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聚類之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聚類之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k-means應該是原來級別的聚類方法了,這整理下一個使用後驗概率準確評測其精度的方法—高斯混合模型。

我們談到了用 k-means 進行聚類的方法,這次我們來說一下另一個很流行的演算法: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事實上,GMM 和 k-means 很像,不過 GMM 是學習出一些概率密度函式來(所以 GMM 除了用在 clustering 上之外,還經常被用於 density estimation ),簡單地說,k-means 的結果是每個資料點被 assign 到其中某一個 cluster 了,而 GMM 則給出這些資料點被 assign 到每個 cluster 的概率,又稱作 soft assignment 。

得出一個概率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的資訊量比簡單的一個結果要多,比如,我可以把這個概率轉換為一個 score ,表示演算法對自己得出的這個結果的把握。也許我可以對同一個任務,用多個方法得到結果,最後選取“把握”最大的那個結果;另一個很常見的方法是在諸如疾病診斷之類的場所,機器對於那些很容易分辨的情況(患病或者不患病的概率很高)可以自動區分,而對於那種很難分辨的情況,比如,49% 的概率患病,51% 的概率正常,如果僅僅簡單地使用 50% 的閾值將患者診斷為“正常”的話,風險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機器對自己的結果把握很小的情況下,會“拒絕發表評論”,而把這個任務留給有經驗的醫生去解決。

廢話說了一堆,不過,在回到 GMM 之前,我們再稍微扯幾句。我們知道,不管是機器還是人,學習的過程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歸納”的過程,在歸納的時候你需要有一些假設的前提條件,例如,當你被告知水裡遊的那個傢伙是魚之後,你使用“在同樣的地方生活的是同一種東西”這類似的假設,歸納出“在水裡遊的都是魚”這樣一個結論。當然這個過程是完全“本能”的,如果不仔細去想,你也不會了解自己是怎樣“認識魚”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樣的假設並不總是完全正確的,甚至可以說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的,因此你有可能會把蝦、龜、甚至是潛水員當做魚。也許你覺得可以通過修改前提假設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基於“生活在同樣的地方並且穿著同樣衣服的是同一種東西”這個假設,你得出結論:在水裡有並且身上長有鱗片的是魚。可是這樣還是有問題,因為有些沒有長鱗片的魚現在又被你排除在外了。

在這個問題上,機器學習面臨著和人一樣的問題,在機器學習中,一個學習演算法也會有一個前提假設,這裡被稱作“歸納偏執 (bias)”(bias 這個英文詞在機器學習和統計裡還有其他許多的意思)。例如線性迴歸,目的是要找一個函式儘可能好地擬合給定的資料點,它的歸納偏執就是“滿足要求的函式必須是線性函式”。一個沒有歸納偏執的學習演算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毫無用處,就像一個完全沒有歸納能力的人一樣,在第一次看到魚的時候有人告訴他那是魚,下次看到另一條魚了,他並不知道那也是魚,因為兩條魚總有一些地方不一樣的,或者就算是同一條魚,在河裡不同的地方看到,或者只是看到的時間不一樣,也會被他認為是不同的,因為他無法歸納,無法提取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只好要求所有的條件都完全一樣──然而哲學家已經告訴過我們了:世界上不會有任何樣東西是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人即使是有無比強悍的記憶力,也絕學不到任何一點知識。

這個問題在機器學習中稱作“過擬合 (Overfitting)”,例如前面的迴歸的問題,如果去掉“線性函式”這個歸納偏執,因為對於 N 個點,我們總是可以構造一個 N-1 次多項式函式,讓它完美地穿過所有的這 N 個點,或者如果我用任何大於 N-1 次的多項式函式的話,我甚至可以構造出無窮多個滿足條件的函數出來。如果假定特定領域裡的問題所給定的資料個數總是有個上限的話,我可以取一個足夠大的 N ,從而得到一個(或者無窮多個)“超級函式”,能夠 fit 這個領域內所有的問題。然而這個(或者這無窮多個)“超級函式”有用嗎?只要我們注意到學習的目的(通常)不是解釋現有的事物,而是從中歸納出知識,並能應用到新的事物上,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沒有歸納偏執或者歸納偏執太寬泛會導致 Overfitting ,然而另一個極端──限制過大的歸納偏執也是有問題的:如果資料本身並不是線性的,強行用線性函式去做迴歸通常並不能得到好結果。難點正在於在這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不過人在這裡相對於(現在的)機器來說有一個很大的優勢:人通常不會孤立地用某一個獨立的系統和模型去處理問題,一個人每天都會從各個來源獲取大量的資訊,並且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整合處理,歸納所得的所有知識最終得以統一地儲存起來,並能有機地組合起來去解決特定的問題。這裡的“有機”這個詞很有意思,搞理論的人總能提出各種各樣的模型,並且這些模型都有嚴格的理論基礎保證能達到期望的目的,然而絕大多數模型都會有那麼一些“引數”(例如 K-means 中的 k ),通常沒有理論來說明引數取哪個值更好,而模型實際的效果卻通常和引數是否取到最優值有很大的關係,我覺得,在這裡“有機”不妨看作是所有模型的引數已經自動地取到了最優值。另外,雖然進展不大,但是人們也一直都期望在計算機領域也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知識系統(例如語意網就是這樣一個嘗試)。

