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4.5 沒有自學,不是大學——《逆襲大學》連載

4.5 沒有自學,不是大學——《逆襲大學》連載

返回到【全文目錄

4.5 沒有自學,不是大學

常有大學生向我詢問如果想學些知識,哪裡有教,誰教得好。作為學生,找到名師,找到在學習中可以依賴的力量,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榮幸的事。

在大學裡,有疑問沒處問的時候是有的。在大學中,學會利用資源自己解決問題,甚至自主地安排學習,這是一件既必要且必須的事,這就是大學的自學。不誇張地說,沒有自學,就不是大學。沒有學會自學,不是成功的大學。大學斷然不是與以往的階段一樣僅在被教中度過,而是藉著教的幫助,以及儘可能的自主安排,將學習進行下去。在這樣的學習中,獲得知識,習得思維方式,學到學習方法。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觀 

在大學裡,學會學習的核心是要學會自學,能夠進行自主性的學習。以自學成才聞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在大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中,要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找到自己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地感知、理解,把書本上的科學知識變成自己的財富,並能夠運用於實踐。

大學生在自主性的學習中,應該學會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並利用內部和外部多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學習,並且接受教育的影響,通過質疑、請教、研討,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在完全自主性的學習中,學習過程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活動,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到學習手段,從“學什麼”到“怎麼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有了自主性學習,才能標誌著大學生的學習進入了新的層次和境界。教育已經不再是從外部強加在學習者身上的東西,教育是從學習者本人出發的,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和走向社會以後的純粹的自主學習不同,大學的自學,是有幫助的自學。得到幫助的途徑體現在學習內容上,要受到培養方案的約束,在修讀的學分中,有必修、選修課程的搭配,這些將使大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具備某種規定性。大學生有幫助的自學來自於大學中的所有設施、裝置,也來自老師、同學,甚至是校工。自主性學習,要求學生熟悉學校能夠提供的條件,如圖書館、實驗室,融入到生動活潑的校園生活中去,善於從師,將大學校園中的一切作為可師之源,逐漸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有人將自學視為自由學習,不願受約束,拒絕與自己想法相左的安排和方式,實則是由“一切由別人說了算”的極端走入了“一切由著自己”的另一個極端。在有幫助條件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如果在進入大學之前,自學不足,甚至是自學的能力遭到嚴重破壞,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而在進入大學後,一定要找到大學應該有的學習方式。

一位大學生稱,“大學,大不了自己學”。這句話很耐人尋味。學生意識到了在大學中要自學,很好。但是也有侷限。大不了中包含著一種不得已而為之,似乎對被老師抱著走戀戀不捨,無可奈何地走向自學。而實際上,在大學,即使有很好的條件,也要主動去自學,這是唯一的選擇。自學,不是自己學,而是自主學,要注重利用好身邊一切可能的條件,爭取可以得到的幫助,在這種有幫助的自學環境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大學是學出來的

葉聖陶先生有一句非常精闢的話:“教是為了不教。”他說:“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葉先生的話是說給教師聽的,對學生的啟示是,要在被教的過程中要學會學習,逐漸地不用被教也能“無師自通”,這是終身學習年代必須的選擇。在這方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也指明瞭方向:教師主要的作用在於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教學活動中最關鍵和最核心的,是學生的學習。老師的教可以成為最具有價值的幫助,而學生的學,是基本的保障。

對不少人而言,大學可能是最後一段能指望有人教的時候了。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決定了日後必須不斷地學習。大學階段要掌握的知識,也已經不是老師直接傳授的就足夠了。在有限時間的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僅是一個框架,以及某些重要原理中的難點部分,大學生要在課外的學習中,再通過額外的閱讀與實踐,在框架的基礎上將知識體系豐富起來,突破難點,建立起相關知識的聯絡。大學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這點要成為共識。

大學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這句話需要放在學會學習的語境中去細品。得遇好老師,好環境,以有幫助的自學為核心度過幾年的時間,是應該的選擇。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由老師教過了十幾年,在離開大學之後,將不再有人去教,大學需要完成這個過渡。進入大學了,還要指望著凡要學的都得有人教,這是一種諷刺。我是見過一名試圖給自己找個家教的大學生。有些同學的學習就是嚴重依賴別人的教。到了大學階段,已經讓人教了十幾年,還要頑固地等著人教才會去學,沒有人教就不會學了,細思量,這樣的結局真沒法接受。如果在大學中遇到了不好的環境,以及沒有遇到能夠密切關注學生的老師,這種自主的學習更加必要。事實上,大學的老師是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而不是事無鉅細地安排,大學的學生也是需要在老師的安排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間。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嬰兒一出生就會被植入一個晶片,人類迄今為止發現和發展出來的所有知識都在其中了,靠現在這種應試的方式灌輸進來的知識將徹底失去意義。我也相信我們終將擺脫應試教育的陰霾,儘管其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在未來,會學習的能力將更加重要,它使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知識發展新知識、新應用,創造出新生活。我們的社會將會因為有會學習的人而變得更加發達、高效和和諧,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因知識而富有教養,充滿智慧。

