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2.2 做一個讀書的讀書人——《逆襲大學》連載

12.2 做一個讀書的讀書人——《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12.2 做一個讀書的讀書人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一句有爭議的話中包含了諸多讀書人的高傲和自我欣賞。讀書人,是人們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口頭稱呼,代表著一類擁有知識,依靠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群體。

如今受教育的機會增多,社會分工更細,通向成功的途徑也在增加,儘管身處被稱為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分子”擁有的榮耀卻在褪色。經常地聽到諸如“遍地走”、“不如狗”之類的言論,一波又一波的讀書無用論在衝擊著人們對於知識的敬重,洗刷著知識分子由於讀書而擁有的利益,屬於知識分子的那份虛榮心也漸漸離去。

讀書人,知識分子,代表著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一類人。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為人類文化、科技的進步做著巨大的努力與貢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程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無疑是要被納入讀書人行列之中,是要繼承、發展和延續讀書人一貫的傳統的。然而,一個問題可能會戳痛不少的大學生:你還認為自己是讀書人嗎?你在讀書嗎?

新時代的讀書人,面臨新時代的問題和挑戰,必須擁有新的特質。重塑做一個讀書人的自豪,從讀書開始,書寫我們美麗、平和、輝煌的人生,這是我們可以做出的選擇。

做一個自豪的讀書人 

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往往除了自己擁有的那一份直接的體驗,只能通過傾聽獲得他人的經歷和經驗。然而,讀書人通過學習、閱讀,卻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讀書人也就能憑藉著由此而來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式的淵博,具備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能夠大展巨集圖。

當知識普及面增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了之後,我們似乎感覺不到知識有多“值錢”了,更多的大學生將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普通勞動者。這是應該有的調整,不過,這樣的調整並不意味著大學生要放棄作為知識分子,作為讀書人該有的追求。

在對“知識改變命運”的追問中,我們放棄了對“大學改變命運”的奢望,重要的是要在大學中得到真正鮮活的知識,學會學習的本領。我們依靠知識去改變命運,但也知道僅靠知識還不夠,大學生需要全面的成長。

現在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年代。大眾化不是平庸化,大眾化不是大學降低對學生要求的理由,不是學生自己降低對自己期望的理由。相對精英教育時期只有少數人有機會成為精英,大眾化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大眾精英化,這樣的大眾化才能撐託整個社會的進步,才能撐得起無數年輕人的未來夢。

讀書人自有正直、責任、務實、寬容、謙遜、聰慧、睿智這類高貴的品質,讀書人思維嚴謹也不乏循規蹈矩,理性思考中也伴著感情用事,執著和堅持中常透出迂腐和頑固。新時代的讀書人,和社會發展同步,但又能保持距離。讀書人需要計較柴米油鹽,但也能夠在浮躁中找到自己,不被市場、時尚忽悠。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現實的世界,而對於一個讀書人而言,還要擁有另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世界,那是一個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聯絡起來的精神世界,在超乎個人生命的體驗當中,能享受特有的充實與寧靜。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在畢業演講中告誡他的學生:“首先,我希望你們能儉樸地生活。其次,我希望你們能過高尚的生活。其三,是我希望你們能過謙卑的生活。……假如你擁有高尚的情操、過著儉樸的生活,並且存謙卑的心,那麼你的生活必會非常充實。你會是個愛家庭、重朋友,而且關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會著意於社會能給你什麼,但會十分重視你能為社會出什麼力。……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據。”

大學要培養的讀書人,就是這樣。

許多人對精神世界失去了興趣,又在對物質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我經常和學生們談起,這也是我的擔憂:“找到了學習的正途,我不擔心你們會餓肚子。我只擔心當你們富有之後,掌握了更多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的舵手之後,如何從財富和權力中找到自己。”缺乏了精神支援的人,在物質的追求中身累心累,在貪婪中喪失本性,在爭奪中不顧良知。我不希望我的學生成為這樣的人。

有人統計,猶太人平均每年讀書64本,美國人21本,日本人17本,而中國人,人均4、5本。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有多麼權威,總感覺如果不算學生用的課本、休閒中閱讀的雜誌,我們的數字恐怕會更不好看。

即使身在知識分子的人群中,有時卻不能多談讀書,多談讀過的書,否則人家會怪怪地看著你,等到他能插上話了,大多是“那也得聯絡上實際”。變態的閱讀觀念,談看書,好似必然紙上談兵;不看書,好像真的是腳踏實地。這讓我越發覺得,讓青年學生擺脫這種全民不讀書的風氣有多麼的重要。

