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2.3 讓知識改變命運——《逆襲大學》連載

12.3 讓知識改變命運——《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12.3 讓知識改變命運

換了一個新環境,到了一個新階段,人都會感到不適應。你所面對的環境、需要追逐的目標發生了變化,已有的經驗,已有的習慣,將不再管用。這是一種太正常不過的不適應了。一般的說法是,兩強相遇,更強者勝,要麼你改變,要麼他改變。而到了上大學的這件事上,很簡單,在有數百年傳統、機構齊全的大學面前,首先要大學生適應和做出改變。放眼看來,改變將伴隨我們一生,在大學獲得改變的能力和資本,在大學信奉了改變的力量,在大學養成改變的習慣,而不是一切都隨大流,一切都被眼前看得見的障礙所束縛,這是迎來真正自由和幸福的方式。

擁抱改變

改變可以是一件很難,也可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取決於你的心態。我是一個新人,我所接觸到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我去適應。遇到了困難,面臨著困惑,正常,辦法總是會有的,不躲避,不退縮,就會發現自己與大學真的合拍了。而如果每天用自己心目中的大學,心目中的大學老師和同學,和現實中的對比,產生的落差不會僅是一點點,這是不利於前行的。因為是新人,所以要改變自己。用改變的心態行動,改變就會發生。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有一句話,要“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常將這句話轉述給我的學生。

可以改變的事情包括自己的學習、生活方式,也包括我們所處的氛圍。與其抱怨周圍的同學不投入學習,不如自己先行動起來,至少不讓自己墮落。採取合適的方式帶動他人,一起走上前行的道路。好的氛圍是建起來的,需要有人先行動起來。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中,甚至有人生目標。在以往的人生閱歷中,受限於成長的階段,理想當中並未加入現實的考慮。大學是理想與現實之間開始結合的時期,隨著眼界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對專業、職業的認識加深了,人生目標發生改變,完全是一件正常的事。而此時,最可貴的仍然是行動上的變化。

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對應的也就是換個角度去看問題,要拿出“心”的改變。大學是美好的,這種美好之中,包含著勤奮地學習,包括了要面臨的各種挑戰,這種美好不是高中時期望的那種“一勞”之後的“永逸”。細細想來,這種“逸”甚至都不是退休了的老人所真心想要的,更何況前途和事業尚待開拓的年輕人呢?

世界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自然現象是這樣,社會現象也是這樣。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恐怕只有這個變了,變是這個世界的永恆。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適應變化的過程,成長就意味著改變。人在不斷學習中成長的,學習就是改變,是使自己在改變中具備改變能力的過程。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才能不斷地適應持續不斷的變化的世界,這是我們接受教育的最終歸宿。

讓知識改變命運

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上大學後,初次獨立面對,前方迷霧重重,很多未曾涉世的年輕學子是被唬住了,他們不敢面對未來,以至於不敢相信奮鬥是否能給自己帶來改變。他們不是不知道需要改變,而是沒有改變的勇氣,進而沒有行動,至少是沒有持續的行動,沒有堅持到讓自己看到改變產生的效果。

以至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動搖了。近幾年來,有些地方出現了大批的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的現象,不少優秀的學生就此放棄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向前沿的機會。上大學,並不是每個人成才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大學卻的確是一個值得經歷的階段,這和畢業證無關,和找工作或許有關,也許無關。進入了大學而不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同學,找不到快樂的學習,安排不出有效的學習程序,左思右想,知識反而很可能成了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有一個段子: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後,說:“你二十歲戀愛,二十五歲結婚,三十歲生子,一生富貴平安家庭幸福晚年無憂。”此人先驚後怒,道:“今年三十五,博士,光棍,木有戀愛!”先生聞言,略微沉思後說:“年輕人,知識改變命運啊。”

這真是開玩笑了。還未上大學的犯了猶豫:這個大學,是上還是不上?左右為難。對已經進入大學的同學,滋味更是沒法好受,繼續下去,還是及早退出?想找到傳說中美麗的大學,至少那張畢業證也還是要的,但是……