大學中有幫助的自學 

教學是一種在教師傳授、指導下的學生學習活動。教為學而存在,學又要靠教來引導,教與學是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教學過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自學,尤其是在有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在大學裡的自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稱之為“限定性自學”,指的是學生完全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自學活動,如課程的預習、複習、做作業,以及為完成作業而閱讀教師指定的資料。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學,高中的自習課大抵做的也就是這些事情。這種被限定了內容的自學,是自學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層次,是為了掌握所謂的“課內知識”。在失去了“高壓”之後,這種限定性的自學需要學生自覺地去完成的,高等數學課的老師可能會劃幾道題做一做,英語老師可能會提出聽力、閱讀和練習的要求,程式設計課老師會指定一個學習資源要求學生去實踐。老師給予的幫助,到此為止。此處的限定,針對的是學習內容,學生是否完成,怎樣完成,在大學中,卻是自由的。有人認真去做,有人隨意去做,有人乾脆不做,有人copy交差,各種選擇,各種風光。

第二種自學稱為“主動性自學”,指的是學生為加深理解教學內容,主動閱讀參考書和科技參考資料等學習活動。當前的大學生習慣了只用指定的教科書完成學習的模式,至多再加上一本習題指導,這就是全部的學習材料。有的同學實際上是看教材也要等到期末的,美其名曰“考前預習”。而實際上大學的一門課程,所包含的知識並不限於指定的一本教材,教師在課堂上用幾十個學時所講的內容只能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和要點,有些教材上寫的不講,要由學生自己看,有些教材上沒有的,老師卻要憑藉自己對於學科和領域的瞭解,補充進來。從這個意義體現的是,老師在講課,而不是講書。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一門課程時,同步地閱讀相關的教材和著作,或者關注某些網路資源。有時候看一本書,左看右看不明白,而在另外一本書上,從另一個角度,或換一種方法去談同一個問題,頓時豁然開朗,然後再回來看第一本書時,又別有一番風味。如此博覽下來,學識不受一家之言的約束,也學會了用多個角度看待一個問題,避免了只依靠一本書學習而遭受其中可能錯誤的誤導,也體會到了學習中的進退自如。在20多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那時有些課程缺教材而不得不由學生在聽課記筆記之後自己再找材料學習,我體會到了這種主動性自學中的曼妙。而如今資源豐富了,教材水平提高了,不少學生卻習慣於只看教材而視野得不到開闊,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這種主動性的自學完全靠學生課外自己做出選擇,並不受教師嚴格控制,但還是受到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的約束。這種自學方式可以得到的幫助還在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找任課教師給出指導。

第三種自習稱為“自主性自學”,是指完全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或揚長,或補短,自覺調整知識結構而進行的學習活動。這是大學自由學習中的最高層次,也是經過大學的鍛鍊真正成長起來的標誌。這裡的興趣、愛好可以是專業興趣和愛好,藉此形成自己在專業能力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自己的課餘(將來的業餘)興趣和愛好,體育的,文藝的或者其他方面的,這是將來豐富、充實的生活以及人際交往圈子形成的必要;對目前所學專業不滿意的大學生,還可以針對自己心儀的其他專業開展自主性的學習,這樣形成的交叉型的知識結構,從而將“上了不喜歡專業”無奈的現實問題,轉化成為未來按自己的志趣發展的機會。

大部分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是在完全受控的狀態下完成的。我建議在大學低年級時,由於課程大多是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要首先保證限定性的自學,爭取開展主動性的自學,這也是實施更高階自學的基礎。而到了高年級,一定要安排出自主性的自學來。對於低年級的同學,在對自學的駕馭能力尚且不足的情況下,不建議安排出大量的自主性自學。由低層次的不是完全自由的自學,由更多依賴教師要求、指導、幫助的自學,過渡到教師稍加點撥就能進展下去,直至完全依靠自己的自學安排。大學的自學是有幫助的自學,幫助的資源和力量除了教師之外,還包括圖書館、實驗室,以及周邊同樣聰明、充滿活力和有求知慾的同學。在網路時代,可以依靠的力量還有各種網路社群中志趣相同的成員,彼此的交流會令雙方都有收穫。有幫助的自學,除了獲得知識,學會學習,還能學會充分利用資源,調動有利於進步的各種因素,這是大學畢業後能夠獨立的資本。

