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35 歲的程式設計師將何去何從——阮一峰

35 歲的程式設計師將何去何從——阮一峰

作者:阮一峰,IT 技術作家,長期寫作個人技術部落格。當過高校教師,也當過阿里巴巴集團軟體工程師。曾出版譯著《黑客與畫家》《軟體隨想錄》,技術專著《ES6 標準入門》。

(一)

2017年初,網上傳言華為公司正在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

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 34+ 的交付員工,……去向是跟海外服務部門交換今年新畢業的校招員工,也就是進新人,出舊人。

這些舊人要被輸出去海外,實際上就是變相裁員,這些30多歲的老杆子,英語又不好,拖家帶口,能去海外安心奮鬥的沒幾個,即使出去了倖存的也不多。

華為公司否認該傳言。但是,不久以後又有傳言稱,45歲必須退休。

為保持公司年輕化,退休政策即將微調,從“45歲可以退休”改變為“45歲須退休”,想繼續工作的,需人力資源部重新審批。

一時間,網上議論紛紛:34 歲清理一批,45 歲強制離職,這是什麼樣的人事政策啊!

(二)

我不討論這個訊息的真假,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只指出一個事實:IT 行業是一個年輕人的行業。

隨便哪一家 IT 公司,你去參觀,主要員工都是年輕人,40歲以上的很少見,高管往往也是20出頭的年輕人。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問:“40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都去哪裡了?”

老員工在這個行業是稀有動物,從 35 歲開始,數量急劇減少,年齡越大越稀有。網上的傳言只是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大家的這種感覺。

(三)

為什麼 IT 公司都是年輕人的天下?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工作強度太大了。IT 公司的加班是家常便飯,業務越忙、加班時間越長。很多團隊都採用 “996” 工作制:早上 9 點上班,晚上 9 點下班,每週六天。杭州有一家全世界最著名的電子商務公司,天天半夜 12 點,辦公樓燈火通明,門口等著接生意的計程車排成一長隊。有一項統計《2016 年 IT 公司加班時間排行榜》,華為排在第一位,平均每個工作日加班 3.96 小時,第二位是騰訊,加班 3.92 小時。

人的生理和智慧的最高峰是 20 歲~30 歲這個年齡段。過了 30 歲,身體就慢慢走下坡路了,思維也不如以前活躍了。年輕的時候,長年累月的加班或許還可以承受,等進入中年,再這樣拼,你的身體吃得消嗎?加班好比折舊,加班越凶,折舊越快。我見過很多程式設計師剛過 30歲,但看上去好像40歲,長期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使得他們的身體有著各種疾病,實際上已經不能承擔高強度的工作或者 deadline(截止期)的趕工壓力了。

另一方面,即使你可以咬緊牙關撐下去,家裡人答應嗎?父母和妻兒天天看不到你,他們能受得了?萬一父母住院,或者小孩在幼兒園被其他同學打了,你能不聞不問,繼續全部心思撲在工作上?

(四)

IT 公司缺少老員工的第二個原因是,這個行業變化太快了,老員工沒優勢。

老員工的優勢是經驗和人脈,可是在 IT 行業,這兩樣東西都不是特別重要,新事物層出不窮,舊事物沒多久就無人問津。最近的行業熱點,共享單車、直播、VR、區塊鏈、O2O……都是新事物,史無前例,大家都沒經驗。誰佔領了市場,誰就成了標準。而且,新事物的目標受眾往往主要是青年,他們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最快最高,用“90後”去設計產品、開啟市場,可能比使用“70後”有效得多。

這個行業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新技術。技術進步的速度,比市場的變化還快,每年都有大量新技術出來。你 22 歲大學畢業入職,等到10年過去了,32 歲時你大學裡面學到的東西都沒用了,你必須和新人一樣從頭開始學習新技術。你也許會說,怎麼可能都沒用呢,難道微積分、統計學、程式設計原理這些都沒用了嗎?問題是新人也學過這些啊,而且他們剛剛學,不像你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五)

