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少有人走過的路》的一點感想

讀《少有人走過的路》的一點感想

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不屬於勵志類書籍,但對人的啟迪感覺比勵志類的要好。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屬於極端被鄙視的一種病之一,罵人“神經病”也屬於比較惡毒的一類。其實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很普遍,因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更為容易滋生這類疾病,而且由於諱病忌醫的緣故,造成了很多的人間悲劇。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就是抑鬱症。而得抑鬱自殺的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其實這裡面很多人,如果能夠得到必要的治療,是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的。

作者的觀點是人生就是苦難重重的,既然人生是苦難重重的,那麼就應該坦然的面對人生的困難,通過正視苦難,直面問題,並通過克服困難來達到人的心智的成熟。當然,作者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當苦行僧,只是鼓勵大家在遇到困難或者問題的是不,不要選擇逃避,而是迎難而上,直面他。有點魯迅筆下的真正的勇士的味道---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進來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這一點,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家教,中國人很少具有比較完全的獨立人格。自我界限一般比較模糊。當然,這也是作者的觀點。你大不必認同。

要達到心智的成熟,作者提出的辦法是自律,愛和宗教。自律是人生走向心智成熟的基本武器。在東西方文化上,給我的感覺是都比較強調自律,東方文化中類似的思想是省獨。東西方文化在這上面的差別,我覺得是是否追求完美的差別。西方的自律的目的不是為了道德上的完美,而東方文化中的省獨,則是比較強調道德上的完美。從可操作性來說,我覺得西方的自律更為容易達到。本傑明*富蘭克林的13條方法,在現在來看都是一種可行的辦法。為了達成自律,作者覺得應該推遲滿足感(享受),敢於承擔責任,尊重事實,迎接挑戰,同時保持一種平衡,通過放棄來得到新生。作者顯然是比較博學之人,對中國的文化也比較瞭解。因為這裡面的很多東西,都有類似---“先天下之優兒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庸之道,事實求實,捨得等。我們的傳統文化真正燦爛的時代是春秋時代,但在後來,儒家成為正統,特別是宋以後,變得非常僵化。完全違背了“人性”,變成了“人吃人”社會的洗腦術。完全違揹人性的結果就是偽君子當道。這也是我不看好儒教的原因。當然,作者並沒有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上面這些東西只是我的一點感想。

這裡的愛是指愛人類,屬於博愛範疇。作者對一見鍾情式的愛,墮入情網式的愛持有保留態度,覺得這僅僅是自我界限不清晰的表現。當然,父母的大包大攬式的愛也不是作者所認同的。這種過度的愛,反而容易產生出很多心理的問題,在這種“愛”中,父母和子女雙方往往都是受害者。對於愛人類,我也比較贊同,我覺得很多人的對動物的愛,應該轉移到人上來。愛需要持續,也需要分寸。

作者眼中的宗教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是一種信仰。科學也好,基督也好,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宗教。當然,作者還是鼓勵人們去信科學,而不是傳統的宗教。不過,我覺得,作者還是有點“神祕”主義。當然,在無法解釋的很多自然現象或者非自然想象(夢等),我雖然是個無神論者,但我也感覺“頭頂三尺有神靈”。當然,這種神靈與迷信無關,與認知有關。

作為技術人員,我覺得大家還是需要看一些人文方面或者心理方面的書籍,可以調劑自己的心態,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

另外:

自由,意味著責任。我們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是否準備好了承擔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