既然選擇了求知的道路,就要用讀書和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開闊自己的視野,開啟自己的胸襟,完善自己的心智。由於家庭、生活環境封閉而造成了見識不多、觀念落後、節奏不快的劣勢,讀書更是彌補差距的絕佳方式。一本好書,可以讓你的觀念迅速提升,心境迅速敞亮。

讀書,是直面差距,直面過往的不公平,取得突破可以利用的機會,是每一個要改變命運的學子的不二選擇。選擇了上大學,就是選擇了要做一個讀書人。既為讀書人,就是要用讀書人該有的方式,將自己獻身到讀書中來,從讀書中攫取無盡的寶藏。

寫出精彩的人生 

能讀會寫,這是讀書人的專利。可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年限越來越多,讀的書卻越來越少。而說到動筆寫作,情況似乎更糟糕。早在十幾年以前,人們還通過寫信互通有無,聯絡感情,然而電話、手機普及之後,人們不再寫信。動筆寫一些文字的事情,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消失。寫作的理由,恐怕只有語文老師佈置了作文題,年終需要寫個工作總結了。手機簡訊、微博傳播,倒是很熱鬧。過個節日,收到一大堆的簡訊,看著那些別出心裁的華麗辭藻,偶爾也有撞車,漸漸也沒有了新奇的感覺,用微博吐個槽,報個料,也有滿足感。我的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在人人上說:“所謂的‘碎片化’是我們把自己撕成一片一片的然後塞到各個角落。直接結果就是看到SNS上‘狀態’越來越多,‘日誌’越來越少。我們大部分時間會把一個美好的想法掐死在第140個字上。”

寫作,是讓一個人活得更明白的方法。遇到困惑想不通的時候,將它寫下來。在寫作過程中,有時某些困擾突然之間就被破解了,有時候會給自己提出非常有意思的新問題、新想法。這也是現在我特別看重學生寫信給我再解答的原因——學生寫的過程,就是梳理思路的過程,很多人將自己介紹清楚了,問題寫出來了,答案也就有了。我在正式寫博文之前,給自己立了個規矩,自己的部落格,就是要原創的文章,寫作首先是寫給自己的,求真是首要的原則。這樣寫下來,讓自己更能追隨內心,寫真話,寫心裡話,引導自己堅強面對現實。逐漸地,一些不斷提煉的想法,嘗試的做法顯現出了一道道清晰的脈絡,形成了自己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方面鮮明的思路和立場,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寫作,是讓人能夠保持生活激情的方式。我們在重複著日復一日平凡的生活與工作,難免會感到單調和乏味,以至於進入到無目標無自省的節奏中去,陷入到世俗的浮躁中,帶來了身心的疲憊與焦慮。用寫作的方式,將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所做所想記錄下來,鍵盤所到之處,會有火花迸出,會發現自己的閃光,找到和保持了一種富有激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積累久了,會發現自己竟然做過了這麼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竟然蘊藏著如此大的能量。工作和生活中還會有更大的困難,但有了平凡中使出的名為“水滴石穿”的招數,任何困難當不在話下。有時難免會遇到傷害,情緒無法平靜下來之時,用筆或鍵盤寫下來。寫作的過程中,理性戰勝了衝動,傷沒有了,原以為走投無路,卻發現分明關上了一扇窗戶卻又開啟了一道門,空間更加廣闊。

寫作也會帶動閱讀,視野從此更加開闊。讀和寫本應該就是讀書人成長中必要的兩個環節,是讀書人的專利。我在給學生提出寫作的建議時,也常講國外高水平大學如何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寫作能力如何重要等,作為堅持寫作的理由告訴給我的學生。可是,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寫作帶來的心靈的自由呢?

許多人將作文不好搬出來作為理由。如同不主動使用英語的理由是做選擇題做膩了做傷了一樣,這裡更多的因素是這些人還沒有意識到有些文字就是寫給自己的。把自己當作讀書人,回到為學的道路上來,這是我們該有的方式。以我年近40歲才開始“玩筆桿”的經歷,只要開始動筆寫,寫作的感覺就會到來。車輪越轉越靈,筆頭越寫越活。誰也不是天生的作家,我們也不必因為想當作家而動筆。何時起步寫,何時就是最早的時候。