廢話終於說完了,回到 GMM 。按照我們前面的討論,作為一個流行的演算法,GMM 肯定有它自己的一個相當體面的歸納偏執了。其實它的假設非常簡單,顧名思義,Gaussian Mixture Model ,就是假設資料服從 Mixture Gaussian Distribution ,換句話說,資料可以看作是從數個 Gaussian Distribution 中生成出來的。實際上,我們在 K-meansK-medoids 兩篇文章中用到的那個例子就是由三個 Gaussian 分佈從隨機選取出來的。實際上,從中心極限定理可以看出,Gaussian 分佈(也叫做正態 (Normal) 分佈)這個假設其實是比較合理的,除此之外,Gaussian 分佈在計算上也有一些很好的性質,所以,雖然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分佈來隨意地構造 XX Mixture Model ,但是還是 GMM 最為流行。另外,Mixture Model 本身其實也是可以變得任意複雜的,通過增加 Model 的個數,我們可以任意地逼近任何連續的概率密分佈。

每個 GMM 由 K 個 Gaussian 分佈組成,每個 Gaussian 稱為一個“Component”,這些 Component 線性加成在一起就組成了 GMM 的概率密度函式:

這裡寫圖片描述

根據上面的式子,如果我們要從 GMM 的分佈中隨機地取一個點的話,實際上可以分為兩步:首先隨機地在這 K 個 Component 之中選一個,每個 Component 被選中的概率實際上就是它的係數πk,選中了 Component 之後,再單獨地考慮從這個 Component 的分佈中選取一個點就可以了──這裡已經回到了普通的 Gaussian 分佈,轉化為了已知的問題。

那麼如何用 GMM 來做 clustering 呢?其實很簡單,現在我們有了資料,假定它們是由 GMM 生成出來的,那麼我們只要根據資料推出 GMM 的概率分佈來就可以了,然後 GMM 的 K 個 Component 實際上就對應了 K 個 cluster 了。根據資料來推算概率密度通常被稱作 density estimation ,特別地,當我們在已知(或假定)了概率密度函式的形式,而要估計其中的引數的過程被稱作“引數估計”。

現在假設我們有 N 個數據點,並假設它們服從某個分佈(記作 p(x) ),現在要確定裡面的一些引數的值,例如,在 GMM 中,我們就需要確定πkμkΣk 這些引數。 我們的想法是,找到這樣一組引數,它所確定的概率分佈生成這些給定的資料點的概率最大,而這個概率實際上就等於Ni=1p(xi),我們把這個乘積稱作似然函式 (Likelihood Function)。通常單個點的概率都很小,許多很小的數字相乘起來在計算機裡很容易造成浮點數下溢,因此我們通常會對其取對數,把乘積變成加和Ni=1logp(xi),得到 log-likelihood function 。接下來我們只要將這個函式最大化(通常的做法是求導並令導數等於零,然後解方程),亦即找到這樣一組引數值,它讓似然函式取得最大值,我們就認為這是最合適的引數,這樣就完成了引數估計的過程。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 GMM 的 log-likelihood function :

i=1Nlog{k=1KπkN(xi|μk,Σk)}
由於在對數函式裡面又有加和,我們沒法直接用求導解方程的辦法直接求得最大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採取之前從 GMM 中隨機選點的辦法:分成兩步,實際上也就類似於 K-means 的兩步。
  • 估計資料由每個 Component 生成的概率(並不是每個 Component 被選中的概率):對於每個資料 x_i 來說,它由第 k 個 Component 生成的概率為
    γ(i,k)=πkN(xi|μk,Σk)Kj=1πjN(xi|μj,Σj)
    由於式子裡的μkΣk也是需要我們估計的值,我們採用迭代法,在計算 γ(i,k)的時候我們假定μkΣk均已知,我們將取上一次迭代所得的值(或者初始值)。
  • 估計每個 Component 的引數:現在我們假設上一步中得到的γ(i,k)就是正確的“資料xi 由 Component k 生成的概率”,亦可以當做該 Component 在生成這個資料上所做的貢獻,或者說,我們可以看作xi 這個值其中有 γ(i,k)xi這部分是由 Component k 所生成的。集中考慮所有的資料點,現在實際上可以看作 Component 生成了 γ(1,k)x1,,γ(N,k)xN這些點。由於每個 Component 都是一個標準的 Gaussian 分佈,可以很容易分佈求出最大似然所對應的引數值:
    μkΣk=1Nki=1Nγ(i,k)xi=1Nki=1Nγ(i,k)(xiμk)(xiμk)T
    其中Nk=Ni=1γ(i,k) ,並且 πk也順理成章地可以估計為Nk/N

重複迭代前面兩步,直到似然函式的值收斂為止。
當然,上面給出的只是比較“直觀”的解釋,想看嚴格的推到過程的話,可以參考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這本書的第九章。有了實際的步驟,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