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置頂 一位近60歲的美國程式設計師令我狼狽不堪的回覆

置頂 一位近60歲的美國程式設計師令我狼狽不堪的回覆

國內IT圈子裡的人,一般都認為“程式設計師是吃青春飯的”。許多程式設計師積累了一些經驗,過幾年或十幾年,就會逐漸轉型團隊管理、產品管理、專案管理之類不用寫程式碼的職位。有些程式設計師即使轉型架構師這樣的技術職位,也慢慢地程式碼越寫越少,會議越開越多。


1961年出生的測試驅動開發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和極限程式設計XP(Extreme Programming)的先驅Kent Beck, 在IT行業工作的20多年時間裡,雖然曾經做過首席科學家和董事,但還是在2011年他50歲那年,去Facebook公司做了C++程式設計師。


再看看國內與Kent Beck同時代的曾經的程式設計師大牛們,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放下程式設計,創業做公司高管。如果把程式設計師開始做公司高管視作不再繼續專注寫程式碼,那麼就會看到:
1)1967年出生的鮑嶽橋,在開發了UCDOS後,31歲就創辦了聯眾遊戲公司,不再專注寫程式了;
2)1967年出生的王志東,在開發了國內第一套實用Windows 3.0漢化系統“北大中文視窗系統BDWin 3.0”後,27歲就開始創辦四通利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和後來的浪新網,不再專注寫程式了;
3)1964年出生的求伯君,在開發了金山WPS後,30歲就創辦了珠海金山電腦公司,不再專注寫程式了,並在2011年Kent Beck去Facebook當C++程式設計師那年,47歲的他,請雷軍接任金山董事,自己宣佈退休。


2013年3月,我在LinkedIn的Agile and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群裡發問:“到底是什麼核心精神支柱支撐著許多西方程式設計師,長期專注於程式設計長達30~50年之久? 西方程式設計師是否像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中所說,為了救贖原罪而努力工作嗎?如果不是,那麼核心精神支柱是什麼呢?”


《Hulob on Patterns》一書的作者,1955年出生的美國程式設計師Allen Hulob在給我中反問:“我很好奇,為什麼你覺得程式設計不同於其它具有創造性和高超技藝的職業?你是不是想知道為什麼有人會長年從事於某個職業的原因?或者你是不是認為程式設計多多少少不像其它職業那麼優越,所以本質上沒那麼有趣?另外,為什麼你覺得長期專注於某個職業是西方新教徒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在東方文化中,也有許多畢生追求某項工藝的專業精神的例子,比如從打製刀具的鐵匠到做傢俱、建房屋的熟練工匠。在你的文化中,人們是不是覺得那些動不動就要花費20年甚至更多時間來精通的極具技藝的職業,是一種沒人肯花一生時間來追求的一次性的行為?我真的被你的問題搞得狼狽不堪。為什麼你覺得支撐西方程式設計師的精神支柱,就不同於世界上每一個文化中支撐其他任何熟練工種的精神支柱呢?依我看沒有什麼分別。”


Hulob先生的同樣也搞得我狼狽不堪。是呀,原先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那些像庖丁解牛、賣油翁、承蜩猶綴、紀昌學射、愚公移山這樣的專業精神,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呢?


Hulob先生說得很對,在現在的中國,真的沒有多少人肯花費20年甚至一生時間來精通某項極具技藝的職業。現在的中國,”糙快猛“太多,”精慢穩“太少。

您看到的上面我寫的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bjdp_org。該公眾號服務於我創辦的bjdp.org公益程式設計操練社群。在這裡,程式設計師們聚在一起,程式設計、學習、找樂子;和測試工程師一起結對編寫驗收測試程式碼;與產品需求專家一塊探討如何能讓軟體開發的成果不離譜。程式設計師、測試工程師和產品需求專家,是密不可分的“三兄弟”。歡迎在微信上搜索bjdp_org關注北京設計模式學習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