大學已經進入了專業教育的階段,無論哪種自學的方式,已經不必侷限於類似高中那樣的摳課本、泡題海的那一套了。自行設計和安排出形式多樣的自習成為必要。大學的課內學習注重完備的理論體系,而在課外的自學中更多關注實踐,讓理論和實踐由於自學建立起聯絡的紐帶,“開啟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促成專業基礎與實踐能力的雙重豐收。大學生接受專業教育,各專業的自習方式也就多樣起來:文學專業的看小說、語言學專業的看電影、營銷專業的搞推銷、計算機專業的去上機,這些全都是自習的形式。最有愛的是,一屋子的男生在織毛衣,他們在宿舍,也是上自習。未來的工作中,他們可能並不需要做這樣的工作,但是需要對此有親身的體驗。他們是一幫服裝製造專業的大學生。

自學與課程的結合

修讀課程是大學學習中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教師通過備課,確定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師生通過課堂這一紐帶,共同完成學習。傳統的課堂,普遍採用講授的方法——教師將講臺視為舞臺,為學生展現要傳授的知識。與之對應,學生聽講,參與必要的討論。

這樣一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儘管很多人就是在被動地聽講。一般的學習方法指導,會有人介紹先預習再聽課之類的經驗。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對於主動的學習者,他們能將自學與課堂有效地結合起來。

有學生和我提到不習慣L老師上的程式設計課,說上他的課,“感覺學不到東西,在課本上也找不到”。我問了一名程式設計能力較好的同學,他說L老師的課老好了。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問題。不久後,我找機會聽了L老師的一次課。

L老師是一位很認真的老師,他講的那一堂課很精彩,如果能夠聽進去的話。他的特點是圍繞著正在講的內容,引申得很廣。不過,他的引申卻不是總朝著所謂“拔高”的方向去的,這是我為跟不上進度的學生所擔心的。開始講一個新的內容,他聯絡、對比到了課程前期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在前期學習中一時體會不深刻但非常關鍵的部分,他也提到未來要解決的問題,為後續內容預設伏筆。他講基於物件的程式設計,用一個淺顯的例子,將學生從接觸程式設計以來主要的程式設計思想貫穿起來,以圖讓學生看到引入物件之後帶來的整體上的改觀。他的節奏很穩,不斷地提出問題,留有時間讓學生思考。L老師在編織著程式設計的知識網路,這是一堂非常好的課。

我完全明白了學生所謂“講的在課本上都找不到”,“聽完看書都不懂”之類的抱怨出自何方了。我坐在教室靠後的位置,我發現我周圍不少學生就在埋頭看課本,好幾分鐘不擡頭。顯然,他們無奈之下寄希望於自學了。詭異的是,所謂的自學,就是課堂不聽講,悶頭看書。這時,我再次深刻地感覺到,如果學生學習方法不改變,不豐富起來,不學會如何利用好這樣的課堂,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學生普遍對課本的依賴很重。聽L老師的課,需要在課外保證自主性學習的投入,尤其是及時的複習。複習也並不是將教材中剛剛講過的章節看一看那麼簡單,而是應該設法將課堂上提及的問題,找到其原始出處再次重溫。如果聽課的過程已顯吃力,要通過記筆記的方式記下梗概。老師用PPT授課,課堂節奏快記筆記困難,我建議可以提前將講義列印下來帶到課堂,在講義上做記錄,課後圍繞講義進行復習。有些老師會在課前公佈講義,也可以單獨聯絡老師索要。在隨L老師的學習中,要逐漸弱化對課本的過分依賴。實際上,對大學的課程,課本也僅是主要的參考書而已。老師講課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講書,這是負責任的老師的做法。而學生學的是一門課程,而不是在學一本書。這不是說課本不要看了,而是除了課本,還要再找到其他同類書籍一起仔細鑽研。學一門課,就看一本書的做法一定要改變。要能結合著課堂,結合著不同書中對同一問題不同的闡述,配合上課後的實踐開展學習,L老師的那種穿插編織而來的課堂將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期盼的大學課堂,在這種課堂條件下學習遭遇了困難的同學,要改變自己的學習。這裡有限定性自學和主動性自學方面的缺失,也有未能用好課堂的遺憾。

想起了我當年大一時學習高等代數,任課的是系主任李廉教授。李老師的學識和教學水平無需評論,但大一的孩子們跟不上,私下裡還起草了一個要求換老師的信,我也簽了請願的大名。發動者後來知道了他在系裡的聲望,計劃自動取消。幾周之後,大家沉下心來,應該是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卻真的發現了李老師課堂的精彩。

再次地想到了我聽課中周圍埋頭看課本的同學,我在課間也和他們進行了簡單交流。拋棄了這樣的課堂,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損失。即使去上課了,但只埋頭自己看課本,只顯示了想要學好的願望,掩蓋不了死守著不當學法不思改變的事實。

返回到【全文目錄