是為了炒作下一個概念而已,大家不用太過當真。畢竟IT圈子不炒炒概念大家怎麼活呢。
但是儲存萎縮之後對人員的訴求將會急速的提升和多元化,加強學習才是關鍵。




後記: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其實更像是我自己對於2017的總結以及對於2018自己的一個學習計劃。同時今年發生了很多事,有了小朋友自己的中年危機感更加強烈。更像是給自己信心堅定在儲存行業持續做下去。有句話說得好,成功者的都是被剩下的。

更多內容,請關注 “new_storage"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