其實很多人,把“知識改變命運”想成了“大學改變命運”。“大學改變命運”是一個絕對的偽命題,但有些人就迷信這個。這樣的人進了大學就感覺已經萬事大吉,在本應該體會到巔峰學習狀態的時候,進入了退休的狀態,一切引導其走上健康的學習之路的觀點和措施都被其漠視,進而體驗出的是“還是爸爸管用”,上了大學是“繼續被知識忽悠”。

要知道,是知識改變命運,不是大學改變命運。不可以因為大學改變不了命運而否定知識的力量。其中的關鍵是在大學裡,是否給了知識應該有的尊重,幾年的大學生活,僅僅是過了幾年在大學生活,還是真的學到了知識。不要認為上過大學就是有了知識,要看大學是怎樣上的。知識有個倔脾氣,你不請,他不去。不上大學,可以有知識;上了大學混日子,知識不會找你。有些人就這樣在大學裡失去了見證“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

有些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將自己的大把時間的確花在了學習上,但不改變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成績單上的數字很漂亮,但找工作時卻障礙重重。反思一下,按照應試的思路學來的是一堆死知識,毫無用武之地,憑什麼能夠去改變命運?現在有很多同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大學中,將學習的過程機械化,認為學習就是記憶,就是將現成的知識收入腦中,如同下載一堆資料儲存在硬盤裡。這種學習是一種死學習,學到的就是死知識。也有的人將學習的目標過於功利化,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去找一個工作,當官,或者去賺錢,無形中將知識分為有用的知識和沒有用的知識。這種方式得來的知識支離破碎,也算是死知識。死知識改變不了命運,只有在大學中通過改變自己的學習,學得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識,這才是改變命運可以依靠的力量。

我是一個農家子弟,從小是在父母的節衣縮食中長大的,中學時就打過工,大學也做過家教、擺過地攤以貼補日常開銷。我通過接受教育改變了命運,得以坐在舒適的家中,上網、看書、思考、寫文章,辛勤勞動,但不再為生計奔波,能夠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的學生們,有個別家境好的,但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卻也不少,大多是很普通的家庭。在社會公平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是對公平和未來的機會極度渴望的一群人。近二十年的教師生涯,我見證了無數用自己的努力,習得真正的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的學生,且不說有的已經成就了一番事業,大多數也有了自己滿意的工作和生活。

我有個2000級的學生,學的是生物專業,喜歡計算機,在輔修計算機專業時我教過他課。在課堂中,他顯得很特別:很瘦弱,冬天只穿著件夾衣,單鞋的後跟上破個大洞。這是一位不能再貧寒的寒門子弟了。儘管病逝的母親已不再是拖累,家中仍不能供他吃飽穿暖。他跨專業考取了計算機的研究生,考得還算理想,但需要自費。他找到他認為能支援自己的老師們,一家一家地去借學費。他和我說,我是馬上要離開學校的學生,您要不借給我,我完全理解。我問他要多少。他說了1000後,猶豫了一下,又說,要不借給我2000吧。於是,這2000元成了他上研究生的資本中的一部分,每年過年前後他都和我聯絡,報告學習進展。兩年半上完研究生,到第4年時,他還來了錢。他說找其他老師借的也已經全還了,這兩年家中的父親和哥哥也能花上他的錢了,生活改善了很多。我看到,他原先缺乏光澤的臉上,也有了紅暈。

拿出改變的勇氣來,放棄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徹底改觀的期望,追求循序漸進,不斷改變。既入大學,認識大學,學會學習,在行動中展現出大學生該有的學習風采,讓自己有機會展現“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這是每一位大學生該有的勇氣。不需要驚天動地,但需要持之以恆。

相信努力的回報

有人讀我的部落格,提出了質疑:從老師的言論中,我感覺出老師可能更注重學生的個體努力,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靠制度的引導和保證。