企業發現,新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連續加班,可塑性高,又比較聽話,不像老員工,資格太老而變得油滑,一有不滿就公開抱怨,或者上班時間經常到吸菸區吞雲吐霧。

更糟糕的是,老員工的工資比新員工高得多。如果老員工沒有能力優勢,反而拿著比新人高几倍的工資,對企業來說,應該怎麼做,就不言自明瞭。

中國的 IT 企業裡面,第一線員工幹到 34 歲時,大概已經拼搏了 10
年以上,再拼命有點力不從心了。對企業來說,該員工最能創造價值的巔峰也已經過去了。等他到了 45 歲,如果還沒有當上高管,很可能已經創造不了價值了,再留著他反而可能有負作用,讓企業變成鬆鬆跨跨的養老院。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覺得傳言可信,因為符合邏輯。如果員工都是奮鬥者,你說誰更容易有奮鬥精神,25 歲還是 45 歲?

好在 IT 行業的工資現在還是不錯的,即使 45 歲退休了,生活水平也不會一時下降太多。如果能夠拿到公司的股票,而公司又非常成功,那麼可能不用等到 45 歲,你自己早早就走了,享受生活不再為人打工了。

馬雲在湖畔大學給企業家上課,第一課就說:“小公司的成敗在於你聘請什麼樣的人,大公司的成敗在於你開除什麼樣的人。大公司裡有很多老白兔,不幹活,並且慢慢會傳染更多的人。”可見最成功的企業家早就認可這種做法。

(六)

我估計,34 歲之前晉升到中級,45 歲之前晉升到高管,否則強制退休,會成為 IT 行業的慣例。隨著其他行業正在日益變成“網際網路 +”,這種做法還有向其他行業擴充套件的可能。

這就提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在期限之前晉升到中級或高管,那麼到 45 歲就沒工作了,你該怎麼辦?45 歲還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年齡,就這樣退休,對社會是人力資源浪費,對個人也很殘酷。可是,那時你找得到工作嗎?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你還能拿到原來崗位的那種報酬嗎?

現實是非常殘酷的。一個名叫“藍血研究”的公眾號裡,貼出過一篇據說是內部員工的文章。首先,作者表示理解公司的做法。

年齡大、股票多的員工消耗了華為大量的成本,公司要清理這樣的員工為年輕一代釋放出更大的空間,這是極其合理的事情。而且大部分的老員工基本已經財務自由,就算沒有完全自由,保留的股票也基本可以衣食無憂。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強制退休或者不續約的,都不是年齡大和股票多的高成本員工,反而是在華為兢兢業業十來年,考評普通職級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那一群人”。

作者認為很多高職級的管理者更應該被裁掉。

高管真的是那麼不可或缺嗎?我真不覺得是這樣,很多情況下恰恰相反。當前很多高管其實離業務很遠,讓他們去做一件基層員工的事情,他們反而是做不了的,自己也沒有做什麼高大上的戰略性的事情,每天就是開會開會開會,分配任務。大部分都貌似很忙,每天都開會到很晚,但是真的對業務有多大幫助呢?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一邊是我們的基層大齡紮實貢獻的員工被裁被退休,一邊是管理者的崗位職級嗖地往上漲,公平何在?公理何在?

一個 19 級的管理者的年收入大概是他所管理的 15 級員工的 5 倍,但是 19 級的貢獻度真的是 15 級的 5 倍嗎?以現在的體制,把 15 級的人扔到 19 級的崗位上,該部門會出大亂子嗎?業務就會因此出現毀滅性打擊嗎?還是說 15 級經過幾個月適應,竟然也能幹 19 級的崗位。到底是誰的報酬過多?到底是誰應該被退休?

(七)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你的僱主如果沒有你,是不是就會有重大損失?一個新人或更基層的員工接手你的崗位,他能不能上手,而他要求的報酬又會是多少?

技術的進步讓人類活得更長、更健康,但也讓我們變得不那麼有用了。將來也許每個人都要選擇兩次自己的人生:一次是大學畢業找工作時,另一次是 45 歲沒有工作時。

alt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