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2 說說大學這灘泥淖——《逆襲大學》連載

1.2 說說大學這灘泥淖——《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目錄

1.2 說說大學這灘泥淖

大學如泥淖

大學之“大”中的糾結


1.2 說說大學這灘泥淖

泥淖,字典中的釋義是:①泥濘的低窪地,也指爛泥、泥坑。②比喻艱難而不易擺脫的困境。

和泥淖相關的詞條中,我注意到了還有沼澤和溼地。沼澤,是低窪積水、雜草叢生的大片泥淖區。具體講,沼澤是地表過溼或有薄層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土壤水分幾乎達到飽和,生長有喜溼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溼地,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義為“包括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簡單地講,連成片的泥淖為沼澤,大塊的沼澤叫溼地。

前幾年,我去過著名的溼地公園九寨溝,我被其秀美風光折服。沿著為遊客修建的棧道,我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享受了美輪美奐的景緻。溼地不僅有美景,還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有效地調節著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但也要知道,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過的正是與九寨溝毗鄰的若爾蓋、松潘等地,這樣的地貌,成為紅軍長征途中最危險的障礙和必須闖過的關卡,中國革命幾乎葬身在這茫茫泥海之中。

我一直想找一個事物去對比海水並著火焰的大學,在腦海中浮現出“泥淖”這個詞,直至將其顯示在計算機螢幕上時,我才清楚用這個詞是多麼的貼切。

大學如泥淖

泥淖,讀作ní nào。我用五筆字型沒有打出這個詞。其實我對“淖”字究竟如何寫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用搜狗拼音輸入“nizhao”,沒有找到,再試著輸入“nizhuo”,找到了,但在詞後面加了括號,註明讀音為ní nào。查了《現代漢語詞典》確認,原來幾十年裡我都是讀錯的。

我惡作劇式地在我的學生中做過調查,將“淖”讀作zhǎo和zhuó的,比讀nào的多。讀對的,幾乎都歸功於高考前語文老師提供的一頁紙,紙上列出的是易讀錯的字。高考萬歲!

其實,在閱讀中,我多次見過“淖”字,每次見了該讀什麼沒有把握,也就這樣帶過了。直到用“秀才認字”的方法,用錯誤的讀音,居然在輸入時得逞了,也給自己找到真相提供了一個機會。沒有現代科技的支撐,這個故事不會發生。細細想想,這是個美麗的錯誤,也有一個美麗的結局。

將目光轉回到我們的大學。對不少同學而言,上了大學,真如走進了沼澤。甚至就如同“泥淖”該讀什麼這樣表面的問題,大學是什麼的問題也似是而非。及至過了陸地和沼澤的過渡帶,才發現其中謎團陣陣,下一步踏出去究竟是一個可靠的落腳點,還是一個陷落點,不清楚;前方好像是有路,有人剛剛走過,但泥質很鬆軟,腳印也已模糊,前人用作墊腳的一團草,已經融入泥中。其實,即使有路,那是別人的路,不是你的路。在沼澤的對面,你的方向與旁人並不相同,你自己的身高、體重也與人相異,能承載他的,不見得能承載你,他過不去的,也許並不是你的障礙,那些所謂的路又有何用?於是,看到的眾生相是,有人小心翼翼地試探前行,儘管困難重重;有人原地不動,也不敢邁步,甚至抽泣起來;有人捶胸頓足,卻發現腳下已經開始下陷;還有人,儘管是一起進入的,顯然是進來前做足了準備,或者本身內功了得,早已跑得不見蹤影;有人轉頭望著歸路,卻發現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起點;還有人,企圖用走硬路的方式,走過這片泥淖。

在這裡,本能已經起不了作用,錯誤的方式,是否會帶來美麗的結局,只能由老天決定。直到這時,我們可能才會想到,如果有人提前告訴你有關泥淖的性質、路況的判斷、天氣變化的規律,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面對已經到來的考驗,用原本具有的本能,或許能夠對處理當前窘境有所幫助,但這種本能已經消失。正如,有多少人誠實地、明確地告訴過自己,“淖”該念什麼,我沒有把握。有多少人開啟過字典,問個究竟?

不要責備這灘泥淖。在泥淖的對面,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已經建好或等著你去建造。泥淖中並不僅僅是危機,還有清澈的水、漂亮的花、旺盛的草,隨著陰晴圓缺,四季風光變化多姿。更重要的是,泥淖中富含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資源,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各方面都起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只有從這片泥淖中走出,方能承載起該有的擔當,為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為人類共同追求的那片潔淨的天空。

大學之“大”中的糾結

對迷茫的大學生而言,理想中的大學是那樣的遙遠,現實中的大學泥淖令人迷茫。這片稱之為“大學”的美麗而猙獰的泥淖中,究竟有何種成分?