的確,在本書中,以及在我日常的學業諮詢中,我看重的是大學生的個體努力,甚至有時在建議中只提這一項。第一,對許多找我出主意的人,根據他所描述的條件和氛圍,我感覺到他“自己”是唯一能夠指望的力量。第二,自己改變一些,才能夠抓住別人也擁有的機會。比如,主動請教一下自己的老師,你會發現你並非是無人指點;做實踐專案時,主動整理並結合學過的理論思想,原來理論和實際的聯絡並不是非要教師講的。第三,自己不努力,只靠外力推動,大概是那些接受填鴨式教學並且很享受的人才會樂於接受的。實際情況是,我收到的大部分反饋,從自身的改變開始,他們真的找到了突破障礙的入口。

用制度引導和保證,這是現代依法治國理念的一種體現,是現代社會的基石。我們也真的見證了很多的事例,出問題了,不是制度缺失,就是要加強監管,這只是治標的方案。很多事情,並不是管出來的,並不是制度就可以解決的。例如交通管理,公眾的意識是當交警不在、沒有電子眼,就可以不按規則行車走路時,交通安全就永遠無法保證。再如醫療改革,規則制定的越來越多,大眾期望的看病方便、便宜卻久未實現。不說制度下的眾生相,以及難以平衡的利益集團,有多少人是從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去看待問題,回到擁有健康這個本源問題上來的。我牢記許衡先生的一句話:“以權治國,不過當世;以利治國,不及三代;以德治國,長治久安。”治理國家是這樣,在處理個人問題時,其實也是如此。用權力支撐的法規約束自己,用利益引導自己,是永遠到不了跟著內心走的人可以到達的高度的。憑藉著個人的努力,正是要通過親身躬為,增長知識,塑造品質,提高自己內在修養的境界。這就是屬於自己的“德”,以此才能找到成功的入口,找到適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這份從改變中修煉而來的“德”,將成為自己的根本,一種能夠守得住的不變。改變總是要有的,但沒有這份不變,人只能處於時時隨風倒的境地,最後恐怕連自己是誰都把握不住了。在上大學這件事上,諸多的不變,恐怕首先要保證是知道大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其次是拿出足夠的勇氣,為之堅守,為之改變。當明確了學習的真正內涵,一切的手段、方式,都為之服務,一種方法不行,換另外一種,學習A方向的方法,B方向上未必管用,於是方法自然改變。始終不變的,是追求學習中的愉悅,以及由之而來的學識的提高。再如考試,知道它只是學習的環節之一,它在學習中應該起到評價作用,就要用好考試的評價功能。考試像吃藥一樣,也是有副作用的,考試中的各種抓狂和混亂足以說明這些。用好考試,將不會因為那個數字的高低或喜或憂,而會經常性地對自己“考核”一番,以指導自己的學習。考核不必一定是要用他人編出的某套題目,而完全可以是自立標準的自我評價。有了這種在改變和不變中自如的把握,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了,泥淖中一切汙濁自然遠離,嫋嫋水氣、鮮花豔草為你所有,即使面目醜陋的汙泥,也會奉獻出它的肥沃,成為你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養料。

何其幸也,在大學中遭遇迷茫;何其幸也,遭遇風景獨特的泥淖。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學習,積累知識中,獲得該有的智慧。自主、高效將是大學學習中的主題。無論外部條件如何,獨立面對是一定要的,拿出足夠的勇氣,讓改變發生,讓改變見證成長。

大學中想追求進步的學子,我們不懼怕成長中該有的困惑。讓它來吧,進入大學就是要挑戰的,我們用高效、優質的學習面對,困惑是我們進步的營養。我們不懼怕前進路上的障礙,不懼怕社會轉型期間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讓它們來吧,我們用高效、優質的學習迴應,讓它們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一切成長中的問題,我們用成長做出回答;一切學習中的迷茫,我們用學習的行動給出解答。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