我要求我的學生將上機報告發到CSDN部落格,也建議他們開始嘗試寫作。將大一新生引入到IT專業社群,打開了學生與行業交流的視窗,他們很方便地看到了行業中的動態,通過他們釋出的程式和寫下的文字,得到了老師、高年級學長的指導,甚至一些行業內的人士也給我的學生直接指導。其中記錄成長曆程、引發深入思考、塑造個人品牌、提高寫作能力、創造成功機會,每一點意義都價值非凡,直指當前制約大學生成長的障礙。

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社交網路流行,也受到了熱捧。然而微博等更方便的寫作形式,不能代替不限篇幅的用於表達自由思想的寫作。在一次給同學答覆寫作的感覺時,我寫了自己的體會:“寫部落格如一日三餐,是表達和記錄自己思路和工作成果的,生命質量的體現;發人人、微博就是吃個零食,有美味,有享受,吃多了對健康並不利;而寫書如赴宴席,有了就吃,沒有也能過日子,有時寫煩了還得寫,赴宴吃撐了的感覺。常告自己,少吃零食,多吃飯。”

踐行終生學習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資訊呈爆炸式膨脹的時代。知識總量在迅猛擴張,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斷地加快。一個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將很快過時,必須不斷地在工作中學習和獲取知識。以往用若干年的學習而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應付一輩子,但這樣的時代已經終結,終身學習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生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新世紀提出的建言。

實際上,知道“終身學習”的大學生不在少數,許多人也對此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然而,談及學習之事時,很多人卻難於將自己的學習放在終身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考慮。有些人也在努力地學習著,但從來不去關注學習方式的改變,忽略了在終身學習中需要的學習力的提高。有些人抱守著“學歷社會”的殘餘,只對文憑、證書情有獨鍾,而不注重在求學歷程中自己的改變。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獲得相應的學歷無可非議。但是,如果只重視用學歷敲開就業大門,而忽視在工作中的繼續學習,必然將遭到淘汰,這個隱患是在求學時就埋下了。有些人在就業中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徒自悲嘆,卻不去通過學習真正增強自己長久的競爭能力,丟掉的是機會,也將進一步驗證在不公平面前無力競爭的預想。在就業當中,進公務員隊伍、進國有大企業等成為不少大學生追逐的目標,原因在於希望得到穩定、輕鬆的工作。在這種穩定和輕鬆下面,有所謂一勞永逸的想法在裡面。這種穩定還能存在多久不好預測,因此,應變的準備是需要有的,而其根基,是學習的能力。

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在加快,社會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人們的職業和崗位變動也更加頻繁。變化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變化在某些人眼裡成了洪水猛獸。本科畢業後要考研的理由僅是希望就業的“起點”高,看重“拿證”而不是自己的提高;看到“拼爹”現象的存在就退縮不前,不相信自己的改變會成為最強大的競爭力。這些都是不正視變化的表現。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所有“一時”的問題都可以在戰略層面予以藐視,轉而用“一世”的刻度,用自己內在的能力去追求。面對不可阻擋的快速變化,躲避永遠被動,而如果能夠迎上去接納變化,將會在學習中逐漸獲得應對變化的本領。這是在以變化為主題的時代處處走在前沿的根本保證。終身學習是當今生存的基本手段,應對變化也理應成為大學生的一種修養。

在為終身學習做準備期間裹足不前的大學生,或許是在應試教育的經歷中,將學習體驗成一種痛苦的事。我知道有不少同學,得知大學原來不能好好玩之後,從心底希望早早結束這段求學之旅。這怎麼能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果呢?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骨”之類的所謂“佳話”。讀書要強調“苦讀”,這其實是忽視了從讀書、學習中得到的愉悅。這種愉悅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但如同“劣幣淘汰良幣”,美好的感覺總被不快沖走。我們需要在學習中體會和抓住這種美好,當學習中出現了一種好的體驗,及時品味,而當不好的體驗出現,應該適當堅持,通過獲得進步的體驗,衝擊所有的不快。當堅持成為負擔,就是該想到方法變通,或調整學習內容的時候了。這種變通和調整不是放棄和退縮,而是迂迴的前進,這樣可以體會到學習真的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極力地向我的學生提倡快樂的大學生活,在快樂的大學生活中,快樂的學習是首要的。沒有快樂的學習,不會有真正快樂的大學。不管是否曾經有過這種快樂,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丟掉了學習中的快樂,在大學,這種快樂是要找到的,也是能找到的。找到的途徑,需要在投入的學習中,著意去找尋與把握。在這種快樂中,將獲得終生所需的知識、價值、技能與理解,並在任何情況和環境中,都有信心、愉快地實施著這種終身學習。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