大學應該有思想解放、高瞻遠矚、勇於進取的領路人。蔡元培、馬相伯、張伯苓等一批在中國多難之時為中國高等教育奠基的先驅自不用說,為“去行政化”改革奔走呼籲的朱清時校長,在建立中國大學新體制上殫精竭慮。湖南大學校長趙躍宇、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在上任伊始做出承諾,一心做好學校的管理工作,放棄行政、學術兼顧會帶來的利益,成為體制中憑個體自覺改善風氣的先行者。但也要看到,藉借搞關係,謀求官位節節上升的,在管理崗位上搞貪汙腐敗為己謀利的、帶頭搞學術腐敗、與民爭利、不務正業的大學領導,也還是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大學在制度建設和改革措施上,有諸多的突破和創舉,充分體現出了決策者的遠大見識,但不少事情卻被中國式地歪曲,其中的種種緣由,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大學要有德高望重、造詣精深、誨人不倦的教授、專家。美名傳天下的西南聯大教授群體自不必說,他們在自身修養、思想啟迪、學術發展、為人師表等方面堪為典範。儘管新時代鮮有“星”光燦爛的老師,但兢兢業業、誨人不倦、教書育人、攻堅克難、科技創新的教師不在少數。然而,也有部分老師不思進取、不務正業、不講師德,將從事教育僅當成為自己謀生、謀利的途徑,打著為人師表的旗子,做著誤人子弟的勾當。我還知道,為數不少的教師也處在迷茫之中,他們非常渴望當一名好老師,但受縛於現有體制一刀切的評價指標,受阻於不能接受新一代年輕人的特點,找不到改變自己的勇氣和機會。他們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他們的學識不可謂不專深,但工作的效果確實大打折扣。想要吐槽的是,一些敬業堅守的老師,需要將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大學生上課不聽、下課不學、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等不該出現的現象中去,久而生出厭煩之心,顯出倦怠之態。有一些老師時時想逃出這種折磨,還有一些,激情退去後,“能幹什麼就乾點什麼”。在此沒有責備這些老師和大學生的意思,師生要形成合力,才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大學環境幽雅,校舍充足,設施先進,資訊資料豐富。尤其是在近十多年中,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然而相對於實際需求與人們由於生活水平提高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不少地方仍有差距。正如當年的我,曾因住上了八人一間的樓房宿舍而興奮,而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及家長,會為四人一間帶獨立衛生間的宿舍抱有微辭。大學的大業背後也有佈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例如,圖書館受到冷遇,經典書籍少有人過問,實驗室閒置,自習室平時冷清,而考試前卻顯緊張,大業並未得到大用。

大學有博學厚德、求真務實、崇尚文明、美化人生的大學氛圍。大學發展的軌跡為其賦予了做社會燈塔的職責。大學是“追求學問的地方,而非資格養成之所”,大學在指引社會方面起過和正在起著作用。然而,近幾十年以來,走出象牙塔的大學,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鏡子,功利之心、浮躁之風盛行。在大學中,談個人理想、民族命運的聲音漸微,上大學被視為謀生、當官、發財的途徑和資本,而有些立志從事實業,擔負民族振興職責的學子常常遭到鄙視。大學的學生會被指責為培養官僚作風的場所,本該有獨立擔當的知識分子和年輕學子缺少了胸懷天下的豪情,甚至連獨善其身的堅守也難以做到了。

大學裡有大學生,他們風華正茂、與時俱進、全面發展,這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希望所在。我們周圍不乏這樣的優秀學生,目光遠大,為著理想不懈追求,天資聰穎而且努力學習,更可貴的是有一批學生能夠克服家庭、學校條件,以及自身缺陷等各方面的困難,向阻礙自己前進的攔路虎發起挑戰。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同學,立長志沒行動,用興趣、環境作為藉口,重複著自己無效的大學生活。更痛心的是,一些同學明知要面對社會的要求,卻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圈子中,浪費著大學的良好設施,浪費著學校和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終日虛度光陰,甚至有為數不少的同學沉迷於網路遊戲中不能自拔,徹底毀掉了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的大學,一副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一大片難以言表的泥淖。在理想主義者的腦海中,大學如天堂一般;而在一個對大學產生失望與厭倦,恨不得逃離的另一些人看來,大學簡直就是地獄。

正如小馬不能光聽老牛與松鼠的說法,每一個在大學中的人,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必須給出自己的回答。河水到底有多深,這是一個有確切答案的問題。面對更加難以評論的大學,難以給出答案也顯出這個答案的寶貴。身在泥淖中,不管遇到了什麼境遇,向著你所追求的方向,你會看到不盡的可以依賴的條件和力量,為此傾力追逐,大學就是美好的;而如果你終於被心中那個勸你放棄努力的小人說動,不再關心前行的方向,甚至停下了前進的腳步,你的大學之旅將危機四伏。

暢談溼地,是紐曼、洪堡、杜威級別的教育家有資格講的;沼澤,需要總攬教育格局的專家學者、從事教育管理的領導去掌握;而我,這樣一個在泥淖中多度過了一些光陰的老泥條,試圖和大學的新主人們共同品嚐泥漿的滋味,辨別出哪裡有陰溝,哪裡富含營養。

返回到【全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